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民間美術
所屬欄目:高中美術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第五單元淳樸之情——民間美術《主題三傳承與發展與民間美術的對話》傳承與發展—與民間美術的對話(自擬主題)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部編版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優質課比賽(省賽)美術鑒賞第五單元 淳樸之情——民間美術《主題三傳承與發展與民間美術的對話》傳承與發展——與民間美術的對話(自擬主題)
學科 | 美術 | 實施年級 | 高一年級 | ||||
授課教師 | 課程標準模塊 | 美術鑒賞 | |||||
使用教材 | 人美版 | ||||||
單元名稱 | 第五單元 淳樸之情——民間美術 | ||||||
第三課時 | 主題三 傳承與發展——與民間美術的對話(自擬主題) | ||||||
一、教材分析 | |||||||
《傳承與發展——與民間美術的對話》是在人美版高中美術鑒賞第五單元《淳樸之情——民間美術》主題一《文化與習俗——從“泥土”中誕生的美》和主題二《質樸與率真——濃郁鄉情的視覺呈現》的依托下自擬的主題課程。 本課作為第三個主題是在前兩個主題知識的學習和理解下通過對民間美術的近距離接觸和實踐,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和創新的意識去分析重塑美的來源和表現,讓學生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實踐方法并在生活中繼續挖掘和創新,促使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知從而真正的走進民間美術,更深地理解民間美術的藝術特征和文化內涵,增強文化自信。 主題三核心素養的培養理念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從文化理解角度認識民間美術,從生活應用角度體驗民間美術,從創新和創造角度探究民間美術。教師著重引導學生在實踐層面不斷完善和突破自我思維的局限,讓豐富的實踐體驗在美術活動中發展和完善,使學生在精神世界和審美世界中充分發揮能動性和創造性,在美術修養、審美意識和創新經驗上獲得極大的豐富和拓展,從而激發學生保護與傳承民間美術的意愿。 |
|||||||
二、學情分析 | |||||||
民間美術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著勞動人民獨特的審美思想和美學觀念,同時表現出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然而近些年,民間美術正面臨逐漸消失的現狀,學生對民間美術也知之甚少,因此讓學生學習和了解民間美術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前兩個課時學生從文化的本源了解了民間美術與民俗活動的關系,師生共同探討了民間美術的內在機制與外顯樣態的形成原因,并且通過作品分析理解了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體系和色彩文化,學生對民間美術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認識。本節課從實踐層面引領學生去接觸、體驗、理解民間美術。 這個年齡段的高中生探索能力與求知欲較強,信息時代下自主學習的渠道也更多元化,但學生對民族傳統文化知識的了解較為表面,傳承與創新民族文化意識也有待進一步提高。通過這一主題的探究讓學生在前兩個課時深入了解民間美術的藝術特色和文化內涵的基礎上通過實踐體驗樹立自覺維護傳統文化遺產的意識。 |
|||||||
三、教學重難點 | |||||||
1.教學重點: 從探究布老虎的本源和制作方法到剪紙融入生活的創意實踐和案例,以及本校藝術實踐工作坊學生扎染作品的欣賞引申出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 2.教學難點: 如何在民間美術的實踐中通過自己的思維和創意創作民間美術作品,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領悟民間美術的獨特價值,樹立自覺維護傳統文化遺產的意識。 |
|||||||
四、學習目標 | |||||||
1、知識能力目標:從實踐中了解民間美術的不同表現形式和制作方法,豐富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 培養學生把藝術融入生活的思維和鍛煉團隊合作的實踐能力。 2、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喜愛民間美術,理解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激發學生熱愛本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強民族自豪感保護和傳承民間美術。 |
|||||||
五、教學過程設計 | |||||||
主題三 傳承與發展——與民間美術的對話 | |||||||
環節 |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PPT圖片展示 | 設計意圖 | |||
知識回顧 |
通過上兩堂課的學習同學們了解了民間美術與傳統民俗的關系,并通過作品分析理解了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體系和色彩文化。 |
回顧上兩堂課學習內容。 |
![]() ![]() |
從上兩堂課內容導入新課,易于學生的知識銜接。 |
|||
導入 |
走進主題三《傳承與發展——與民間美術的對話》 課前調查《當民間美術遇見00后的我》進入新課時。 |
學生針對教師課前調查剖析自己對民間美術的現狀。 |
![]() |
從高中生的現狀調查導入主題更貼近學生對民間美術的思維和想法。 |
|||
情境設置 |
對話1: 視頻導入 《行將消失的游戲》 |
觀看視頻,童年游戲回憶。 |
![]() |
視頻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童年回憶,引出本課學習內容。 | |||
新授 |
魯迅先生曾說過: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人性的幽默、機智、調皮、歡樂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民間玩具所蘊含的精神實質和創造機制與整個中華民族文化體系密切相關,是中國文化精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重要傳播媒介和形象載體。 |
分享童年玩具,理解民間玩具的精神實質。 |
![]() |
從00后的童年玩具引申出民間玩具,銜接自然,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 |||
講新授 |
布老虎探源 布老虎的存在源于民間百姓對虎的崇拜。人們認為布老虎可以驅邪避災,帶來平安吉祥,所以有些地區在孩子滿月或者周歲時也會贈送布老虎希望孩子健康成長。 布老虎的藝術特征和表現形式 布老虎的創作來源于手工藝人的日常生活,他們將各自的地域文化和審美融入布老虎的設計之中。 山西、陜西、河南、山東等地布老虎藝術特征和表現形式對比。 |
學生觀察每組布老虎實物。 思考問題: 1、現實生活中,老虎給人的印象是怎樣的? 2、布老虎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改變。 |
![]() ![]() ![]() |
布老虎實物近距離欣賞、圖片對比、學生從外形到本質全面了解民間玩具布老虎,更進一步理解民間美術的文化內涵。 教師的布老虎實物為學生創造了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也激發學生課后實踐的興趣。 以圖像識讀理解美術表現,促進學生審美判斷和文化理解能力的培養。 |
|||
制實踐感知 |
教師講解布老虎制作步驟和平面圖樣分析。 教學微視頻展示, 布老虎的制作。 |
學會分析布老虎平面結構,微課學習布老虎制作方法。 |
![]() ![]() |
從理論到實踐的感知,立體的布老虎平面化,學生能更好理解制作步驟,有利于課后實踐完成。 微視頻輔助教學。 |
|||
師生作品賞析 作 |
教師作品、學生作品圖片展示。 著重欣賞學生作品,關注學生作品靈感來源:靈璧鐘馗畫、臉譜紋樣、民族傳統紋樣帶來的啟發。 |
欣賞師生作品,感知布老虎造型特點和靈感來源。 |
![]() ![]() |
師生作品引發學生制作興趣和探究愿望,啟發學生從大自然或不同美術作品中尋找創意來源,讓學生學會主動思考,把感知帶到美術作品中。 |
|||
外 課外探究 |
1、請設計與布老虎有關的文創作品。 2、你還了解哪些民間玩具,有哪些民間玩具和傳統節日有關聯? 3、探究民間玩具里的科技智慧。試著用簡單的科學原理設計一件會動的玩具,按照 “動”和“美”的目標不斷改進自己的設計,用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做記錄。 |
學生從探究內容中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課外探討。 |
課外探究是對教學的延伸和拓展,讓學生主動學習、探討,把思考帶到生活中、作品中,挖掘學生的創造能力。 | ||||
導入 |
對話2: 剪紙藝術對于每一位同學來說并不是很陌生。過年過節貼窗花;娶妻嫁女辦喜事時,大紅喜字和象征喜慶幸福的窗花都會成為裝飾房間的必需品。 |
圖片欣賞,感知民俗活動與剪紙的關系。 |
![]() |
從感知布老虎的制作到學生熟悉的剪紙進入創意實踐,銜接自然。 結合生活情境,加深文化理解。 |
|||
講授 |
民間剪紙多采用諧音和象征寓意的表現手法,構成許多耐看而又有講頭的圖像,表現了人民群眾的美好愿望。“畫中戲,百看不膩,出口吉利,才合心意”,它一般不平鋪直敘,也不一語道破,而是采用借物寓意和寄物抒情的方法,將物、情、意、趣融于一體,讓人體味想象和發揮,是極具中國特色的理想化表現方式。 |
學生通過上兩堂課內容更深的解讀民間剪紙的表現手法和內涵。 |
![]() |
知識點回顧,層層遞進講解,學生易于接受。 | |||
課堂實踐 |
小組合作完成課堂實踐。 T恤上的剪紙故事 剪紙元素在T恤上組合完成,把剪紙融入生活。 |
小組根據自己愛好課前選擇題材完成剪紙元素,課堂分組實踐組合完成并展示,分享剪紙作品設計構思。 學生在探究中學習、認知、欣賞、實踐和思考。 |
![]() |
剪紙元素融入生活中的T恤設計,從文化傳承和發展的角度,建立學生的認知和體驗。 建立小組合作模式,課內外自主探究,分析、思考,展示環節小組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教師成為學習情境中的協作者,因材施教,為學生剪紙作品的實現提供經驗引領和技術支持。 |
|||
課前調研分享 |
走進民間藝人: 我眼中的剪紙藝術家劉曉川老師。 宿州博物館剪紙作品引入。 現場剪影視頻。 劉曉川老師不同風格作品欣賞。 |
學生王文婕分享拜訪當地剪紙藝術家劉曉川老師的經歷和感受。 |
![]() ![]() ![]() |
學習活動拓展到課外,參觀當地博物館,采訪非物質遺產項目傳承人,把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形成內化于心的知識結構。 圖片、視頻、學生親身經歷講解多角度讓學生感受本土民間美術的魅力。 |
|||
講授 |
教師評價 剪紙與生活結合范例: 1、教師手工作品欣賞,雖然是具有民俗氣息的剪紙圖樣,但通過方形構圖和磨邊玻璃的對接,再加上具有時尚感的鉚釘,讓民俗氣息的剪紙增加了時尚的元素。 2、剪紙從二維拓展到三維世界,將傳統的民俗技法與現代的設計結合交融,讓剪紙煥發出嶄新的生命力。 3、剪紙與服裝巧妙搭配,這是傳統與現代的完美融合,打破以往剪紙作品只局限于平面展示,增加了剪紙的表演功能,讓剪紙真實地走入生活。 4、文化自信視角下“國潮”服裝的設計結合傳統民俗和精神文化元素再加以現代人的審美和技術來展現,它不僅僅是服裝產品,更是中國人民的底氣和上下五千年的民族精神。“中國李寧”以它獨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
通過剪紙作品欣賞,了解剪紙與生活結合的范例。 |
![]() ![]() ![]() ![]() |
以現實生活作為出發點,運用剪紙創造生活之美。進一步改變學生的認知,巧妙合理的搭配也可以讓剪紙融入現代氣息。 啟發學生思考在現代生活情境中,如何對傳統的剪紙形式進行創意表達。 多角度的比較欣賞,以圖像識讀促進文化理解。 |
|||
課后探究 |
|
引導學生更多專注生活,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態度,并能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創作。 | |||||
導入 |
對話3: 走進我校學生藝術實踐工作坊,要想了解他們的作品,先要進入印染知識的通關。 印染布料展示。 視頻介紹。 |
學生觀察老師展示的三件布料,猜測是哪種印染方式完成。 微視頻了解。 |
![]() ![]() |
通過視頻和實物介紹,從辨別到辨析,學生更直觀了解不同印染方式及其不同手工藝材料的物理性能和審美性能,培養學生圖像識讀能力。 | |||
本校 扎染藝術坊 作品欣賞 |
教師評價: 學生社團扎染作品介紹:扎染小型創意作品、大型集體創作、衍生設計作品、主題創作。 主題創作《徽韻》 徽派建筑作為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扎染中也可以帶給人獨特的視覺體驗。學生在創作中將馬頭墻的圖案定位到服裝或作品中,運用傳統的縫扎手法,再進行局部或大面積的點染,表現出馬頭墻錯落有致的美感。服裝中衣裙的下擺采用富有深淺變化的罩染方式,表現山水的意境之美。 |
學生圖例感受、文字感受。 從扎染工作坊呈現的作品中,既可以看到作品類型的多樣性,也可以看到在作品設計和主題創意上,突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融入了高中生的創意思維,使作品更具有生命力和時代感。 |
![]() ![]() ![]() ![]() ![]() |
本校扎染藝術實踐工作坊是民間美術可以融入生活和高中生思維結合的最好案例。可以給學生樹立信心,工作坊案例證明,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作屬于自己的民間美術作品。 扎染作品類型的多樣性特別是系列作品的創作讓學生了解徽文化、關注徽文化、傳播徽文化,進而感受文化的魅力,增強文化自信。 |
|||
扎染藝術坊 學生感悟 |
1、扎染有一種超乎于意識之外的美。它的美藏在折疊的布料中,潛在工具的遮掩下,不到展開作品的最后一刻,制作者本身也無法看透作品的成樣。 2、扎染是一次奇妙的旅行,盡管你用了相同的工具、相同的技法,得到的作品卻迥然不同,這就是扎染的奇妙之處。 3、扎染的魅力在于它可以讓自然與時尚巧妙的結合。與時俱進,把傳統融入現代文化,讓扎染與時尚結合,把心中所想付諸實踐,做出一塊屬于自己的藍白映像,亦是我們的追求。 |
學生感受、體會 |
![]() |
來自學生的語言和感悟可能最能感染學生,學生情感升華。 | |||
課堂討論 |
通過和民間美術的三次對話,從對布老虎的感知到剪紙的創意實踐再到扎染坊作品的欣賞,同學們應該對民間美術的傳承和發展有了自己新的認識,接下來請同學們集思廣益,小組討論。 |
學生討論 關于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有哪些好的方案:可以從個人、非遺傳承人、社會不同角度討論。 |
總結本課知識點,對民間美術的保護與傳承提出方案。 提升學生表達能力、分析問題能力并學會與他人分享。 |
||||
教師評價 |
走進家里去尋寶 走向自然去尋根 走進節日去體驗 走向民間去學習 走進網絡去拓展 我校扎染藝術坊服裝秀的視頻中結束課程。 |
課后任務 1、嘗試創作一件民間美術作品。 2、搜集民間美術作品,班級內舉辦一次展覽會、討論會。 3、用文字、圖像、視頻對民間美術進行記錄。 4 、撰寫一篇關于本地民間美術特色與現狀的調查報告。 |
![]() |
激發學生課后探討民間美術的興趣,課內與課外相結合,讓學生主動學習、善于思考,更深層次的去接近和了解民間美術,進一步意識到民間美術的傳承意義。 |
|||
小結 |
當民間美術遇上00后的你,希望能給予它更多的關注和了解,并賦予它新的語匯和生機。體味民間文化,感受異彩紛呈,我們每個人都是民間文化的保護者和傳承者,讓我們在我校扎染藝術坊的服裝走秀中開啟民間美術新的旅程! |
欣賞我校扎染藝術坊服裝走秀視頻。 |
![]() |
扎染服裝走秀帶給學生視覺上的震撼,學生會更有共鳴。傳承非遺文化的視頻展示,對民間美術相關社團活動開展也是最有效的宣傳。 |
|||
課后任務: 1、嘗試創作一件民間美術作品。 2、搜集民間美術作品,班級內舉辦一次展覽會、討論會。 3、用文字、圖像、視頻對民間美術進行記錄。 4、撰寫一篇關于本地民間美術特色與現狀的調查報告。 |
|||||||
六、課堂板書 | |||||||
因本主題均為感知、實踐和思維提升,板書簡潔突出帶給學生思考。 體味民間文化 感受異彩紛呈 |
|||||||
七、 作業設計 | |||||||
課后探究或課后任務采取自選方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題材,可以小組合作或獨立完成。 課后探究1: 1、請設計與布老虎有關的文創作品。 2、你還了解哪些民間玩具,有哪些民間玩具和傳統節日有關聯? 3、 探究民間玩具里的科技智慧。試著用簡單的科學原理設計一件會動的玩具,按照 “動”和“美”的目標不斷改進自己的設計,用相關的文字、圖片、視頻做記錄。 課后探究2: 1、請搜集剪紙與現代生活結合的范例。 2、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如何讓剪紙繼承民俗的精髓又不失時尚的元素?請每一位同學課后用實例研究探討。 總課時課后任務 1、嘗試創作一件民間美術作品。 2、搜集民間美術作品,班級內舉辦一次展覽會、討論會。 3、用文字、圖像、視頻對民間美術進行記錄。 4、撰寫一篇關于本地民間美術特色與現狀的調查報告。 |
|||||||
八、 教學反思 | |||||||
課前: 通過上兩個主題的學習學生對民間美術的知識結構逐步形成思考能力也有一定提高,如何在課堂上將主題三內容放入實踐教學,深入淺出的讓學生體驗美術專業性和趣味性的結合,并讓學生獨特的思維和創意賦予民間美術作品新的生機與活力從而啟發學生對民間美術傳承和發展問題的思考都是教師在課前不斷思考的問題。 教師在課前以問卷調查《當民間美術遇見00后的我》對學生進行調研,了解其對民間美術的認知程度,根據調查結果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在前兩堂課的教學中學生根據教學已進行相關剪紙技法和色彩搭配訓練,第三課時探索多種教學途徑課內和課外結合完成教學。教師授課前把主題三作業提升,每組課前選擇自己喜歡的剪紙元素完成局部,教師因材施教為學生剪紙作品的實現提供經驗引領和技術支持。 教師課前搜集的大量民間美術實物素材以及教師自己制作的不同類型的民間美術作品,加深學生感官體驗也帶給學生視覺上的享受,這也是無聲勝有聲的教學引導。 因高一課程以欣賞教學為主,所以部分學生主動參與課前調研、課后探究的積極性還有待提高,主動思考的思維習慣還需要教師通過合理的方式方法不斷引領。 課中: 主題一和主題二的教學讓學生對民間美術與民俗文化的聯系和民間美術獨特的造型方法和色彩運用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領悟。本課時通過團隊的實踐和創新讓高中生獨特的思維與美術作品對接并賦予民間美術新的面貌。 民間美術的教學過程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它是教師和學生以研究者和實踐者的身份尋找問題、發現問題并通過教學過程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主題三的實踐教學更多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既鍛煉了學生的動手創造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探究民間美術的思想情感。但課堂時間有限,本課設置內容多,所以教師的實踐教學也只是啟發引導學生與民間美術的實踐操作有初步接觸,有些作品的完成還要求教師和學生課前和課后投入一定的時間不斷探究,才能讓學生真正的去感悟到民間美術帶來的獨特魅力,并在實踐中思考民間美術的傳承與創新。 本課時更注重把知識和技能與現實生活對接把學生的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成果,并在課堂分享,使學生在生活中真正領悟民間美術的獨特價值。 課堂作業展示:(教學視頻截屏) ![]() ![]() ![]() ![]() ![]() ![]() 課后: 近年來,學校和社會都非常重視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關注度和認同感,政府出臺相關的利好政策,社會各界加大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各方面知識,舉辦相關展覽和講座。作為教師,除了課堂教學之外,為了讓民間美術切切實實地走進學生,教師課后開展相關社團和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民間美術相關社團活動中更深入去探索和認知。 本課注重探索多種教學途徑,團隊合作、課堂實踐、課堂討論、參觀當地博物館、采訪當地非遺傳承人等內外結合的課堂教學與綜合活動建構有效的教學方法體系,注重從文化和歷史的層面解讀當地民間美術的價值和特色,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學會傳承和保護本土文化遺產的方法,促進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和自覺,從而引發學生對民間美術的傳承與發展有更深的思考并付諸實踐。 |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