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歷史部編版新教材課堂教學優質課比賽必修《中外歷史剛要(上)》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歷史部編版新教材課堂教學優質課比賽必修《中外歷史剛要(上)》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統編《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中的第2課,本課共三個子目。“隋的興亡”與“唐朝的繁榮與民族交融”兩目,著重描寫經過長期分裂后,中國歷史迎來又一次統一局面,隋朝雖短暫,卻對唐朝的發展帶來了深刻的影響,隋唐在民族交融及社會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出現了封建社會難得一見的盛世,“安史之亂、黃巢起義和五代十國”一目多角度分析了唐朝中期后,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本課涉及到的知識點繁雜,需梳理線索,確定主題,以“盛世”“變世”“亂世”為線索,引導學生認識隋唐盛到五代十國的歷史,突出盛世政治、經濟以及民族交融。
二、學情分析
初中教材七下第1、2、3、5課對本課三目內容都有簡單的介紹,學生對大運河、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交融等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開展教學時,通過運用史料引導學生對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認識盛世景象及出現的原因,理解隋朝滅亡的原因、藩鎮割據等,同時運用地圖、文字史料,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 進入歷史學習的情境中,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通過史料分析,了解隋唐社會政治、經濟,認識隋唐盛世的表現(唯物史觀、史料實證),運用時空定位研讀教材,學生能歸納唐朝開明民族政策體現的不同途徑和民族政策的特點(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培養學生史料閱讀、歸納能力,以及對隋唐時期中華文明成就的認同感,分析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的歷史演變進程,認識五代十國局面及孕育的新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加強學生對中華文明成就的自豪感的同時,增強承擔社會責任的動力與信心(家國情懷)。
四、重點難點
重點是隋唐盛世、唐朝的民族關系,突破重點的方法是學生自主學習、史料分析、教師引導講解相結合,難點是隋朝滅亡的原因、藩鎮割據,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史料分析、學生討論。
五、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播放視頻“大運河申遺成功”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迅速引起學生興趣,讓學生認識到國家重新統一促成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的出現,引出本課教學內容。)
[新知學習]
[環節一]盛世之景
1.隋:興盛一時
材料:隋文帝畫像、隋統一形勢圖

引導學生認識隋朝的的建立及重新實現國家統一。
材料:“隋既是南北朝的終結者,又是唐文明的先驅者,擔負著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使命。” ——氣賀則保規:《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
學習活動:學生從制度和建設方面想一想,隋朝有哪些貢獻?
貢獻
制度:科舉制;三省六部制。
建設:興建洛陽城;廣設倉庫;開通大運河。
材料:隋朝糧倉分布圖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從地圖上發現了什么?
糧倉、大運河
學習活動:這些糧倉分布的地理位置及原因?
學生通過觀察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認識到大運河開通的重要意義。
意義:大運河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的發展,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陜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 ——杜佑《通典·食貨七》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隋朝國力的強盛。)
材料: 是時(隋朝末年)百姓廢業,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牣,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于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稿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
——王咨臣等譯、虞祖堯等校:《歷代食貨志今譯(晉·魏·隋)》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隋朝雖然國力的強盛,但隋朝末年民不聊生。)
過渡:隋朝末年,社會矛盾尖銳,最終引發了大規模的起義,直接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2.唐前期:繁華包容
(1)政治開明
學習活動:閱讀教材第33頁,概括唐朝盛世及具體表現。
學生根據教材回答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學習,認識唐朝前期政治清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盛世及表現:
唐太宗時期,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史稱“貞觀之治”。
武則天當權期間,在繼承中開創,國家制度的新建設,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唐玄宗統治前期,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史稱“開元盛世”。
(2)經濟繁榮
材料:曲轅犁、筒車圖片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唐朝農業的發展。江南地區出現了新的農業生產工具曲轅犁,南方地區經濟有了明顯的發展,為后來南方經濟超過北方打下基礎。)
材料:唐朝青瓷、白瓷、唐三彩圖片
學生觀察圖片,認識到唐朝瓷器、陶器精美。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制瓷體系,手工業發展興盛。
材料:唐長安城平面圖、西市平面圖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使學生認識到唐長安城是當時國際性的大都會,東市、西市是著名的市場,市場里匯聚了各國、各民族的商旅,唐朝商業繁榮。
(設計意圖:通過對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情況的講解,讓學生認識到唐朝經濟的繁榮,盛世繁華。)
材料:(唐)閻立本《職貢圖》
畫作描繪了怎樣的場景?
過渡:《職貢圖》反映的是外國使節和我國邊遠少數民族使臣攜帶貢品來唐朝進貢的情景。如此盛世的大唐是如何處理與眾多民族之間的關系的?
(3)民族關系和諧
材料:唐朝前期疆域和邊疆各族分布圖(669年)
教師講解唐朝時期處理與突厥關系的史實。
學習活動:閱讀教材第34頁,概括唐朝處理與其他民族之間關系的史實?
學生依據教材回答問題。
吐蕃:7世紀前期,唐朝派出文成公主和親;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
回紇:唐玄宗時期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
靺鞨:唐玄宗時期冊封靺鞨族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學習活動:概括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途徑與特點?
學生依據所學知識歸納,進行回答。
途徑 |
民族 |
戰爭 |
突厥 |
設置機構 |
突厥、回紇、靺鞨 |
和親、會盟 |
吐蕃 |
冊封 |
回紇、靺鞨 |
特點:開明包容;以和為主;因俗而治。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唐朝時期開明包容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各民族人民之間著頻繁的經濟文化交流,開發了邊疆地區,有利于民族交融,中華文明的發展得益于民族之間的交融與發展,這種民族交融,不僅從疆域上,更從文化上、民族心理上鑄就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趨向。)
材料:這是一個鞏固的時代,一個明智地運用皇權的時代,一個克制的時代,尤其是一個沒有對外進行勞民傷財和野心勃勃地冒險行動的時代。
——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
材料:唐太宗即位后,果斷地采取與民休息、不得罪民眾的明智政策——“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尤為難能可貴的是,他能夠虛心聽取臣下的反對意見,也就是所謂善于納諫。 ——樊樹志《國史十六講》
學習活動:根據所學并結合材料,分析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依據對隋唐盛世內容的學習及展示的材料回答問題。
盛世原因:統治者的個人素質;注重對外節制用兵;注重發展生產;國家統一,政治清明;包容的民族政策;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等等。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字史料的閱讀分析,并結合前部分所學,形成對盛世出現原因的認識。)
材料:669年疆域圖;741年疆域圖

引導學生認識唐朝疆域發生的變化。
過渡:面對因版圖拓展而日益緊張的邊疆形勢,唐玄宗在邊境增設軍鎮,加強邊防。
[環節二]變世之象
1.安史之亂
材料:天寶十節度使分布圖
學習活動:從分布圖中獲得了什么信息?
學生根據分布圖回答,國家出現外重內輕局面。
材料:安史之亂形勢圖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參加平叛的許多將領擁兵自重,割據一方,唐朝政府中央權力被大大削弱;安史之亂導致了邊防空虛,吐蕃趁機占領隴右地區,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設計意圖:讓學生認識到唐朝由盛轉衰及原因,理解唐后期藩鎮割據局面的出現。)
2.藩鎮割據
材料:九世紀初唐代藩鎮圖

要求學生觀察形勢圖,了解九世紀唐朝邊疆、內地藩鎮密布。
教師講解,藩鎮的節度使在政治上擁有自主權,可以自行任免官吏,死后還可將職位傳給兒子或部將,不受中央委派;在經濟上,擁有財權,可以自主征收賦稅,賦稅不上交中央;在軍事上,擁有強悍的武裝,擁兵自重。唐朝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這種局面在唐朝后期持續了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
(設計意圖:使學生對唐末藩鎮有全面認識,理解地方藩鎮割據削弱中央力量。)
材料:

材料:唐之朋黨,始于牛僧孺、李宗閔對策,而成于錢徽之貶,皆自小以至
大,因私以害公。 ——范祖禹《唐鑒》
讓學生認識到唐朝中央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加劇,加速了唐朝的衰亡。
材料:黃巢起義形勢圖
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后黃巢的起義軍將領朱溫降唐,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唐朝滅亡。
過渡:朱溫建立梁政權,史稱“后梁”,我國歷史進入到五代十國時期。
[環節三]亂世之機
1.五代十國
材料:五代十國開國君主即位前官職表格、五代十國形勢圖
要求學生觀察表格,知道五代十國開國君主即位前都曾經是唐朝的節度使。
五代十國實際上是唐末藩鎮割據的延續。
2.孕育新機
材料:江西、湖南開始成為全國著名的糧食基地。南方的茶、陶瓷、絲織品、鹽業等也趕上或者超過北方。位于運河樞紐的揚州,成為了全國的經濟中心。南北水路商貨在此云集,海上商船也在此起航和停泊。
——岳麓版高中歷史教材必修2第13頁
材料:五代十國時期,沙陀人在中原建立了后唐、后晉、后漢、北漢四個王朝。同時進入中原的還有契丹、回鶻、吐谷渾、奚等少數民族。沙陀人建立的王朝完全采用了中原王朝的官制及禮樂制度,在用人上蕃漢一體,不分民族地域。再加上少數民族統治者與漢人通婚、收養義兒及對漢文化的認同,僅過了半個世紀左右,這些少數民族便融入到漢族中。
——任崇岳《試論五代十國時期中原地區的民族融合及其措施》
材料:
材料:
學習活動:五代十國孕育了哪些”新機“?
學生依據材料回答。
新機:
(1)經濟發展、聯系增強;
(2)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增強;
(3)區域性階段性統一趨向
(4)周世宗改革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奠定基礎。
材料:
隋朝國力雄厚,財政充裕。 杜佑《通典·食貨典》記載說:
隋氏西京太倉,東京含嘉倉、洛口倉,華州永豐倉,陜州太原倉,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石。天下義倉又皆充滿。京都及并州庫,布帛各數千萬。而賜賚勛庸、并出豐厚,亦魏晉以降之未有!
609年至610年,隋煬帝為夸耀國家富強,在洛陽舉行盛大的表演大會。《資治通鑒》卷181記載:
帝以諸蕃酋長畢集洛陽……于端門街盛百戲,戲場周圍五千步,執絲竹者萬八千人,聲聞數十里,自昏至旦,燈火光燭天地。終月而罷,所費巨萬……整飾店肆,檐宇如一,盛設帷帳,珍貨充積,人物華盛,賣菜者亦藉以龍須席。胡客或過酒食店,悉令邀延就做,醉飽而散,不取其直,紿之曰:“中國豐饒,酒食例不取直。”胡客皆驚嘆。其黠者頗覺之,見以繒帛纏樹,曰:“中國亦有貧者,衣不蓋形,何如以此物與之,纏樹何為?”市人慚不能答。
學習活動:討論隋朝滅亡的原因與其他朝代有何不同?
學生結合所學,相互討論。
原因:隋朝國力強盛,但隋煬帝時期一直大興土木,窮奢極欲,超過了當時社會承受能力。不愛惜民力,是導致社會矛盾加劇、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
[本課小結]
中國歷史具有連續性,“它是一個動態進程,是在各種波動和變態中體現出來的,留下的是一條螺旋形上升的軌跡。”進取包容的政策造就了隋唐盛世,成就中華文明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六、板書設計
第6課 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
一、盛世之景
二、變世之象
三、亂世之機
七、作業布置
材料:唐朝在總結秦漢邊地設置郡縣得失的基礎上,首創了管理少數民族地區的羈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設置羈縻府州,任命其首領為都督或刺史,世襲其職,讓其繼續統轄本族人民,但必須由中央任命,同時取消了少數民族首領原有的“可汗”稱號。羈縻府州賦稅不上交中央財政,戶口一般也不上報戶部。該制度在突厥實施成功后,又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唐政府在上述羈縻府州基礎上設立都護府,代表中央行使對羈縻府州的管理權,如安西、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各羈縻府州。都護由漢人擔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襲。唐王朝設置的羈縻府州遍布于東西南北各邊疆民族地區,邊疆的行政包括都護府、都督府、州、縣四級,共約八百多個。后來宋代在西南地區設置羈縻州、縣,明代在邊境部分地區設置羈縻衛所。——摘編自韋慶遠、柏燁《中國官制史》等
問題: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管理的特點。
(設計意圖:本題意在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唐朝對邊疆民族的管理,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當今我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增強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認同感。)
八、教后反思
在教材處理上,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確定了教學重點、難點。運用大量文字史料和圖片史料,既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概括的能力,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的落實貫穿其中,同時培養學生時空觀念。教師以問題為導引,步步引導與講解,使學生加深對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這一時期歷史的理解。
在實際的教學中,前一段時間語速略快,留給學生理解知識的時間略少,在對有些材料的分析時,對學生的引導需要加強。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歷史部編版新教材課堂教學優質課比賽必修《中外歷史剛要(上)》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所屬分類為“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歷史部編版新教材課堂教學優質課比賽必修《中外歷史剛要(上)》第6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