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雪白的墻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雪白的墻》重慶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雪白的墻》重慶
雪白的墻
教學目標:
1、 通過誦讀和品味讓學生通過“墻”這一物象理解詩人的沉痛經驗與情感。 2、鑒賞本詩的象征意蘊;欣賞本詩語言的多義性、暗示性。 教學重點: 象征手法的分析 教學難點:
通過“墻”這一物象理解詩人的沉痛經驗與情感。 教學過程:
一、導入:人世間有萬般情感:快樂、欣喜、悲傷、憂愁……情感需要表達。音樂家用聲音傳遞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貝多芬和他的《命運交響曲》;畫家用色彩來描繪心中的情感,于是有了梵高和他的《向日葵》,而詩人呢?用詩,來自己徜徉在詩歌的海洋里。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梁小斌的詩歌。感受這位詩人用詩歌詮釋自己的萬般情感。
二、走近作者 梁小斌,1954年生,山東榮成人。1972年畢業于合肥市第32中學。同年開始創作
詩歌。1976年參加工作,在合肥制藥廠做工人、秘書,安徽人民廣播電臺文藝部編輯,《婚育》雜志編輯部主任,珠海市石虎詩會會長。1979年經詩人公劉介紹到北京參加詩刊社舉辦的首屆“青春詩會”。同年10月,《詩刊》發表《中國,我的鑰匙丟了》《雪白的墻》等作品,它們后來被列為新時期朦朧詩代表作,選入高中語文課本。1984年提出“必須懷疑美化自我的朦朧詩的存在價值和道德價值”,其間創作《斷裂》組詩。近年出版思想隨筆集《獨自成俑》《地主研究》《梁小斌如是說》等。2005年被中央電視臺評為年度桂冠詩人。
三、初讀詩歌,初步感知
①媽媽, / 我看見了雪白的墻。 / ②早晨,/ 我上街去買蠟筆,/ 看見一位工人 / 費了很大的力氣, / 在為長長的圍墻粉刷。// ③他回頭向我微笑,/ 他叫我 / 去告訴所有的小朋友:/ 以后不要在這墻上亂畫。// ④媽媽, / 我看見了雪白的墻。/ 這上面曾經那么骯臟,/ 寫有很多粗暴的字。/ 媽媽,你也哭過,/ 就為那些辱罵的緣故,/ 爸爸不在了,/ 永遠地不在了。// ⑤比我喝的牛奶還要潔白、/ 還要潔白的墻,/ 一直閃現在我的夢中,/ 它還站在地平線上,/ 在白天里閃爍著迷人的光芒。/ 我愛潔白的墻。 // ⑥永遠地不會在這墻上亂畫,/ 不會的,/ 像媽媽一樣溫和的晴空啊,/ 你聽到了嗎?// ⑦媽媽,/ 我看見了雪白的墻。// 1980年
四、再讀詩歌,品味語言
提問:反復朗讀詩歌,想一想,有些相同的詞句,是否應該讀出不同來?
五、深入探究,剖析情感 1、【明確】詩歌中反復出現的“媽媽,我看見了雪白的墻”除了可以用不用語氣讀,其每一句的側重點都不一樣:第一句,側重“我”,是“我”早晨去買蠟筆,是“我”看見了雪白的墻,刷墻的叔叔是對“我”微笑,強調了小孩那種急于向媽媽分享發現的快樂與自豪感;第二句側重“雪白”,眼前雪白的墻與記憶中骯臟的墻形成鮮明的對比,且下文有多個“潔白”與之相呼應;第三句側重“看見”,此“看見”不僅僅是視力之所見,還有向往與憧憬的含蘊。
2、用兒童的視角反映對文革的反思有什么好處?
【明確】詩人對“文革”的反思經歷了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梁小斌與其他在“文革”中成長的作家一樣,也有一種強烈的“傷痕”意識,這在該詩中有著具體而明
2
確的表現。詩以剛剛結束的“文革”的歷史作為背景,敘述者以兒童的身份出現。詩的最大藝術特點在于詩歌中閃爍出的自我感受,詩中的“我”懷著童心向媽媽述說了他所看見的粉刷一新的雪白的長長圍墻,然后“我”面對此情此景,腦海中浮現對過往的回憶并對未來寄予美好的祝愿。詩人著眼于一點,思路縱橫。而且在形式上又毫無雕琢之感,語言運用上沒有押韻,全以一個兒童的口語道出,讀起來親切和諧,平易自然,與詩所表現的兒童情緒相吻合。全詩以有機的整體創造了親切感人的藝術境界。
“雪白的墻”與“骯臟的墻”分別象征什么? 【明確】“文革”時期,沒有潔白的墻,只有骯臟,上面涂滿了粗暴的字。那時人與人之間缺乏友愛和溫暖,而只是相互仇視和踐踏?梢哉f,“雪白的墻”和“骯臟的墻”分別代表了兩個不同的時代,分別象征著文明與野蠻,理智與蒙昧。
3、口語化敘述式的語言 以倒敘的語句開頭:“媽媽,/我看見了雪白的墻。”緊接下去,以敘述式的語言展開對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的描述。敘述過程中,詩人采用的口語化語言,明白曉暢,符合一個兒童的口吻。
六、品味《中國,我的鑰匙丟了》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