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好教育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第四屆“中國好教育”“同課異構全國冠軍總決賽初中地理觀摩課《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河北省地理白智慧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地理白智慧(教學設計)
《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教學設計
一、內容分析
【教材分析】
地形是構成自然地理環境的重要要素,影響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是人類進行生產生活活動的基礎,因此,研究地形的形成過程尤為重要。本節是第四章的第一節,屬于本章總述部分,從內力和外力兩個方面探討地表形態的成因,是后面學習山地的形成和河流地貌發育的基礎。本節內容主要分析了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內容層層遞進,既相互聯系,又有所區別。地表形態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而且處于不斷的變化中,本節內容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前三章的學習,掌握了地球的圈層結構和地球表層大氣、水的運動規律,這對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但本節課涉及到的地理事物時空跨度大,綜合性強,對學生的知識儲備要求高,而高一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較弱,所以本節課從身邊的實例、現象開始,并采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通過視頻播放、圖片展示,由現象到規律,層層設問,啟發思考,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將跨越時空的地理現象具體化,這符合高中生的認知規律,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地表形態形成的綜合性及變化性。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提高學生將理論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二、教學目標與方法
【課標要求】從內力和外力作用兩個方面,分析營造地表形態的力量。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內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看視頻分析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通過身邊的教具演示活動,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3.通過身邊的地理現象分析,培養觀察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1、通過學習內外力共同作用影響地表形態,建立客觀聯系、辨證的地理思維觀。
2、通過一定情境下的自主和合作式的探究學習,激發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勇于探索科學的精神。
3、通過身邊地理事物的分析,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
【教學重、難點】1、地殼運動的形式及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2、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及其區別、聯系。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地殼水平運動演示教具。
三、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 教學內容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導入 | 通過視頻,展示地球表面形態的變化過程,啟發學生思考什么力量塑造了地表形態。 |
播放視頻:世界的形成。 在漫長的地質時期,地球經歷了滄海桑田的巨大變化,一股神秘的力量不斷塑造、改變著地表形態,在過去、現在、未來,塑造地表形態的力量就是地質作用,包括內力和外力作用兩種形式。 |
觀看視頻,思考地球滄海桑田變化的原因。 |
利用視頻形象展示地球滄海桑田的變化,引出本節課主題,激發學生解決問題、探究新知的興趣。 |
新知學習 |
一、內外力作用概述 (一)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能量來源 (二)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主要形式 |
首先明確內、外力作用的表現形式、能量來源,理解地殼運動是內力作用的主要表現形式,知道內外力共同作用塑造地表形態。 | 快速閱讀教材,填寫學案表格內容。 | 利用簡單內容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
二、地殼運動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一)結合喜馬拉雅山和華山的形成過程,分析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水平擠壓 2、垂直運動 |
【活動探究一】展示圖片:連綿起伏的喜馬拉雅山脈和陡峭的華山,播放視頻:喜馬拉雅山的形成,指導學生用身邊的物品演示喜馬拉雅山脈和華山的形成過程。 學生演示過程中進行指導。1.我們把書本當做什么(構成地殼的巖層),2.明確地殼水平運動與垂直運動的區別。3.地殼水平運動過程中巖石受什么力作用?導致巖石發生什么變化?從而形成什么地形?4.地殼垂直運動會形成什么地形? |
學生觀看圖片和視頻,仔細觀察,嘗試用書本演示喜馬拉雅山和華山的形成過程。 明確水平擠壓會形成褶皺山脈,會舉例。 明確地殼垂直運動會形成山地、谷地。 |
運用多媒體演示,播放視頻,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有助于理解,同時,以提高的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 運用身邊的書本當教具演示,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
|
(二)補充地殼運動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1、水平張裂 2、垂直運動 |
在上一環節,學生對地殼運動已經有一定的認識,進一步提出問題:地殼水平張裂會形成什么地形? 地殼大規模垂直運動會形成什么?交替升降會引起什么? |
通過身邊的書本演示地殼的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進一步加深理解。對比分析思考,回答問題。 明確水平張裂會形成裂谷,會舉例。 理解滄海桑田是地殼大規模隆起和凹陷的結果,明確大規模上升隆起形成高原,會舉例。 |
結合上一環節的演示觀察,提高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
|
【學以致用】 |
以貴州省發現海洋古生物化石為主題,展示圖片資料,請同學簡述云貴高原的形成過程。 | 回答問題,明確云貴高原經地殼抬升隆起而形成,屬于內力作用。 | 學會用地殼運動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 | |
三、外力作用表現形式及其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一)外力作用及其表現形式 |
展示興義萬峰林景觀圖片,提問:與喜馬拉雅山和華山不同,萬峰林的圓錐形山體又是如何形成的? |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回答問題,明確萬峰林的圓錐形山體是外力作用的結果。 |
運用身邊的地理事物體會內外力作用的區別。 |
|
(二)風化、侵蝕的概念 | 講述風化、侵蝕的概念及結果,區分二者的區別和聯系。 | 學生觀察圖片,思考,明確風化是一種破壞作用,侵蝕也是一種破壞作用,不同的是風化物留在原地,侵蝕物被帶走,離開原地,原地形成侵蝕地貌。 | 難點知識教師引導講解。 | |
(三)侵蝕、堆積地貌 1、流水、風力侵蝕地貌 2、流水、風力堆積地貌 |
【活動探究二】展示圖片,提問:哪些是侵蝕作用形成?哪些是堆積作用形成? 播放視頻:流水侵蝕和風力侵蝕。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侵蝕作用的發生過程。 |
分組討論,找出侵蝕地貌,并說明主體。觀看視頻,思考,然后再去找一找。 |
通過圖片展示,將抽象問題形象化,提高學生觀察分析能力。 |
|
【學以致用】 |
喀斯特地貌中,哪些是侵蝕作用形成,哪些是堆積作用形成? 簡述溶洞、鐘乳石的形成過程。 |
回答問題,明確溶洞是流水侵蝕而形成,鐘乳石是流水堆積而形成。 |
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
|
(四)外力作用之間的聯系 |
【活動探究三】 從南盤江漂流而下,到珠江下游,沿途看到哪些景觀?解釋河流上游以什么作用為主,下游呢?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四者的關系是什么? |
小組討論思考問題,明確河流上游以侵蝕作用為主,下游以堆積作用為主,各種外力作用相互作用,相互聯系。 | 給出身邊的實例,啟發思考,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 |
小結 | 列出知識框架,總結本節內容。 | 了解知識框架 | 了解知識框架,使知識成體系 | |
課堂練習 |
展示題目 考察知識點: 內外力共同作用影響地表形態 |
通過練習鞏固本節課學習內容,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