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設計
【教學理念】秉承“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情境式教學,達到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課標要求】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的新成就。
【教學重點】隋唐的統一與盛世,“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民族交融的表現、影響。
【教學難點】民族交融、隋唐盛世的原因、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
【教學設計思路】本課教學以目錄式教學方式展開。共分三大目:一 曇花一現之隋朝,探究問題有“概括隋朝主要的工程建設?研析隋唐大運河的得與失?”;二盛世危機之唐朝,探究問題有“唐朝的盛世表現有哪些方面?唐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歷史意義?中晚唐危機表現?安史之亂的原因、影響?”;三分裂割據之五代十國,探究問題有“五代十國出現的實質?”?偨Y升華,“探究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把落腳點歸結為民族交融。
【教學過程】:第一環節:導入新課
由《大唐盛世浮雕》導入。

《大唐盛世浮雕》從政治、經濟以及市井生活各個角度展示了從“貞
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盛況。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第二環節:新課講授總體概覽:教師指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并梳理隋唐至五代十國的歷史發展過程,制作時間軸。

學生活動:依據資料完善時間軸。
教師總結:隋唐一統,五代短暫分裂,北宋一統,合—分—合,由此可見,歷史是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的,但最終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勢。
課標展示: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民族交融、區域開發的新成就。
一、 曇花一現之隋朝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一目,概括隋朝主要的工程建設?學生活動:倉庫足,建東都,開運河
教師活動:展示材料(材料一《宋史》、材料二:杜佑《通典•歷代盛衰戶口》),指導學生閱讀據材料并結合教材,研析隋唐大運河的得與失。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回答。
教師活動:總結得與失,評價歷史事物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原則(一
分為二、史論結合)。(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二、盛世危機之大唐
情境探究:唐朝(618—907年),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也
是當時世界的強國之一。唐朝(618—755年)前期,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民族和諧。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第二目,探究唐朝的盛世表現?
(一)初唐(618—755年)盛世表現

教師活動:據位次將同學分成兩個小組。(唐太宗、唐玄宗)
學生活動:小組合作,結合教材、導學案,搜集、歸納史料并展示探究成果。
第一小組: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積極意義、盛世繁榮;
第二小組:唐玄宗的治國政策、積極意義、盛世繁榮。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討論、搜集、歸納與展示相結合,學生踴躍發言,鍛煉了學生合作學習與語言表達能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
重點研析:民族交融——盛世表現之一
教師活動:展示唐太宗的話“自古皆貴中華,賤夷敵,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學生活動:閱讀史料,得出開明的民族政策。
教師活動:展示唐朝地圖。指導學生從圖中找出幾大少數民族政
權位置并回顧其具體措施。

學生活動:指出唐周邊的少數民族政權及具體措施。
【設計意圖】圖文并茂(時空觀念)。
教師活動:1.教師總結并找出唐與吐蕃、突厥、回紇、靺鞨建立友好關系的方式。2.展示圖文,唐與吐蕃建立友好關系的方式(和親、會盟)3、展示圖文:敦煌莫高窟壁畫《雨中耕作圖》,指導學生探究唐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歷史意義。

學生活動:歸納初唐(618—755年)盛世表現之民族交融,并習題鞏固。
(二)中晚唐(755—907年)危機表現
教師活動:指導閱讀教材第三目內容,梳理中晚唐危機史實。

教師總結、過渡引出安史之亂。學生看書介紹安史之亂。
重點研析:安史之亂——危機表現之一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品讀唐詩,探究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影響?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能力(歷史解釋)
三、分裂割據之五代十國
教師活動:介紹唐滅亡、五代十國的相關情況。
學生活動:研析得出五代十國出現的實質(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教師總結人民是歷史車輪的推動者。
第三環節:課堂總結升華
指導學生進一步整理時間軸,歷史是在曲折中向前發展的,但最終
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勢。(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課堂升華:從民族交融方面對本課知識點進行升華。一是憶古,探究隋唐盛世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國家統一,政局穩定;開明的領導者;各族人民的共同奮斗),得出:隋唐盛世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二是看今,2020中國全民抗疫,2020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都不能少!——習近平”。(家國情懷)
最后,處理習題,講練結合,鞏固知識
第四環節:課后作業
結合自身情況選擇相應層次練習題(A、B)。
【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