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民間美術作品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安徽省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第2課時《追根溯源——民間美術作品的“型”與“意”》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安徽省普通高中美術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第2課時《追根溯源——民間美術作品的“型”與“意”》
安徽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評選暨優秀課例匯集活動美術學科課時教學設計
第2課時 | 第五單元主題一 第2課時《追根溯源——民間美術作品的“型”與“意”》 |
1.課時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美版(2019)高中《美術鑒賞》第五單元《淳樸之情——民間美術》的主題一第三部分議題“民間美術的造型意識及其主題內涵源于哪里”,主要探討的議題是民間美術與原始宗教、傳統生活哲學的關系,這是民間美術的造型本源,有助于我們對民間美術內在發展機制的更深層次理解。本課時主要圍繞兩個議題展開,民間美術的造型溯源和民間美術的主題內涵,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相關的美術作品及案例,引導學生理解美術作品的主題及內涵。 |
|
2.課時學情分析: 通過第1課時的學習,學生對民間美術與農業文明的關系有了初步的了解,由于日常生活中對于民間美術接觸不多,大部分學生美術基礎比較薄弱,對于民間美術的造型與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所以課程設計時盡量選擇通俗易懂的方式,通過圖片欣賞、視頻欣賞、實物展示等方式,讓學生更直觀的認識了解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本源及主題內涵。 |
|
3.課時學習重點: 民間美術的造型溯源及其主題內涵 | |
4.課時學習難點: 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與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關系 | |
5.課時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以具體的民間美術作品為對象,探討其造型與原始宗教和圖騰崇拜的關系,培養學生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用四步法解讀民間美術作品,探究民間美術的造型溯源、主題內涵,突出培養學生圖像識讀和審美判斷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風格多樣的民間美術表現形式所蘊含的人文思想、哲學內涵,體會傳統民間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形成對民間美術的愛好和興趣,著重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的能力。 |
|
6.課時教學過程: 環節1:導入 情境:古詩《元日》導入課題,引出民間美術作品的類型有哪些? 問題:這首詩描繪了什么樣的場景?詩中的“桃符”指的是什么? 活動:學生觀察并回答。 設計意圖:用古詩的內容導入春節的情景,引出在歲時節令民俗中出現的民間美術元素,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入、展開課題。 環節2: (一)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溯源 情境:展示三幅剪紙作品,通過觀察作品引導學生探尋雙魚紋樣的構圖形式和原始宗教、圖騰崇拜的關系。 問題:這組剪紙作品的紋樣構圖形式有哪些相似之處?這樣的構圖形式和哪種宗教符合相似?給你什么樣的感受?雙魚紋有何寓意? 活動:學生觀察并回答。 評價:引導學生結合道教教義理解喜相逢的構圖形式和原始宗教的關系。 設計意圖:以剪紙作品的紋樣構圖為切入點,引出民間美術造型意識和原始宗教的關系;根據雙魚紋的寓意引出民間美術作品與圖騰崇拜的聯系。 環節3:(二)民間美術作品的主題內涵 情境:通過民間美術作品的圖片、視頻、實物欣賞,了解民間美術作品表達的求生、求福、求安的主題內涵。 問題:民間美術作品表達的主題內涵有哪些?會用到哪些圖案或形象表達相應的主題內涵? 活動:通過游戲互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等方式了解民間美術作品求生、求福、求安的主題內涵。 評價:多種形式進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興趣。 設計意圖:通過游戲互動、小組討論、合作探究的方式讓課堂形式更豐富,同時提高學生課堂主動性。 環節4:分享感悟 情境:總結民間美術作品的主題內涵。 問題:你今天最大的收獲和感受是什么?關于民間美術還想了解哪些內容 活動:小組討論 分享感悟。 評價:肯定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想法。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的分享了解本節課學生對課程內容的把握,為下節課民間美術的獨特的造型特點埋下伏筆。 |
|
一、民間美術作品的造型溯源 原始宗教 圖騰崇拜 二、民間美術作品的主題內涵及藝術特征 (一)主題內涵 1、求生 2、求福 3、求安 (二)藝術特征 寓意性 象征性 |
|
設計意圖:通過完成課后作業,讓學生更深一步理解民間美術作品的主題內涵,以“愛”為主題進行作品設計,可以是對媽媽的愛,也可以是對祖國的愛,激發學生的感恩之情。 |
|
課中:學生在理解抓髻娃娃的祈求生殖繁衍的主題內涵有一定難度,在課前布置學生提前查閱相關資料。 課后: 民間美術的造型溯源這一環節教師知識講述過多,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多探究討論。課堂時間分配上可做調整,游戲互動環節時間盡量縮減,在學生分享收獲感悟的環節可以適當多留時間,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