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音樂之父,巴赫
所屬欄目:高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七單元第十四節初識音樂之父 巴赫_北京市 - 西城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音樂人音版必修音樂鑒賞第七單元第十四節初識音樂之父 巴赫_北京市 - 西城區
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目標:
感受、體驗巴赫的代表作品,能夠主動探究巴赫音樂創作的主要技術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參與“對比聆聽音樂、學唱主題片段、觀看視頻、分析探究、有鑒別地學習音樂、了解音樂家”的音樂學習過程。
2.進一步掌握通過對比、總結關鍵詞并舉一反三地鑒賞音樂的方法。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1.初步了解巴赫音樂創作的幾個主要技術特點。
2.學生樂于參與二聲部視唱練習,樂于體驗合唱的樂趣。
3.嘗試運用所學知識鑒別主調與復調,對比式和模仿式的創作。
2學情分析
我校是西城區一所普通完全中學,學生高中文化課成績雖然位于全區中等水平,但音樂學習情況從開學初的新生問卷及音準測試中的表現來看卻很不盡人意。平均每班能基本完成三度音程模唱的學生僅占40%,好些的班也只到達60%。學生在音樂課上幾乎沒有系統的音準視唱訓練,連兒歌水平的單旋律樂譜還不能夠唱準,亟待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夯實基礎,提升音樂能力。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成為每節課制定目標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就本節課題分析:
1.課前教師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到:2%的學生能知道一兩首巴赫的經典作品(哼唱一兩句主題),平均每班有1到2名學生學過鋼琴或其他樂器,但基本忘記;
2.大部分學生熱愛流行音樂,具備一定聆聽音樂的熱情,非常喜歡課余時間與教師分享流行音樂;
3.對西方相關宗教知識因距離他們生活太遠而完全不了解,也不感興趣,但能夠隨老師的講述體會作品的背景及情緒情感。
3重點難點
(一)教學重點
感受、體驗巴赫的音樂代表作品,通過對比探究了解巴赫音樂創作的主要特點。
(二)教學難點
1.初步感受巴赫在音樂創作中的和聲運用。
2.識別復調和主調音樂,了解對比及模仿復調的不同。
4教學過程
4.1(一)導入 視唱練習譜例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實施步驟
1.復習前一節課所學二聲部視唱練習,以柯爾文手勢分解和聲訓練。
這個視唱曲選自楊立梅老師提供的柯達伊視唱練習冊,作者為莫扎特。雖然僅僅8小節,卻包含了大小三、大小六、純四、純五的和聲訓練。教師以分解和聲練習的方式夯實基礎,訓練學生的和聲聽覺。
2.回顧視唱作品的相關音樂知識。
3.由上引出音樂史上的幾個重要時期,教師以此視唱練習的旋律聲部編配以古典、現代流行、巴洛克不同風格的伴奏形式,請學生對比聽辨
活動2【講授】探究巴赫音樂風格特點
音樂文化的時代特征—巴洛克—巴赫
第一組關鍵詞:小溪大海
【教學內容】初識巴赫的幾首經典作品。
【實施步驟】
1.聆聽巴赫六首經典作品片段,填空(詳見學生學案)
片段一:什么樂器演奏的?_____________
片段二:_________(填樂器名稱)和管弦樂隊的協奏曲
片段三:包含人聲和_________樂器 A.管弦 B.管 C.弦
片段四:什么樂器演奏的?___________
片段五:是________樂隊演奏的。A.管弦 B.管 C.弦
片段六:音樂體裁是_____________A.清唱劇 B. 受難曲 C.彌撒曲
2.學生填完后逐一訂正答案,教師詳解彌撒曲、受難曲和清唱劇的區別。
【階段目標】初識巴赫的優秀作品;鞏固已有的音樂知識和技能(聽辨管弦樂隊中的樂器及樂器組音色);初步了解巴赫的作品浩如煙海、體裁豐富。
第二組關鍵詞:和聲之王
【教學內容】《馬太受難曲》第72分曲的賞析,了解相關和聲知識。
【實施步驟】
1.教師簡介《馬太受難曲》(課件配以畫面及音樂烘托氣氛)、介紹圣詠。
2.學生視唱在《馬太受難曲》中出現了5次的主題——圣詠《神圣之首受重傷》(片段),體會旋律的情緒、走向、演唱速度;了解受難曲通常所表達的情緒;思考:怎樣的和聲才能進一步加深作品的情感表達?
3.學生對比聆聽教師編配的兩種不同伴奏風格的主題:巴赫原作和聲(由總譜簡化)、現代流行歌曲風格伴奏,初步感受和聲的表現作用。
4.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速度、調式、旋律發展、和聲語匯等,辯聽:同一個圣詠旋律所表現的不同情緒主題——“耶穌布道”,“耶穌之死”。
5.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再次感受該主題的旋律以及不同和聲編配的表現魅力:邊唱邊填寫旋律的結束音;聆聽教師彈奏同一旋律結束音上不同的和聲終止方式,再次感受和聲的表現魅力。
樂譜:
1=C
3 | 4 3 2 5 4 | ? — —
“布道”結束音和聲
“死亡”結束音和聲
6.師生小結:相同的旋律配以的不同的和聲完全表現了不同的情境,給聽者帶來不同的感受,這就是和聲的魅力所在。300年前的巴赫給我們留下的豐富的和聲語匯,而這些和聲技法影響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音樂家,所以他被后人譽為“和聲之王”。(對巴赫“和聲之王”的贊譽最早出自貝多芬)
【階段目標】對比賞析《馬太受難曲》中的圣詠在不同分曲出現的不同和聲,學習相關
和聲知識;初步了解巴赫的音樂創作特點。
第三組關鍵詞:復調大師
【教學內容】《馬太受難曲》、《小步舞曲》的片段賞析。
【實施步驟】
1.學生視唱《小步舞曲》樂譜(片段)。
2.學生對比聆聽教師用兩種方法為《小步舞曲》片段編配的伴奏(演奏同時出示樂譜),嘗試自主總結主調和復調音樂的特點。
3.教師板書,用直觀圖形輔助學生理解主復調概念。
4.學生觀看音樂軟件展示的另一種復調創作,了解對比和模仿兩種復調創作方法。
5.學生在學案上畫出第1和第72分曲的旋律線,判斷主復調,詳解巴赫在該作品中運用主調、復調創作的意圖。
【階段目標】學習區別主調復調音樂,模仿式和對比式復調,體驗復調音樂。
第四組關鍵詞:音樂之父
【教學內容】聽辨主復調音樂;聽辨對比式及模仿式復調作品。
【實施步驟】
1.聽辨《英雄凱旋歌》、《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結束部分,判斷主復調。
2.聽辨《梁!、《天鵝湖》、《保衛黃河》作品片段,判斷對比式及模仿式復調作品。
【階段目標】教學拓展與教學評價,檢驗本課學習內容,影射巴赫對后世音樂創作的影
響,理解巴赫“音樂之父”的稱謂。
活動3【活動】課堂小結
以2000年萊比錫廣場紀念巴赫誕辰周年的音樂會上Bobby與現場觀眾合唱的《圣母頌》升華本課主題。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