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簡介:

視頻標簽: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統編教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平陰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統編教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平陰縣第一中學
【教學設計】
第17課 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
【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兩次世界大戰,理解20世紀上半期國際秩序的變動。
【教學目標】
1.認識第二次世界大戰是帝國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的必然產物,亞歐戰爭策源地的形成及擴軍備戰必然引發戰爭。(唯物史觀)
2.簡要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基本進程,著重理解由局部戰爭發展為全球戰爭的過程及中國作為反法西斯戰爭東方主戰場的地位和作用。 (時空觀念)
3.體會戰爭給人類帶來的深重災難,加強對熱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教育。(人文情懷)
4.了解雅爾塔體系的主要內容,認識其實質和影響。(歷史解釋)
【重點難點】
重點:二戰的歷史背景及戰后國際秩序
難點:二戰的歷史背景及戰后國際秩序
【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高一學習內容,又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學習內容,而且在初中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并且,高一學生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歷史思維能力,他們思維活躍且求知欲旺盛,興趣濃厚,正處在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需要培養學生掌握歷史發展規律的能力,因此我主要通過創新歷史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獨立性和創造性的思維,引導學生思維的轉變。
【教學方法】
圖片展覽、講授、合作探究、史料研習、視頻播放等相結合。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二戰以空前的破壞性和殘酷性在人們的心目中留下了難以抹去的傷痛,引起了人們無限的思考。這場瘋狂的戰爭到底是怎么發生的?又對世界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7課《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這節課,我們將分為三個環節來進行。一、回望二戰。二、探究二戰。三、反思二戰。首先,我們請四位同學展示一下他們小組搜集和整理的相關資料,來回望那段血與火的歷史。
【設計意圖】以典型視頻方式導入,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
【教學過程】
一、回望二戰(學生自學成果展示)
㈠背景(請根據以下圖片所反映的信息,概括二戰的歷史背景。)
【設計思路及意圖】通過課前指導學生廣泛搜集整理和辨析相關資料以及課堂上的展示說明,培養學生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以及組織語言與表達、善于合作等方面的能力。
(一)
(二)
(三)
(四)
思考:為什么在經濟危機面前,美國通過國家干預的方式逐步走出了
經濟危機的陰影,而德國卻企圖通過建立法西斯專政、對外侵略擴張來
擺脫危機,這種區別主要取決于什么因素?
㈡進程(閱讀教材,梳理二戰基本進程)
【設計思路及意圖】對于二戰的經過,由于初中教材中涉及較多,所以此處做簡要處理。主要突出幾個關鍵知識點:1、二戰經過了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戰爭的過程。2、中國和蘇聯分別是抗擊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3、二戰的性質:既是一場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也是一場世界人民的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
亞洲戰場 |
歐洲戰場 |
非洲戰場 |
局部階段 |
1931年( ),揭開二戰序幕;七七事變后,中國逐漸成為東方主戰場 |
1938年,德國吞并奧利地,并對捷克斯洛伐克提出領土要求 |
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亞 |
全面爆發 |
1939年9月( )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 |
戰爭擴大 |
1941年6月,( )蘇聯成為抗擊納粹德國的主要戰場
1941年12月,( )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發展到全球階段 |
戰爭轉折 |
1942年中途島戰役是亞洲戰場轉折點 |
1942-1943年(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轉折點 |
1942年阿拉曼戰役是非洲戰場
轉折點 |
戰爭結束 |
1945年9月2日,( )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
1945年5月8日,( )標志著歐洲戰場的結束 |
1943年5月,非洲戰場結束 |
注意:
1、二戰經過了從局部戰爭發展到全球戰爭的過程。
2、中國和蘇聯分別是抗擊日本法西斯和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
3、二戰的性質:既是一場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也是一場世界人民的正義的反法西斯戰爭。
㈢暴行:
【設計思路及意圖】選取法西斯暴行中最具典型性的圖片,增強學生對戰爭的殘酷性和對人性的反思,從而增強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觀念。
㈣抗爭:
【設計思路及意圖】通過國際社會政治家的縱橫捭闔、殫精竭慮,戰場上戰士的精誠合作、浴血奮戰,后方人民的踴躍支援,民眾的堅強樂觀等感人至深的場面,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人類在面臨重大災難面前的理智、智慧和力量,以及同仇敵愾、守望相助的高貴品質。
二、探究二戰(小組合作探究)
【設計思路及意圖】通過對二戰起因的探究,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通過探究二戰后世界總體保持和平與發展局面的原因,突出雅爾塔體系在維護戰后和平與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探究一 關于二戰發生的原因,史學界一般認為,法西斯主義是罪魁禍首,經濟危機是催化劑,而綏靖政策則助長了法西斯的野心。有人據此得出結論,將戰爭的根源歸結為戰爭狂人的野心、人性的貪婪和懦弱等。你認同這種推論嗎?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看法。
探究二 二戰既是一場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也是一場世界人民的正義的反侵略戰爭,對人類歷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二戰后,盡管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民族、宗教、領土爭端、恐怖主義等因素仍然威脅著世界和平。但是,世界整體保持了和平與發展的局面,即便在劍拔弩張的冷戰時代也沒有爆發全面的軍事沖突。請閱讀以下材料,對其原因進行簡要概括。
材料一 20世紀下半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浩劫的人們,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戰爭的危害。世界人民的反戰和
平運動在更廣的范圍和更深的層次上開展起來。
材料二 在雅爾塔體系的框架下,以聯合國為代表的國際組織有效地化解了一系列地區沖突。
材料三 戰后丘吉爾曾經說:“和平是恐怖(編者注:指核武器)生出來的健壯的孩子。”
材料四 經濟全球化使各國各地區經濟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相互影響、相互依存的程度也大大加強,形成
某種程度的利益共同體。
材料五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有利于形成一種相互制衡的力量機制,有利于抑制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
【設計思路及意圖】70多年前的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導致戰爭和災難的因素依然存在,反思歷史不是為了渲染仇恨,是為了更加珍愛和平。引導學生反對戰爭、珍愛和平,居安思危、防微杜漸,防止戰爭悲劇重演。
二戰后至今,在世界上大多數地區,人們已經安享了近80年的和平,但并非在世界每個角落都是如此。二戰及二戰以前,猶太民族長期飽受磨難,流離失所;而今天,在中東,另一個民族也在飽受磨難,流離失所。悲劇在角色轉換之后繼續上演,令人嘆息。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員兼作家伏契克在1943年被納粹殺害,他曾提醒世人:“善良的人們,你們要警惕!”70多年前的戰爭離我們并不遙遠,導致戰爭和災難的因素依然存在,反思歷史不是為了渲染仇恨,是為了更加珍愛和平。請同學們在此寫下你內心的感受和觸動。
【知識拓展】
【設計思路及意圖】加深對法西斯主義的全面認識,使學生明白,要徹底根除法西斯主義,必須徹底清除其滋生的土壤。通過全面比較雅爾塔體系與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突出雅爾塔體系在戰后維護和平、促進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1、法西斯主義:
法西斯主義的實質是帝國主義的極端形式,以極端民族主義為基本特征。反對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主張對內實行恐怖獨裁統治,對外侵略擴張,發動戰爭,爭霸世界。
法西斯主義和運動,是20世紀特有的現象,滋生于一戰后,泛濫于大危機,是由一戰帶來的動蕩和蕭條,對“紅色”革命的恐懼,凡爾賽——華盛頓體系所激起的不滿與沖突,經濟大危機的刺激及部分國家的專制主義和軍國主義傳統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2、凡爾賽——華盛頓體系與雅爾塔體系的比較
相同點:
⑴都是在世界大戰破壞了原有的世界體系的基礎上建立的。
⑵都通過一系列國際會議確立基本原則,建立了各主要國家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的國際體系。
⑶都是大國意志的體現,體現了大國力量對比的消長變化,打上了大國強權的烙印。
⑷都隨著主導力量的變化而走向瓦解。
⑸都建立了旨在維護世界和平的國際組織。
⑹都暫時緩和了主要國家之間的矛盾,其根本矛盾都沒有解決。
不同點:
項目 |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
雅爾塔體系 |
體現意志 |
英法美等大國 |
美 、蘇 |
主要矛盾 |
戰勝國與戰敗國;戰勝國之間 |
兩種不同的社會制度 |
國際組織 |
國際聯盟 |
聯合國 |
調整關系 |
帝國主義國家 |
帝國主義與社會主義 |
瓦解方式 |
二戰爆發和擴大 |
東歐劇變、蘇聯解體 |
課堂小結:
【設計思路】教師點評后,結合當前國際社會現實,向學生發出倡議,與學生共勉,表達希望。
【設計意圖】以本課的教學過程為基礎,加強對學生反對戰爭、珍愛和平的教育,并強化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同,達到對知識的理解深化和情感升華的作用。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
-----更多視頻請在本頁面頂部搜索欄輸入“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其中的單個詞或詞組,搜索以字數為3-6之間的關鍵詞為宜,切記!注意不要輸入“科目或年級等文字”。本視頻標題為“統編教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平陰”,所屬分類為“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如果喜歡或者認為本視頻“統編教材高一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二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的形成》平陰”很給力,您可以一鍵點擊視頻下方的百度分享按鈕,以分享給更多的人觀看。優質課網 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您的支持,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有問題請【點此聯系客服QQ:989926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