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全國高中物理,教師說課視頻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說課視頻《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沈陽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五屆全國高中物理教師說課視頻《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沈陽市第一二〇中學高中物理
第五屆全國中小學實驗教學說課活動的申報表
*說課題目 | 探究功與速度變化關系 | *學科類別 | 物理 | |||||||||||||
*使用教材 | 人教版物理必修2 | *授課學段 | 高中 | |||||||||||||
說課教師 | *姓名 | 高曉楠 | *性別 | 女 | 年齡 | *職稱/職務 | 中學一級 | |||||||||
*學歷/學位 | 大學本科 | *聯系電話 | ||||||||||||||
*學校全稱 | 沈陽市第一二〇中學 | |||||||||||||||
通訊地址 | 沈陽市皇姑區恒山路34號 | 郵編 | 11000 | |||||||||||||
團隊成員 (限2名) |
左欣 | |||||||||||||||
*實驗器材 | 直徑1.5mm、長6.5cm、錳65的輕彈簧5個,鉤碼6個,小車1個,光電門2個、數字計時器1個、一端有定滑輪的導軌1個,電火花打點計時器,導線,刻度尺,墊板和墊片各1個。 | |||||||||||||||
*實驗創新點或實驗不足與改進 |
圖1 圖2 2006年課改后人教版教材給出的實驗裝置(圖1),實驗方法是想平衡摩擦力后利用成角度的共點力來牽引小車,但是該實驗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也很難操作成功。 該實驗存在弊端: 1.小車很難做直線運動,無法測量運動過程的末速度; 2.小車運動的軌跡不穩定,每次實驗很難保證彈簧的伸長量相同。 時隔4年后2010年人教版第三版教科書,我們現在用的人教版教科書,它在原有裝置基礎上進行改進的(圖2),將原有的成角度的共點力改為平行力,然而改進后方法仍然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小車到固定橡皮筋處的距離較短,很難保證加速后出現勻速運動;如果加長,在市場上,很難買到符合實驗條件的橡皮筋; 2.加上多條橡皮筋時,小車不穩定,會發生跳躍,就無法測出小車的末速度; 3.無論什么樣規格的橡皮筋都有一定的截面積,無法實現多個平行力對小車做功。 |
|||||||||||||||
*實驗原理或實驗設計思路 |
為了解決上述不足,經過反復試驗我設計了一套實驗裝置為:(本實驗所用的彈簧均為輕彈簧) 實驗改進裝置圖 1.導軌替代木板,有效地控制了小車的運動方向,增強了實驗的可操作性。 2.輕彈簧替代橡皮筋,可以有效控制彈簧的改變量,更有利于通過增加彈簧數量對功進行間接測量。 3.多根輕彈簧產生的平行力替代多條橡皮筋產生的共點力,增強了小車受力的穩定性。 4.利用這套裝置還可以應用于力學的其他三個實驗,將力學四個實驗合為一個實驗。它們分別是從運動學角度可以來探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關系;從動力學角度可以來探究加速度與力、質量的關系;從能量角度可以來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和探究輕彈簧的彈性勢能與彈簧形變量之間關系。 換句話說,一個裝置,四個實驗,三個角度。其中三個實驗是高考考試大綱中要求必須掌握的實驗。 |
|||||||||||||||
*實驗教學目標 |
(一) 知識與技能 1.會用光電門和數字計時器測物體的速度。 2.利用物理圖像探究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 3.會巧妙的運用“倍增法”。 4.能進行實驗設計,會采集分析實驗數據。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參與整個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 2.通過解決變力做功問題,體會科學方法的精妙。 3.通過對實驗數據的分析處理,體會利用圖象法尋找物理規律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分析“實驗數據”、歸納變力功和速度關系過程中,學習數據處理的方法,提升學生物理核心素養。 2.分組實驗、探究規律的過程,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感受發現規律的樂趣,增強團隊意識、加強動手能力及語言表述能力,提升物理素養。 |
|||||||||||||||
*實驗教學內容 | 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從實驗中探究和體驗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讓同學們利用原來學過的功的知識、使用過的或是教師自行設計的實驗儀器學生自己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實踐、展示和交流,激發學生熱情,開拓學生思路,鍛煉學生能力,堅定學生信念---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 |||||||||||||||
*實驗教學過程 | ||||||||||||||||
*實驗教學效果與評價 |
優點:功與速度變化關系這是一個探究性實驗,其中包含平衡摩擦力、功的測定、速度的測量、圖線分析等多種科學研究方法,通過學生分組實驗,體會科學探究的過程,感受探究物理規律的樂趣,增強團隊意識、加強動手能力及語言表述能力。通過學生親身嘗試,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更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由于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了建立物理規律的全過程,付出過艱辛的勞動,所以同學們對整個過程十分熟悉,感到自然真切,對所得結論理解透徹,記憶持久,運用自如,尤其是變被動地接受知識為主動去探究新知。其興趣、注意力和科學態度就在無意識中得到增強。 不足:由于高一的學生從事的探究實驗不多,缺乏經驗,設計方案,利用圖象處理數據,學生的探究意識和探究習慣還未養成,所以整節課學生的探究活動仍有些被動。在實際操作中,導軌上各部分的動摩擦因數不同,不能讓整個斜面完全平衡;還有由于學生個體存在差異,學生在操作實驗時不夠完美。比如:平衡摩擦力,應該輕推小車,而學生是用力推小車,使小車掉到地面上;選點測速過程中,學生選點不夠準確。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