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彈力
所屬欄目:高中物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節《彈力》石家莊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2節《彈力》石家莊外國語學校
《彈力》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他們的方向。
3、通過實驗探究彈力和彈簧形變量的關系,理解胡克定律,了解科學研究方法。
4、了解彈力在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體會物理與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在實際問題中通過對比,分類等方法能夠確定彈力的方向 2、培養學生從實際中抽化理想模型的能力。 3、思考并應用實驗中的放大法 (三)德育目標:
1、在實驗中,培養其觀察能力,結合實際的求實精神。
2、引導觀察生活中物理現象,體會物理問題來源于對生活中方方面面的研究,又能服務于生活。
二、教學重點:
彈力產生的條件、彈力的方向,胡克定律及應用。 三、教學難點: 1、彈力產生的條件 2、彈力方向的確定 四、教學方法:
實驗演示、討論答疑、學生實驗 五、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利用砸核桃神器演示砸核桃的過程,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引出核桃被砸碎受到的力即為要探究的彈力。
(二)新課講授
教師活動:觀察砸核桃的第一步,拉伸彈簧,使彈簧發生形變,給出形變的定義,并引導學生使實驗盤中的物體發生形變,體會形變,思考物體不同形變的
特點。提出問題:盡自己的可能讓物體發生形變,并找一找,你覺得哪個物體的形變與眾不同呢?
學生活動:動手實驗,感受不同物體的形變。 教師活動:提問,讓不同的小組說說自己的觀點。 學生回答1:橡皮泥,因為發生形變后不能恢復原狀了 學生回答2:玻璃瓶,因為不好判斷有沒有發生形變。
教師活動:根據學生1的回答,指明按照發生形變后能否恢復原狀,可以把形變分為兩類:彈性形變和范性形變。并指明彈性形變也有一定的彈性限度。
根據學生2的回答,引導學生思考“像玻璃瓶這樣堅硬的物體受力時,有沒有發生形變?有的話,微小形變如何顯示出來?”利用“激光在平面鏡的反射”實驗驗證微小形變的存在,并指明“放大法”這種實驗方法在物理學中的重要應用。
教師活動:帶領學生再次回顧“砸核桃”的第二步——放開彈簧,彈簧恢復原狀的過程中,上端的鐵塊接觸核桃,并對核桃施加了彈力。引導學生結合這一過程和提供的實驗儀器,感受彈力,并試著給彈力下一個定義。
學生活動:利用桌上的實驗儀器,感受彈力,并試著總結彈力定義。 教師活動:提問,學生總結彈力定義,教師補充完善,并進一步總結彈力產生的條件:相互接觸并擠壓;發生彈性形變。結合定義,教師展示生活中一些彈力模型,引導學生發現彈力中按效果常見的兩類(1)壓力、支持力(2)繩的拉力。并從這兩類中抽象出簡單模型來分析彈力的方向。
學生活動:利用“塑料泡沫小桌和水球”模擬擠壓和拉的模型,分析學案中物體的受力方向。總結出“彈力的方向總和物體發生形變的方向相反。”
教師活動:給出斜面上放置的物體和傾斜繩子拉物體的例題,再讓學生分析,并引導學生在對比中總結出壓力、支持力的方向為:垂直于接觸面指向被壓或被支持的物體。繩子拉力的方向為:沿著繩指向繩子收縮的方向。
教師提問:要研究清楚一個力需要明確“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彈力的作用點很明顯在兩物體的接觸面上。那彈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關呢?
學生猜測:和形變量有關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利用實驗臺上的儀器,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 學生活動:設計實驗,并進行實驗探究,完成學案上的項目。
教師活動:請學生展示探究過程(有意識的設計彈簧和橡皮筋兩類實驗)并
根據學生的展示,進一步總結:彈力和形變量有關,但是對于一般材料的物體,彈力和形變量的關系比較復雜,但對于彈簧,彈力大小和伸長量或壓縮量成正比。給出胡克定律的表達式和各量的含義。
教師給出一個勁度系數未知的彈簧,利用傳感器,再次驗證胡克定律,并引導學生分析圖像的含義,讓學生根據圖像計算彈簧勁度系數。
學生活動:分析圖像,記錄數據,計算勁度系數。 教師活動:給出說明書,驗證學生的計算結果。 教師活動:本節課小結,作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