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赤壁賦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賦》內蒙古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赤壁賦》內蒙古 - 烏海
《赤壁賦》教學設計
課題 赤壁賦 上課時間 高一下學期 編號
課前系統部分
課標
分析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習中國古代優秀作品,體會其中蘊涵的中華民族精神,為形成一定的傳統文化底蘊奠定基礎。學習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內容價值,從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現代觀念審視
作品,評價其積極意義與歷史局限。
教材分析 《赤壁賦》是宋代大文學家蘇軾的著名著作,通過主客問答、水與月的譬喻,探討人生與宇宙的哲理,表現了作者在貶謫生活中的復雜、矛盾的心情。既流露了一定的消極情緒,又表達了超脫的人生態度和樂觀的情懷。
這篇文章是高中語文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單元的精讀文章。這一單元的文章是古代山水游記類散文。山水游記一般不只是對自然風物的客觀
描繪,它往往包含著抒情和說理的成分;在記敘游覽的同時,或表達物
我兩忘的喜悅,或抒發時不我待的憂思,或傾訴懷才不遇的憤懣……正
所謂“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溢于海”,在景物的描述中傾注了作者
個人的情感和志趣。這篇文章具有思想深度,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教師與學生共同學習時,作為學習主導者的教師,要努力縮短教材與學生之間的距離。
學習這篇文章,首先把握全文的思路脈絡,在整體把握的前提下,體味關鍵語句、難點語句的含義。還可以做深入探究,甚至是評價。
學生分析
高一的學生經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已具備了一定的語文修養,
語文學習中的個性傾向漸漸明顯,
不同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需求的差異逐漸增大,有的學生還習慣于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和激發他們的想像、探究能力,鼓勵他們積極參與討論、交流,學會合作、分享。
教學
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誦讀要領,熟讀并背誦全文。
2.了解作者運用的主客問答這一賦體的傳統手法,體會
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3.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
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通過誦讀體悟和鑒賞優美、形象語言的能力。
2.理解文中對人生意義的議論,揣摩體味作者曠達樂觀
的情懷。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教學
重點
1.理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2.賞析課文典雅、精美的語言。
教學
難點 1.了解主客問答賦體傳統手法在表達思想情感中的作用。 2.了解作者在曠達的風貌之下寄寓的悲憤苦悶的復雜情感。
學生
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先誦讀全文,把握全文大意;利用工具書解決難理解的字詞,如還不能理解,做標記,小組合作解決,或利用自習時間請教老師。
2.課堂上,重點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與哲理,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
懷,培養學生勇于面對坎坷,笑對苦難的樂觀主義精神。
3.課后完成評測練習
課時
安排
一課時
課堂系統部分
教學目標: 1.誦讀、品味、鑒賞課文精美的語言。
2.理解作者由泛舟赤壁而觸動的情思和通過主客問答手法所表現的曠達、豁達情懷。
3.學習蘇軾黃州時期思想的自我調節與精神的舒張,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坎坷與挫折。 教學重難點:
1. 理解作者泛舟赤壁的情感變化及曠達、豁達情懷。
2. 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引導學生直面生活中的坎坷與挫折。 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蘇東坡突圍》,這篇文章主要講述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后的生活經歷和心路歷程。作者認為這段煉獄般的經歷讓蘇軾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寫到
“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發過了酵,尖利的山風收住了勁,湍急的細流匯成了湖,結果—— 引導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經鳴響,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黃州,《念奴嬌 赤壁懷古》和前后《赤壁賦》馬上就要產生。”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赤壁賦》,讓蘇軾教會我們成熟。 (板書課題) 二、 大聲朗讀 三、 研習內容
(一)第一段 1.齊讀第一段
2.能表示作者心情的詞是什么? 明確:樂或樂甚
3.作者為什么快樂?找出原文中相關句子。 明確:夜月美景和泛舟樂事
皓月當空,碧水萬頃,月光朦朧,清風徐來,景象澄澈,夢境一般。人的心情頓時不由自主的舒朗起來,開闊起來。“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任憑小舟在遼闊的江面飄來蕩去,四周是那樣的寧靜和諧,我已陶醉在這美景樂事中了,那么蘇軾是什么感受呢?
生讀: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真是飄飄欲仙啊,蘇軾完全陶醉在美景樂事中。 (二)第二段 1.齊讀第二段
蘇軾快樂的心情用飲酒的方式表達,還用什么方式表達? 歌之,師讀: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2. “美人”喻指的是什么?
明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來作為圣主賢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課下注釋)
屈原《離騷》“恐美人之遲暮”,以“香草美人”來比喻君王賢臣。屈原開創了這種表現手法。
寫作背景:蘇軾詩、文、詞、書法等各方面都有杰出成就。元豐二年八月,蘇軾反對王安石變法遭到排擠,因“烏臺詩案”被加以誹謗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獄。在獄中一百多天,受審十余次,慘遭折磨。后經多方營救,于當年十二月釋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但“不得簽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蘇子被貶黃州過著囚禁般的生活,為什么還會這般思念遠在千里之外的君王?
明確:對蘇軾來說,“美人”意味著實現“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是千里之外的君王。它表現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貶謫之后,仍然堅持對生活的執著態度,堅持對朝廷政事關切而不甘沉淪的情懷 。然而此時,在“天一方”的“美人”成了他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念,成了遙遠的夢想。才華橫溢的他,正值壯年,遭此厄運,困守黃州的現實把蘇軾所有的夢想擊得粉碎,只留下悵然的嘆息,也留給歷史一個寂寞的背影。
3.蘇子歡歌的背后有難以排遣的苦悶,這種樂是什么樂? 明確:借山水、飲酒、唱歌排遣苦悶,苦中作樂。
4.有歌者,也有用蕭的應和者,劃出描寫蕭聲的句子,師讀“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軾借助夸張、想象、比喻的手法把這段音樂描寫的精妙之至,音樂的凄涼、哀婉引得幽谷中的
蛟龍難以寧靜,舞動起來,引得孤舟的棄婦哭泣起來。 舞、泣:使動用法 (三)第三段
1.蘇子聽了這段簫聲,歡快的心情有沒有變化?齊讀第三段,在原文中找出相關的詞。
明確:愀然:容色改變的樣子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端正地坐好
蘇軾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這位客首先想到的歷史人物是誰?
劃出描寫曹操的句子,學生讀,老師師范讀。
四字句居多,緊促的,短促的,是在鋪寫曹操的功業及他攻占的氣勢,兵力的強大,讀來要有氣勢。(師讀:其破荊州---------而今安在哉?) 2.生齊讀第三段(讀出氣勢)
(這一段是蘇子借客人之口表達自己在人生中的失意,思想上的苦悶,主客一人。)
3.作者在這感嘆什么?(討論)
明確:曹操與吾與子對比--功業無成之悲,英雄不在之悲。 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人的渺小 哀吾生之須臾--人生苦短
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理想美好,卻難以實現,脫世不得之悲。 人生苦短是古代文人永恒的主題:
《古詩十九首》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將進酒》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這些都是前代古人在哀嘆人生苦短,封建文人在仕途失意,人生遇到挫折時往往會陷入到這樣的苦悶和無奈中,蘇軾也不例外。
(如果文章到此結束,就是蘇子對前代文人思想的重復,留給我們的就是悲觀者的形象,沒有更大的收獲,他的人格魅力在第四段。) (四)第四段
這一段是蘇子思想核心之所在,這一段文字闡述怎樣的哲理思想?有沒有超越前代文人思想? 默讀,討論這是怎樣的哲理思想。 明確:從兩個角度闡述自己的觀點 變與不變:
變與不變是相對的。從不變的角度來理解,萬物與我都是無窮的永恒的,又何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哀嘆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曠達樂觀的態度。
從變的角度來理解,萬事萬物都是非靜止的,是永遠變化發展的,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哉?我蘇軾今被囚禁,誰敢斷言我沒有“柳暗花明”的那一天。
用辨證的思維看待問題,這世間也就無所謂苦無所謂樂,蘇子超越世俗的苦樂觀,上升到了得志淡然,失意泰然的人生境界。 可取與莫取:
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一絲一毫不能強求。蘇軾以淡然的態度看待功名利祿、榮辱得失。然而功名利祿、榮辱得失去在生活中羈絆我們的心靈。絲毫不取,那么痛苦怎么解脫?到自然中尋找慰藉和快樂,這是蘇軾曠達、豁達的境界。正如周國平所說:“在人生中還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凌駕于一切禍福之上的豁達胸懷!”
至此蘇子完全從痛苦中解脫出來,在逆境中能坦然、樂觀,這就是蘇子的魅力所在。 (五)第五段:
主客喜笑顏開,一切釋然,二人酣睡,不知東方之既白。多么寧靜,多么舒坦。這時的喜樂與前面山水之中的樂有什么不同?
明確:前面苦中作樂,后面發自內心的樂。是對功名利祿釋然了,是精神上得到超脫、忘懷得失的樂。 結束語:
這次赤壁之游結束了,但《赤壁賦》中蘊含的哲理給我們的感受和思考是深刻的。
人生難免會遇到坎坷、挫折,在逆境中 ,是痛苦消沉還是坦然樂觀,重讀《赤壁賦》會給你精神的力量,會讓你做出正確的選擇,會教你走向成熟。 播放:朗讀 四、作業 1. 背誦全文
2. 歸納重點實虛詞、句式 3. 積累“賦”相關知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