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故都的秋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深圳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故都的秋》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
《故都的秋》教學設計
基本信息
課題名稱 故都的秋 授課班級 聽障高一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2 執教教師及工作單位
白玉珍 深圳元平特殊教育學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感悟故都的秋的“清”、“靜”、“悲涼”的意境,鑒賞文章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的的藝術手法,品味課文中精到細膩的語言。
2、體會用深沉的憂思和落寞的悲涼來頌秋的寫作方法。 3、培養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的良好學習習慣。 二、過程和方法:
1、自主學習法。用自我陶醉的方式反復朗讀文章,體味意境,提高語言鑒賞能力及掌握運用語言表達的一些技巧。
2、合作探究法。結合老師給出的學習提示在小組進行討論,理解文意,體會意境。 3、情緒調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展示使用趣味化、具體形象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吸引學生注意力。 三、情感與態度
1、聯系時代背景,體會作者通過描寫故都秋色所流露出來的深遠憂思和和孤獨感。 2、通過對本文明白曉暢、簡潔清麗的語言的學習,陶怡性情,提高審美能力。 3、體會另一種不同的美,填補學生某些審美經驗空白。
教學重、難點
故都的秋悲涼意境的賞析和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我校聽障高中一年級的學生,大部分學生的語文基礎不大好。但他們對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學過朱自清的《春》,剛剛又學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過散文的語言美、意境美,進行過初步的鑒賞。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開學時,我就要求每位學生必須人手一冊課外雜志,諸如《讀者》、《散文》、《青年博覽》、《小小說選刊》等等,讓它們成為全體學生的共同資源,達到共享。經過調查,一般同學也能說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點,但學生主要還停留在泛讀和初讀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教師要充分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具有寧靜的、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情懷。
教學內容分析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必修②第一單元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學習寫景狀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領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領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靈的搏動,由此而進入一種審美境界。
這篇文章是郁達夫一篇頗具特色的散文,體現了他的藝術個性和審美追求,全文緊扣“清、靜、悲涼”,描繪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殘聲”“秋雨話涼”“秋果奇景”這五幅畫面,通過“以情馭景,以景顯情”的方法,將自然的“客觀色彩”(故都的秋色)與作家內心的“主觀色彩”(個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視,因此,繼續重視指導學生掌握散文“形”與“神”的關系,難點放在運用文章“景”和“情”和諧統一的表現手法上,進一步讓學生感悟作家對自然、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的思考。
《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用書》;多媒體教室;希沃軟件系統;Aischool軟件系統;圖片素材;動畫制作。
教學環節與活動
一、引入新課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可以說古往今來,詠秋的佳作實在太多,但人們寫秋的著眼點各不相同,秋風蕭瑟,殘荷聽雨,秋有聲。霜葉黃花,碧水秋草,秋有色。天高云淡,北雁南飛,秋有形。可以說,文人筆下的秋景是各有所長。
學生暢談感受,回憶關于秋的詩文。 多媒體課件顯示如下資料(關于秋的詩文)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屈原《九歌》) 2、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王勃《滕王閣序》 3、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杜甫《登高》) 4、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5、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
教師:由這些詩文可見古往今來的文人對秋的感覺各不相同,有人悲秋,有人頌秋。 那北京的秋天在郁達夫筆下又是怎樣一番情致呢?今天,我們一起來繼續品味郁達夫筆下那獨有的故都秋味。 板書:《故都的秋》郁達夫 二、新授
(一)復習導入故都秋
上節課我們分析到了深受作者眷戀的“故都的秋” 總體特點: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板書:清、靜、悲涼)
同時我們也概括了課文3-11段中五幅秋景圖: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蟬殘鳴、
秋雨話涼、秋果奇景。(即: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板書:(即:秋院、秋槐、秋蟬、秋雨、秋果)
(二)初步分析清靜景 1、重點解析,分組討論
在這五幅圖中,選出你最有感觸的一幅圖,結合自己的體味進行鑒賞,分組討論: 哪些地方突出了“清” ?哪些地方突出了“靜”?哪些地方突出了“悲涼”? 明確:
通過討論明確:
第3段寫秋院----"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給人一種明凈高爽無半點纖塵之感,突出清;“牽牛花的藍朵”給人寧靜、淡雅的感覺,寫出了“清”;
“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突出靜,“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寧靜)。
教師點撥1
接下來我們來聽聽故都的秋聲,主要有哪些聲音呢?
明確:有馴鴿的飛聲、衰弱的蟬聲、息列索落的雨聲、都市閑人的互答聲。 問:那么這么多聲響交雜在一起,故都的秋是喧鬧呢,還是寧靜?
明確:靜。連鴿子的飛聲、蟬衰弱的叫聲,這些細微的聲音都聽得到,這就反襯了故都的靜,這也正體現了一句詩: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這是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夠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教師點撥2
從 “細數”“靜對”兩詞中你讀出了什么?
明確:“細數”,透露出悠閑、愜意。 問:除了悠閑、愜意有沒有讀出別的感受? 幻燈片:
展示1: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中第三十九回“阿飛”一節里有這么一段對話: 他不愿阿飛再想這件事,忽然抬頭笑道:“你看,這棵樹上的梅花已開了。” 阿飛道:“嗯。”
李尋歡道:“你可知道已開了多少朵?” 阿飛道:“十七朵。”
李尋歡的心沉落了下去,笑容也已凍結。 因為他數過梅花。
他了解一個人在數梅花時,那是多么寂寞。
展示2:“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王安石《北山》) 學生品味,教師點撥。
明確:王安石變法失敗后退居江寧(今南京),罷相后無事可做,整日尋芳攬勝打發流年,獨坐無聊,就細數落花,一個“久”字只是說他數的久嗎?透出的是什么? 明確: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可以說,郁達夫這時的心境和阿飛、王安石頗有相同之處,在意境上可以說是異曲同工。作者細數日光,靜對牽牛,清靜閑暇中隱隱透出作者內心的落寞悲涼。
教師點撥3
說到了牽牛花,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認為“藍色或白色者為佳”可以看住作者追求色彩的“淡”,因“淡”而“ 雅”。 問:那么這些色彩主要是冷色還是暖色? 明確:冷色。
問:冷色會讓你心里會產生什么樣的感受?
明確:冷清。即課文中所概括的“清”的特點。
牽牛花的色調已經是十分淡了,他還要再強調一下:“ 最好,還要在牽牛花底,教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使作陪襯。”色彩已經很淡雅了,郁達夫覺得還不夠,還要加上疏疏落落的枯草,才顯出十分的秋意。枯草有什么美?有什么詩意呢?青草顯示生命的蓬勃,自然可以激起內心歡愉的體驗,這是一種美的感受;枯草表現生命的衰敗,引發對生命周期的思考,引起悲涼之感,同樣也是一種審美體驗。但是,這正是郁達夫對于“悲涼美”的獨特審美趣味所在。
有著幾分冷落和蕭條的“破屋”“破壁腰”,藍、白等冷色調的“牽牛花”以及象征生命的衰竭與凄涼的“秋草”體現了“悲涼”。
學生分組朗讀文段,進一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第4段“秋槐圖”中,“早晨起來”,看見“落蕊”“鋪得滿地”,“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體現了“清”;
“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體現了“靜”;
“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抒發了悲秋之感,緊扣了“悲涼”。 教師點撥4: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會鋪得滿地”這是從視覺寫,“聲音也沒有”這是從聽覺寫,“氣味也沒有”這是從嗅覺寫的,“極微細極柔軟”這是從觸覺寫的。北平秋天的樹和花,本來可供選擇的不計其數,但是,郁達夫卻只選中了槐樹的花。這在北方可能是很不起眼一種花了。早晨起來,發現滿地槐樹的落蕊,一般人是沒有感覺的,不但視覺如此( 顏色形狀不起眼),聽覺也如此( 聲音也沒有),嗅覺也一樣( 氣味也沒有);只能通過“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才感覺到落蕊的存在,如果不是感覺極其敏銳的藝術家,誰會有“ 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呢?有了
這種感覺,作者對于生命衰亡的跡象的深邃感觸表現了作者獨有的審美情趣。 選擇合適的語調,請同學范讀本文段,教師點撥。
第5段寫秋蟬----“衰弱”、“殘聲”。(這本身就是一種悲涼。)他抒寫的“ 秋蟬衰弱的殘聲”,和“ 落蕊”一樣,仍然是對生命衰亡的體味。抒寫衰弱的、臨近死亡的蟬聲,本身就飽含著濃烈的“悲涼”的意味。
第6-11段寫秋雨----“息列索落”、“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慨嘆著天涼了的話。(這里有境地的清靜,也有情和境的悲涼。)
第6-11段灰沉沉的天,雨傘天晴,太陽又露出臉來了,青布單衣或夾襖,哪怕是煙管,都能表現清,“息列索落”下雨聲,都市閑人的感慨都能體現靜。
第13段寫秋果----“淡綠微黃”,即使是寫“紅”也是“紅完”。(也是一種清、靜的淡色。)
教師明確:郁達夫寫“故都的秋”,緊扣住“清”、“靜”、“悲涼”的特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用平凡的詞語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秋味和平凡的人。 (三)悲涼情景深探究
盡管作者對秋極盡贊美之情,可我們從字里行間感受到的卻是作者的寂寞、孤獨、憂傷、悲涼,故都的秋也不乏明艷之色,作者為什么唯獨鐘愛這種悲涼的美呢? (1) 特別的人生經歷和特別的個人氣質 引用郁達夫的話
現代的散文之最大的特征,是每一個作家的每一篇散文所表現個性,比從前的任何散文都來的強。„„只消把現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則這個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習慣等等,無不活潑地顯現在我們的眼前。 我來介紹作者
作者自幼喪父,遍嘗艱辛,后留學日本,飽受屈辱,性格憂郁多愁,多有“臨風殞淚,對月傷情”式的才子風范。與同時代的魯迅相比,郁達夫更多的表現出的是詩人
氣質,浪漫情懷。
1934年7月,中國大地連年混戰,民不聊生,郁達夫本人也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寫的心中的悲涼與落寞已不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對整個人生的感悟。 (2) 中國文人的悲秋情結
展示1、對秋有如此蕭索的感觸,作者是有辯解的。
“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特別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劉禹錫在《秋詞》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見,悲秋是中國古典文學的重要主題之一
展示2、
在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秋天是一幅“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的荒涼而充滿寒意的圖景。
宋玉在《九辯》中流露“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的悲慨,可以說開啟了文人悲秋的先河。
曹丕在《燕歌行》里詠道:“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雁辭歸雁南翔”直追宋玉。
杜甫在《登高》中的“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抒發了詩人傷時憂國、老病孤獨、壯志難酬的復雜感情。
柳永在“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的涼意中,同樣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令人傷心的慘淡秋景,抒發了悲秋之嘆。
被譽為“秋思之祖”的馬致遠在《天凈沙•秋思》中,用“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
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極凝煉地勾勒出一個天涯游子在秋日黃昏中茫然、孤獨、感傷、無奈的情態。 (四)延伸遷移秋何處
1、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雨中 葉樹,燈下白頭人。
黃 綠 青 紅 2、故都的秋天在哪里? 在槐樹的每一絲日光里, 在小院的每一朵牽牛花里, (五)故都深情秋意濃
《故都的秋》為我們呈現了一幅幅的深沉而細膩的秋景圖。“清、靜、悲涼”的氛圍彌漫在小院的每一絲日光里;彌漫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彌漫在秋蟬的每一聲殘鳴里;彌漫在秋雨的每一個雨點里。作者心中的“悲涼”已不僅僅是對秋的體會,而是對自己人生的感悟。心中有秋,筆下才有秋。
教學評價
方法 內容
學生自評
小組互評
教師反饋
學生參與情況 是否認真思考積極
表達
哪個小組最積極 哪個小組表達最準
確精彩 那位同學表現最出
色
即時反饋
思考與結果 是否對問題作出正
確思考
學習方法 是否聯想遷移、與
人合作
知識掌握 是否掌握形散神聚、借景抒情
知識應用 是否寫出優秀的“秋”的文段
課后訪談表 回答上述問題,并
寫示例
寫出評選結果 意見和建議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