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國古代繪畫,宋代山水畫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美術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九課《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繪畫擷英之宋代山水畫鑒賞》安徽省 - 淮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美術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九課《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繪畫擷英之宋代山水畫鑒賞》安徽省 - 淮北
教學設計
基本 信息
名稱
《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繪畫擷英之宋
代山水畫鑒賞》
執教者 房麗男 課時 一課時 所屬教材目錄
人美版《美術鑒賞》第九課中國古代繪畫擷英
學習
內容
分析
中國古代繪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藝術史上
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的山水畫所取得的成就超過其他許多藝術部類,成為世界藝術罕見的瑰寶。宋代山水畫是中國古代山水畫最重要的階段。
宋代山水畫創造出來到新風格對后世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了解
這一時期的山水畫風格特點,對于了解中國山水畫有著至關重要的意
義。
北宋以較客觀寫實的大山大水見長;南宋的小品畫發達,創造出一種秀麗、優雅、富有詩意的新風格。但要想了解透徹,還需要采取適當的方法、深入淺出的講解和引導學生去感悟。
學情
分析
教學對象為高中二年級學生。一方面,他們對傳統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通過多年語文和歷史課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古詩詞知
識和歷史知識,這對中國畫獨特風貌的欣賞、體悟非常有利;另一方
面,隨著年齡增長,到高中階段,他們具備了較強的分析歸納能力。這為本課的探究式學習提供了必備的基礎。
教學 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宋代山水畫的代表性作品,感受北宋、南宋山水畫風格的特點。
過程與方法:結合學生對古詩詞、音樂的感受,共同探究、感悟北宋、南宋山水作品的風格特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加深對中國傳統繪畫的了解,增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提高藝術欣賞能力和梳理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 重點 北宋、南宋山水作品的風格特點。
教學 難點
主要是涉及到藝術理論中意境。
2
教學
設計
思路
根據學生情況及本課內容,結合學生已有古詩詞方面的知識及歷
史知識,通過比較、分析,共同探究不同時代作品的特色,并聯系詩
詞、音樂的美學特點,加深對北宋、南宋作品的藝術特色的理解,感
受中國傳統文化魅力,激發起大家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
環節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導入 中國畫有著悠久的歷史,自魏晉開始發端,經歷了數
千年的發展,在宋代達到了高峰。今天我們就來感受這一
時期作品的魅力。
(出示課題: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繪畫擷英
之宋元代山水鑒賞)
展示一張中國山水畫和一張西方風景畫。
提問:為什么我們一下就會辨別出這是中國山水畫而
不是水彩風景畫或是其他畫種?
西方的繪畫和中國畫有很大的差異,你覺得,西方
的風景畫和中國的山水畫有何不同?
提問:為什么會產生這么大的差異?
西方受基督教影響,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也創造了
美,想要完成對心中神靈的靠近就要盡量像的模仿上帝創
造的世界,因此走上了寫實的道路;中國人受儒道思想影
響,追求天人合一,但從科學上講,天和人是對立的,不
可能合二為一,所以只能在意念上實現,因此中國畫追求
意境的表達。
從用墨、用
紙、裝裱形式
等方面判斷。
從畫法上對
比:
西方繪畫:
焦點透視、重
明暗光影、重
色彩變化。
中國繪畫:
散點透視、重
皴擦、重筆
墨。
因為思想和文化的差異。
新授 一、以大觀小的北宋山水畫 (一)展示《溪山行旅圖》 提問:(1)“行旅”在哪里? (2)為什么人畫得這么小? 1、以大觀小 《林泉高致》北宋郭熙與其子郭思合著。這就是中國畫中所說的“丈山尺樹,寸馬豆人”,是中國畫表現宏大空間時常用的“以大見小”的方法。 2、構圖 提問: (1)天空與山哪個是描繪的主題?(投影上以線畫出天與山的分界。) (2)那一部分山體面積最大?(投影上演示山的層
在畫面上找到人物。
為了顯示山
3
次分割。) (3)這樣的畫面會給人什么樣的感覺? 處于畫面的這個區域被大山占據了。山頂天立地,構圖非常飽滿。我們把畫面最中心的這個區域叫做1號區域。請大家記住這個區域。 作者簡介: 范寬,他的原名叫中正,但因為他性格寬厚,所以別人都以“寬”來稱呼他,久而久之他就以范寬自名了。但是這幅作品上我們根本看不到范寬的名字。其實在作品創作出來之后的幾百年間,人們一直都被這件事困擾,無法判斷是不是范寬的真跡。直到1958年8月5日,一個叫李霖燦的人用考古學上打方格的方法把這幅作品分成數千個小區域,逐一尋找,終于找到了藏在畫間的“范寬”二字。 (二)北宋時期其他山水又是什么樣呢?(出示投影李成、王孟希、郭熙等作品。) 提問: (1)你能看出它們的相似之處嗎? (2)這些作品你感覺像雄強的男性還是柔和的女性呢?
北宋時期的作品,無論是范寬的雄強,李成的曠遠,還是關仝的峭拔,都給人一種雄闊、渾厚、整體的感覺,努力表現天地之無限,宇宙造化之壯觀。 的高大。
山是主體。 最遠處的。 有氣勢。 山或作為主體的樹在畫面的正中央,頂天立地,構圖飽滿。 1號區域被山或樹占據。
男性
二、以小顯大的南宋山水畫 展示中國古代山水畫作品《寒江獨釣圖》 提問:畫面畫的是什么內容? 你能聯想到一首詩嗎? 作者表現了怎樣的情感? 大面積的留白表示什么意思? 1、 留白 明明什么都沒畫的空白,為什么會讓人想到是水呢? 留白的手法是中國畫所特有的。南宋的山水畫尤其注意留白。留白給了人更多的想象空間,如同文學中的“言外之意”,音樂中的“弦外之音”。在畫中叫“無畫處皆成妙境”,這是一種境界的提升。 大面積的留白給人以想象的空間,像水天相連,像茫茫白雪,像霧氣迷茫,充分表現了寒冷的感覺。 2、 構圖 畫中的留白比北宋的山水畫大還是小?景物畫在什么位置?1號區域有沒有被頂天立地的山占據? 南宋的山水舍棄了繁雜的景物,“取其繁華,采其大要”,摒棄一切無用的景物,以一當十,高度集中,卻給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作品描繪了詩一般的意
境。 作品描繪了一葉孤舟漂泊在無垠的水際,只有一位老者,身穿蓑衣,頭戴斗笠,在獨自垂
釣。
4
人更大的想象空間。這種局部特的寫法,對后世影響很大。 3、意境 南宋山水追求詩一般的意境。 播放視頻 提問:請你用一個字概括你對南宋山水的印象。 與北宋山水不同,南宋山水呈現出來的是一種秀麗優雅、充滿詩情畫意的風格。南宋的雅士們在畫中表現了他們的精神追求,他們或臨流撫琴,或泛舟湖上,或秉燭夜游,或倚窗賞瀑,向往著一種幽閑的生活。 3、 發達的小品畫 我們看到許多南宋的山水畫都是圓形的,為什么是圓形的?(出示團扇。) 雖然在扇面上作畫的傳統早已有之,但南宋的秀美精巧的畫風在團扇上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形式與風格結合的更加完美。因此南宋畫扇、賣扇、藏扇之風盛行,并出現了扇鋪和畫商。(出示不同扇面投影) 提問:這些扇面畫有何相似之處? 畫家馬遠、夏圭因構圖的形式特點而得“馬一角”“夏半邊”之名。(出示馬遠《踏歌圖》) 南宋的作品除了小品,也有大畫,不過,依然是喜歡采用邊角構圖,畫風秀麗,充滿抒情詩意。
沒有。景物畫在一角。 優雅,有情調。
秀美、優美、幽靜等。
是團扇的扇面。
構圖相似,景物都在邊角上。
總結 今天我們共同感受了北宋、南宋山水畫的不同風格。其實,無論是北宋的雄闊渾厚,還是南宋的詩意秀美,都表現了中國人一直以來的最高思想追求:那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國人對于山水畫有種特殊的情感,在中國古代
山水畫中的自然,不是一個讓人畏懼、要征服的自然,而是一個令人向往、可以悠然棲居的自然。這是中國古代畫家為我們營造的永恒的精神家園。今天盡管我們遠離山林,身處鬧市,可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的渴望。
學生思考。
作業
我們感受了兩種不同的“人化的自然”,你最喜歡那
一時期的作品呢?為什么?請結合具體作品,寫一篇300字左右的鑒賞短文。
5
教學 反思 《情景交融 天人合一——中國古代繪畫擷英之宋代山水鑒賞》是一節介紹中國傳統文化的課,很美。但要想上好這節課卻不是十分容易的事。
一、本課的內容有較強的知識性。講得太深,學生不易理解;講得太淺,學生又沒有太大收獲。如何深入淺出的將知識傳達給大家是我想在本課教學中力求做到的。我將兩個時期的山水畫風格特點用較清晰的順序和層次進行梳理、安排,力求把這兩個時期山水畫的風格特點有條理的通過講解、演示、學生感悟等手法清楚的傳達出來,使
他們在經過這一課的學習之后對兩個時期山水畫的風格有個基本的了解,并通過山水畫初步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魅力,從而增強對中
國傳統文化的感情。
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信息技術應用到現代課堂上給課堂教學裝上了翅膀。它極大的豐富了課堂的內容,提高了課堂的藝術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信息技術的掌握,應用是現代中學老師的必備技能。一堂沒有信息技術支撐的美術課也不能說是一堂完美的課。
怎樣大量的繪畫作品中作取舍,怎樣在短時間內,使缺少國畫繪畫經驗的人了解國畫復雜的技巧要求,怎樣使知識的順序和調理更合理,這些問題一直困擾我,希望能夠在實踐中摸索出更理想的辦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