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新教材歷史《中外史綱要》第八單元《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學設計葉劍平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新教材歷史《中外史綱要》第八單元《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學設計葉劍平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教學設計
葉劍平
通過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變化,認識其發展中的成就與問題;通過了解冷戰時期的典型事件,認識冷戰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戰的發生、發展與世界格局變化之間的相互影響。
本課主要內容是冷戰與兩極格局這兩個重要歷史現象的演變歷程。作為本單元的敘事中軸線,冷戰構成了二十世紀后半葉一切國家發展的共同背景,冷戰的始終直接影響了戰后國際格局從兩極到多極化的一輪巨變。因而本課的核心內容是梳理冷戰的發展與國際格局演變二者之間的互動關系,構建多樣的現代化道路體系,進而探究多極化趨勢產生的歷史必然性。
三、教學目標
1. 運用地圖、時間軸等手段推演冷戰的基本過程,理解兩大陣營勢力的此消彼長,認識冷戰對國際格局乃至現代社會多方面的相互影響,培養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能力;
2. 運用唯物史觀分析兩極格局興衰的根本原因,站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發展的角度來考察國際關系演變和世界各國的現代化路徑;
3. 通過還原歷史情境,理解意識形態對二十世紀后半葉世界各國發展造成的不同影響,思考這種現象在當下的存續,鍛煉歷史解釋的能力。
四、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冷戰”的基本內涵,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教學難點:闡釋冷戰與國際格局之間的互動機制。
五、學情分析
初三階段學生已經掌握了冷戰發生、兩大陣營對峙的基本史實,以及戰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的各自發展。但對這些現象的深層根源沒有理論探究,尚不能清晰意識到“意識形態”這一概念對二十世紀國際關系的重大影響。因此學生不僅要將戰后各國發展放置在兩極格局大背景下進行綜合分析,更要鍛煉將自身知識儲備、生活經驗與書本理論相結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六、方法分析
本課教學將沿用大單元、主題式教學,以國際格局的演變為核心,引導學生構建兩大陣營之間戰略平衡的模型,在此基礎上思考各國發展的路徑。廣泛運用史料閱讀、地圖繪制等探究性學習手段,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動性。
七、教學過程
同學們,大家還記得科幻小說《三體》里面的紅岸工程嗎?那個為了尋找外星文明而修建的雷達山,是有多個現實原型的,其中之一就是河北宣化7010雷達基地,我爺爺當年就在這里當兵。當然,這個全亞洲最大的相控陣雷達,不是用來找外星人的,而是負責監視可能射向我國的彈道導彈。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和蘇聯都曾建造過這樣的大型反導預警系統,以應對可能到來的核戰爭。
這在今天聽上去是一個非常科幻的說法。曾幾何時,我們的地球竟處在一觸即發的核大戰的威脅下,人類的存亡只在旦夕之間。世界為什么會經歷這樣一段恐怖又魔幻的歲月?這樣激烈的國際對抗又給當今世界格局造成了怎樣的影響?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
首先請同學們回顧一下,初中階段的我們學習過與“冷戰”有關的哪些知識點呢?
“冷戰定義,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德國分裂,北約華約,兩極格局。”
很好,在這個基礎上,為了能讓大家更好的深度學習,我們將進入一場沉浸式體驗,站在不同國家的角度去思考一系列問題。有請這八位同學,分別代表美國和蘇聯,幫助大家共同還原歷史情境。
時鐘回撥到二戰結束后的1945年,雅爾塔會議已經明確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共同主宰世界的局面。我們請雙方代表簡單闡述一下各自國家的基本情況,首先是美國代表。
代表美國的學生闡述——資本主義制度;稱霸世界;綜合國力占據絕對優勢,經濟高度發達,掌握尖端科技;資本主義世界的領導者,擁有眾多盟友。
代表蘇聯的學生闡述——軍事實力強大,經濟處于恢復階段;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心,面臨著資本主義世界的集體敵視。
從雙方發言中我們會發現,美蘇兩國在國家利益上存在著尖銳的沖突,美國要掌握世界霸權,蘇聯堅持自我防衛。那么,這種沖突一定會引發對抗嗎?這兩個超級大國又是如何看待彼此的呢?我們進入本課第一個環節——鐵幕緣起。
材料一是凱南長電報的節選,反映了凱南對蘇聯的全面的敵視性評價,并設計了用于遏制蘇聯國家發展的一系列手段。
閱讀材料一并回答問題:凱南長電報反映了美國政府對蘇外交政策發生了怎樣的轉變?
答:由戰時的合作轉向戰后的敵對;爭取世界地領導地位以遏制蘇聯。
材料二是斯大林在46年的演講,反映了蘇聯官方意識形態的基本原理。
閱讀材料二并回答問題:斯大林的演講體現了他對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沖突持怎樣的觀點?
答:他認為資本主義制度必然引發危機和戰爭;堅信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教師:從這兩則材料我們發現,美蘇兩國都對彼此的意識形態持否定評價,堅持兩種制度互不包容。美國制定了針對蘇聯的遏制戰略,而蘇聯也表現出了對抗思維。這種態度使得雙方選擇不斷向外擴張勢力,加劇了世界格局的“兩極化”。
引導學生集體總結:美蘇冷戰、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冷戰起源于美蘇兩國戰略目標的根本對立,而雙方對抗的核心是彼此迥異的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較量。
美蘇相爭。已成定局,那么雙方又將采取哪些具體的手段來進行競爭呢?我們進入第二環節——諸神之戰。
美國代表闡述馬歇爾計劃的原理,通過經濟援助贏得世界市場的中心地位,封鎖蘇聯;蘇聯代表予以反擊,組件社會主義陣營的平行市場,建立以蘇聯為核心的計劃經濟體系。
美國代表進一步將“遏制”擴大到軍事領域,組建北約組織,統領資本主義世界的武裝力量;蘇聯代表加以回擊,組建華約組織,以牙還牙。
教師:雙方勢力在傳統的經濟、軍事領域激烈交鋒,劍拔弩張。但他們的對抗手段還遠不止于此——
美蘇用漫畫丑化對方,進行輿論攻擊;
1959年在
莫斯科舉行的美國國家博覽會上,時任
美國副總統尼克松和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赫魯曉夫之間展開了一場關于意識形態的論戰,史稱“廚房辯論”。雙方比較生活水平,體現各自的制度優越性。
學生填寫時間軸上的空白,羅列冷戰時期的重大事件,將其歸結為幾類手段。
教師發問:以上事件體現了冷戰怎樣的特征?
學生回答:全面對峙、有限沖突
一戰二戰的經驗和教訓
辯一辯:冷戰究竟是戰爭還是和平?
辯方觀點:
冷戰是戰爭,因為兩大陣營之間的緊張對峙甚至戰場較量始終不斷;
冷戰是和平,因為冷戰中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從未發生直接軍事對抗。
還有沒有補充的論據?
危機下的和平
經過這幾十年的較量,冷戰最終形成了一個眾所周知的結果。
請同學們觀察46年,73年,90年的各國工業增加值對比,發現了那些現象?
冷戰是一場不對稱的比賽,蘇聯實力弱于美國,還要窮兵黷武,勝敗可知。
冷戰是一場不完全的大戰,一些國家沒有被卷入,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經濟,促成了多極化力量的崛起,逐漸改變了世界格局。
“蘇聯解體”和“多極化”的內容我們后面再講。
請同學們想一想,美國是冷戰的勝利者嗎?
多重角度回答。美國的初衷、目標,全人類。
一方面,美國并沒有建立起以其為主導的單極世界,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另一方面,對于全世界人民,冷戰時期各方的沖突和競賽所造成的生命、財產、文化和生態損失,是無法用一場勝敗來衡量的。對于這些戰爭的受害者們,對于全人類而言,冷戰只不過是一場荒誕的悲劇,這場悲劇中沒有勝利者。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因為蘇聯入侵阿富汗,63個國際奧委會成員宣布抵
制并拒絕參加。閉幕式上吉祥物小熊米沙流下了一滴眼淚,這滴眼淚是源于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對團結友愛的奧運精神深深的傷害。時隔34年,2014年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吉祥物小白熊又一次流下了眼淚,而這滴眼淚,則是對和平與發展的當今時代深深地熱愛。
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冷戰給我們留下的歷史教訓:
要和平不要戰爭;要合作不要對抗;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追求國際關系平等化、民主化;縮小差距,共同發展。
“冷戰”已經過去,但制造沖突和對立的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仍然存在。人類需要的是一種真正尊重每一個國家、民族乃至每一個個體的國際新秩序,是一個由全世界人民平等地團結在一起、攜手共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今天的中國,就是這個目標的先行提倡者和積極踐行者。只有實現這個目標,我們才能真正告別冷戰、擁抱和平。
板書設計
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
一、鐵幕緣起 “遏制”戰略;對抗思維
二、諸神之戰 總體戰;克制
三、鹿死誰手 不對稱;不全面
四、告別冷戰 舊秩序VS新秩序
教室座位布局
|
黑 板 |
|
|
|
|
|
|
|
|
|
|
美國
代表 |
|
|
|
蘇聯
代表 |
|
|
|
|
|
|
|
|
|
|
|
|
|
|
|
|
|
|
|
代表中國的其他學生 |
|
|
|
|
|
|
|
|
|
|
|
|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部編版新教材歷史《中外史綱要》第八單元《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學設計葉劍平”,所屬分類為“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部編版新教材歷史《中外史綱要》第八單元《第18課 冷戰與國際格局的演變》教學設計葉劍平”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