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所屬欄目:初中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浙教版初中科學7年級下冊第2章第2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第1課時_浙江省 - 舟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浙教版初中科學7年級下冊第2章第2節“聲音的產生和傳播”第1課時_浙江省 - 舟山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通過生活中常見物體發聲,確認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2)通過演示實驗和小組討論,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波是聲音傳播的形式;
(3)通過圖表分析,了解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標:
(1)通過小組學生實驗,培養學生初步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初步學會有目的的觀察;
(2)利用常見的器材進行實驗探究,會描述實驗現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據信息歸納科學規律;
(3)通過實驗的分析,初步了解轉換法和理想實驗法等科學方法在科學學習中的應用,同時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用語言表達科學知識的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感受自然界聲音的美好與有趣,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知識就在我們身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知識。
(2)通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用不同的實驗方法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3)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促進師生間的情感互動,營造共同討論、共同參與、共同嘗試的民主融洽的教學氛圍;并通過學生的探索實驗,培養同學間相互合作、探討交流、共同探索的團隊精神。
2學情分析
聲現象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自然現象,通過小學科學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聲音產生和傳播的初步知識,也有了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但對聲音的發生和傳播形式缺乏較為深入的理解。本課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的思維特點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雖已有初步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但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仍然與感性經驗直接相聯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體形象性!堵曇舻漠a生和傳播》這一節主要是通過對生活、生產中豐富多彩的聲現象的學習,通過實驗重新建構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的正確認知,同時也讓學生體驗和了解聲音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的應用和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本課將利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與經驗,以聲音的產生與傳播為載體,引導學生在積極參與和相互合作中進一步熟悉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感受科學的親和力。
3重點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聲音產生的原理和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本節課的難點:借助于實驗及推理分析讓學生了解聲波是聲音的傳播形式。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創設情境 引入新課
課前欣賞:會伴舞的小燭焰
在桌面上點燃兩支蠟燭,然后放置于音箱附近。當播放舞曲,燭焰就隨著歌曲舞動。
提問:燭焰能跳躍與什么有關?你能提出什么問題嗎?
引入課題:第二節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活動2【講授】實驗探究 講解新課
活動一:感受聲音產生的條件
小體驗:一張紙、一根橡皮筋、一把尺子怎樣使它們發出聲音?請你操作并用語言描述現象。
板書:聲音是由于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我們把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
引導探究: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礦泉水瓶設計實驗,想辦法發出聲音。比比看,誰的方法多?誰的方法與眾不同?
在活動過程中要求學生:
1.你們小組還想用到什么材料。2.你們小組的實驗步驟。3.在實驗過程中,你們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說明了什么?
板書:固體、液體、氣體振動都能發出聲音,都可作為聲源。
解讀:呼嘯的北方、彈奏的吉它、叮咚響的泉水、發聲的聲帶,均是聲源。振動停止,發音也就停止。
進一步探索:音叉是常見的發聲器,敲擊音叉,音叉發聲,能不能看到音叉在振動?用什么方法能夠證明它在振動?
學生討論并動手實驗:音叉觸碰水面實驗、音叉觸碰乒乓球實驗
介紹科學方法:轉換法
活動二:探究聲音傳播的條件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聲音是由聲源發出的。那么聲源發出的聲音是怎樣傳到我們的耳中的呢?
演示:把一只電鈴放置在玻璃罩內,接通電路,電鈴發出聲音。把電鈴放入玻璃罩密封處理,開動抽氣機,當我們把玻璃罩中空氣抽去時,鈴聲逐漸減弱,最后幾乎聽不到了;再把空氣逐漸充入玻璃罩內,聲音又逐漸加強。
學生分析討論
結論:空氣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介紹科學方法:理想實驗法
技能應用:
1.某同學在燒瓶中吊一個小鈴鐺,然后加少量水燒沸后密閉膠塞,冷卻后也較好完成了本實驗。你能對此進行較為合理的解釋嗎?
2. 月球上沒有空氣,宇航員通過什么方式交談?
進一步探索: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播的,除了空氣等氣體能傳播聲音外,液體、固體能傳播聲音嗎?你能設計一個實驗來證明嗎?
學生舉例討論、設計實驗并表達交流。
演示:1.鬧鐘在水中發聲 2.“土電話”的使用
為了讓同學們聽得更清楚,老師將收聽聲音的一端放置在擴音器的話筒前。全班同學都聽到了,然后突然剪斷棉線,同學聽不到聲音。證實聲音的確是由棉線傳播過來的。
板書:聲音傳播要依賴介質,固液氣都能傳聲。
活動三:探究聲音傳播的形式
通過上面的研究,我們有了一個新的問題,聲源的振動又是以什么形式傳到我們的耳朵呢?
學生實驗:1.滴管滴水引起水波
2.在水槽水面放上一根火柴。然后用筆頭不斷輕觸水面,觀察火柴的運動情況。
解說:聲源的振動帶動周邊介質中的粒子在一定范圍內振動并不斷把振動傳遞出去。
演示:上下甩動做了標記的繩子;演示輕質彈簧振動的波紋傳遞。
進一步探索:回應課堂開頭的“伴舞的燭焰”,讓學生嘗試解釋小燭焰跳躍的原因。了解聲音以波的形式通過介質將聲源的振動向外傳播,這個波叫聲波。
板書:聲波是聲音傳播的形式
小介紹:超聲波的應用
(1)超聲波粉碎膽結石 (2)探測海水深度(3)聲納
(4)B超:平常說的“B超”就是根據內臟反射的超聲波進行造影,幫助醫生分析體內的病變。
活動四:探究聲音傳播的快慢
聲源振動在介質中以聲波形式傳遞是否有快慢呢?我們看下一張表。
出示:聲音傳播的快慢圖表
小組分析交流。
信息平臺:幾種物質的聲速
小結:聲音傳播快慢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聲音在固體、液體中比在氣體中傳播得快。
板書: 聲速與介質種類及溫度有關
進一步探索:一根裝滿水的很長的鋼管,在一端敲擊一次,在另一端能聽到幾次敲擊聲?同學們猜想一下,相互討論交流自己的意見。
活動3【講授】回顧總結 重溫要點
通過本節課的研究,使我們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可以以聲波的形式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但真空不能傳播聲音;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
活動4【練習】課堂訓練 活學活用
1.鑼發聲時候,用手按住鑼面,鑼聲就消失了,這是因為( )。
A. 手擋住了聲音,鑼聲無法傳播 B. 鑼面停止振動
C. 聲音被手傳走,空氣中無聲波 D. 鑼面振動變小
2.吹笛子時發出的聲音是____振動引起的。
A.人嘴。拢炎 C.笛子中的空氣
3.在桌上的魚缸里流動,當敲擊桌子時,金魚立即受驚,敲擊聲傳到金魚有兩條路徑:甲是桌子——魚缸——水——金魚;是空氣——水——金魚。其中傳聲迅速,使金魚立即作出反應的路徑是 (填寫“甲”或“乙”)
4.科學家在試驗中發現,聲脈沖達到一定強度就能穿越數道墻壁而不被減弱,還能穿越石頭、磚頭和金屬。由此,軍事科學家們制造了聲波槍。用什么樣的方法可以防御聲波槍帶來傷害?
5 某同學想對蜜蜂的發聲部位進行研究。下面是該同學的主要探索過程:①把多只蜜蜂的雙翅用膠水粘在木板上,蜜蜂仍然發聲。②剪去多只蜜蜂的雙翅,蜜蜂仍然發聲。③在蜜蜂的翅根旁發現兩粒小“黑點”,蜜蜂發聲時,黑點上下鼓動。④用大頭針刺破多只蜜蜂的小黑點,蜜蜂不發聲。請回答:
(1)從實驗①和②可得出的結論是______。
(2)根據實驗③提出一個猜想:蜜蜂的發聲部位______。
(3)從實驗③和④可得出的結論是:蜜蜂是靠______發聲
活動5【作業】課外實踐 鏈接新課
請你動手實踐一下,敲擊裝有不同量的水杯,發音是否不同,你能組成一個音階嗎?
《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課后練習
1.以下關于聲音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 聲音是由發聲體的振動而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B.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保持340米/秒不變
C. 聲音可以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真空不能傳聲
D. 小提琴的秦弦停止振動,仍有聲音發出
2.聲音在下列物質中傳播速度最快的是 ( )
A. 鋼軌 B. 湖水 C 煤油 D 空氣
3.能說明“液體可以傳聲”的事例是( )
A.我們聽到雨滴打在雨傘上的“嗒嗒”聲 B.我們聽到樹枝上小鳥的“啾啾”聲
C.將要上鉤的魚被岸邊的說話聲嚇跑 D.人在溪邊聽到“嘩嘩”的流水聲
4.關于聲現象,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真空不能傳聲是通過實驗與推理的方法獲得的
B.發出較強聲音的喇叭能使它前面的燭焰“跳舞”,說明聲波遞能量
C.課堂上聽到老師的講話聲,說明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
D.聲音從空氣傳播到水中,聲速將變小
5.如圖所示是探究聲現象時常用的裝置。請回答:
(1)圖中所示的實驗現象說明__________________。
(2)乒乓球在實驗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
(3)如果將這個實驗拿到月球表面上去做,你會觀察到的現象是:_______。說明:______________。
6.如圖所示,小明與小剛用細棉線連接兩個紙杯,制成了一個“土電話”。 (1)他們利用“土電話”能進行通話,這表明___________。
(2)相距同樣遠,講話者以同樣的響度講話,如果改用細金屬絲連接“土電話”,則聽到的聲音就大些。這一實驗現象表明:______________。
(3)如果在用“土電話”時,另一個同學用手捏住線上的某一部分,則聽的一方就聽不到聲音了,這是由于______________。
(4)如果在用“土電話”時,線沒有拉直而是處于松弛狀態,則聽的一方通過棉線_______(填 “能”或“不能”)聽到對方的講話聲。
7. 15 ℃時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_____________。此時,一個人面對山崖大喊一聲,約3 s后聽到回聲,則他距山崖約____m。
8.將自己的聲音和別人的聲音都錄到錄音帶上,然后再放出來聽,會發現錄下的自己的聲音與平時的聲音不同。錄音過程中能產生失真,這可以在聽別人直接說話和錄音說話的聲音對比中發現,但錄音中自己的聲音與平時自己的聲音的不同,顯然不是這種失真造成的。試解釋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