視頻標簽:巖石圈結構,物質循環
所屬欄目:高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地理必修一《巖石圈結構、組成及物質循環》威海文登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地理必修一《巖石圈結構、組成及物質循環》威海文登
第二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境
第一節《巖石圈與地表形態》第1課時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確立依據
(一)課程標準要求及解讀
1、課程標準要求
說出地球的圈層結構,概括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運用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循環過程
2、課程標準解讀
第一條標準的行為動詞是“說出”,是要求對各圈層不做深入了解,而是要抓住其主要特點及與人類活動關系密切的內容。一方面是要求從宏觀上了解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其主要特點;另一方面是要求在宏觀了解地球圈層結構的基礎上認識自然環境的組成,即在空間范圍上把自然環境放在地球圈層結構中認識。
根據第二條“標準”首先要了解巖石的分類。其次是巖石的成因,這需要涉及各種地質作用,用于說明巖石的形成便于理解它們之間的相互轉化。最后理解三大類巖石之間及其與巖漿間的相互轉化,這是這條課標的重點,要求學生要熟練閱讀并能繪出“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
(二)教材分析
本課時主要包括巖石圈的結構和巖石圈的組成與物質循環兩個大問題。教材先宏觀展示了地球的內部圈層及巖石圈的結構,為學習巖石圈的物質循環做好鋪墊。然后介紹了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的形成、特征,進而在此基礎上闡述了巖石圈內部物質循環過程,其中巖石圈內部的物質循環是本節的重點。巖石圈物質循環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質循環之一,對地理環境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形成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最后設置活動,讓學生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并舉例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過程及巖石圈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讓學生學以致用。
(三)學情分析
本節涉及到了圈層的物質循環,環節比較復雜,對于思維的連續性和邏輯性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加之學生的知識儲備不足,空間思維能力不強,因此本節的學習難度較大。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結合示意圖,了解地球的內部圈層和巖石圈的結構。
2.掌握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閱讀并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內部物質的循環過程。
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課本插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巖石圈的位置、范圍、結構,提高運用讀圖觀察的方法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能夠熟練閱讀“地殼內部物質循環示意圖”同時能繪制簡單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三大巖石的轉化和地殼物質循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物質的運動性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念,認識世界萬物是相互聯系的,是發展變化的;
三、評價設計
1.通過自主學習學案,課堂師生間回答,90%以上學生能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及巖石圈的結構,通過學生搶答、小組比拼的方式檢測教學目標1的達成情況,要求學生總人數達標率為90%以上。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沉積巖的特征,并有小組代表交流發言,根據“語言描述的準確性、全面性”等評價因素進行互評;實現學生總人數達標率為85%以上。
3.通過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案的問題,會繪制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再通過當堂檢測進一步鞏固訓練,實現學生總人數達標率為85%以上。
四、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法:采取分組,一般一個小組4名同學,每次活動推選小組代表發言。讓學生通過合作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提高其地理素養,促進個性發展。
自主學習法:通過讓學生“自讀”、“自議”、“自說”,培養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新課程學生主體、自主學習的理念。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通過運用教學課件、實物投影儀等多媒體,可以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和課堂信息容量,改變課堂信息環境,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和真實,提高教學效果。
五、教學設計流程
環節設計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導入新課 (1分鐘) 展示學習目標(1分鐘) 自主學習并記憶(5分鐘) 教師講解(4分鐘) 教師展示答案(2分鐘) 小組合作探究(2分鐘) 自主學習目標二的相關知識(3分鐘) 教師講解后學生記憶 (5分鐘) 合作探究(3分鐘) 自主學習目標三的相關內容 (3分鐘) 教師講解(4分鐘) 合作探究 (5分鐘) 小結 當堂檢測(5分鐘) |
播放一幅雞蛋內部分層的圖片 導入:同學們,今天早晨我們吃雞蛋了嗎?那你是否留意雞蛋由外向里分了幾層?對,依次有蛋殼、蛋清和蛋黃。其實雞蛋的結構非常類似于地球的內部圈層,那接下來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 投影展示:學習目標
承轉:那地球內部圈層是依據什么劃分出來的呢?好請同學們對照課本自主學習目標一的相關內容 出示地震波與地球內部圈層劃分的圖片,講解地震波的區別 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一答案 出示思考題: 1.地震發生時,陸地上的人和水中的魚感覺相同嗎?為為什么? 教師總結并評價學生討論的結果 教師展示思考題中涉及的知識點 巡視學生的學習情況 展示花崗巖和玄武巖的圖片并講解 播放沉積巖形成的一個動畫,讓學生思考:合作探究2化石是保存在地層中的地質時期的生物遺體、遺跡的總稱,化石可能存在于哪類巖石中?該類巖石具有什么特點? 得出沉積巖的兩大特征:層理構造和含有化石,與課本中的文字正好呼應 承轉:剛才我們學習了三大類巖石及其代表巖石,那這三大類巖石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呢?閱讀課本第三部分并完成自主學習部分的內容 自主學習:巖石圈的物質循環 1、組成巖石圈的三大類巖石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種轉化被稱為 (也稱之為 )。 2、地殼物質循環過程:地球內部的巖漿上升冷卻凝固形成 ;地表巖石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形成 ;已經生成的巖石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發生變質作用形成 ;各類巖石在地下深處發生重熔再生,又形成新的 。 3、巖石圈物質循環的意義: ① ; ② ; ③ 出示巖石圈物質循環圖,邊講解邊畫巖石圈物質循環的簡圖 ![]() 讓學生探究合作探究3: 除了課本上提供的巖石圈物質循環示意圖外,你還能設計出什么形象、簡潔的示意圖?三分鐘時間,請設計…… 對學生的圖給出評價 小結本節課的知識 基礎鞏固: 【對應目標一】1、有關巖石及巖石圈的說法, 正確的是( ) A、巖石圈就是地殼 B、巖石圈主要包括地殼和地幔 C、巖石圈包括軟流層以上的地幔和地殼 D、目前人類對巖石的利用主要是做建筑材料 【對應目標二】2、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作用下,原有成分和結構發生改變,由此形成的巖石,是下列中的( ) A、石灰巖、玄武巖 B、頁巖、石灰巖 C、玄武巖、大理巖 D、花崗巖、頁巖 【對應目標二】3、下列幾組巖石,屬于巖漿巖的是( ) A、花崗巖、石灰巖 B、大理巖、礫巖 C、砂巖、頁巖、板巖 D、玄武巖、花崗巖 【對應目標三】4、有關巖石圈物質循環的敘述,錯誤的是( ) A、各類巖石都能形成巖漿巖 B、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沉積巖 C、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沉積巖 D、各類巖石都能形成新的巖漿 【對應目標三】5.正確反映三大類巖石互查轉化的模式圖是 ![]() 能力提升: 【對應目標三】 ![]() 6.圖中數字與地質作用相對應正確的是 A.①-變質作用 B.②-風化作用 C.③-重熔再生作用 D.④-侵蝕作用 7.④過程最終形成的巖石可能是 A.石灰巖 B.花崗巖C.大理巖 D.砂巖 |
生答:由外向里分蛋殼、蛋清和蛋黃。 齊讀學習目標 自主學習課本,找出答案 和教師一起觀察“地球內部圈層結構示意圖” 對照屏幕訂正自主學習部分的內容并記憶 思考后小組代表發言。小組內合作交流并展示交流的成果 訂正并記憶相關內容 自主學習 記錄老師講解的重點內容 通過觀察動畫組織答案 自主學習 自主獨立思考后訂正答案,有疑問老師點撥。 聽講記錄重點內容 小組討論其他巖石圈物質循環圖的畫法并上黑板展示 做當堂檢測 |
用與地球內部圈層類似的雞蛋的分層導入新課,即形象又生動,還貼近生活,容易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展示學習目標,明確學習方向,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讀圖觀察以及語言表達的能力 讓學生注重基礎知識的記憶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競爭意識和團隊意識 鞏固成果 提高學生合作能力以及語言描述能力。 做學習的主人,培養自學的能力 養成認真記筆記的好習慣 培養學生觀察及語言組織的能力 做學習的主人 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一步步抽絲剝繭,引導學生,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動手的能力,認識畫圖的重要性 回扣目標,反思自己目標的達成情況,進一步鞏固知識、構建知識網絡。 標明對應目標方便學生查找問題所在 進一步鞏固檢查本節所學知識 對應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收獲的快樂 |
本節課的反思(2分鐘) |
學習反思區 ●【我的收獲】 ●【自我評價】評價等級選擇ABC(A=好;B=中;C=有待改進) 評價體系:a學習態度_______ b學習習慣與方法_______ C回答與解決問題________ d學習效果______ ●【教師評價】 |
反思本節課的知識 |
通過總結本節的所得與疑惑,發現學習中的不足,同時讓學生養成一種每節課都反思的習慣,在反思中不斷進步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