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可愛的家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音版五年級上冊《可愛的家》北京市海淀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音樂人音版五年級上冊可愛的家-北京市海淀區翠微小學
海淀區義務教育學校區級學科帶頭人、骨干
教師培訓展示活動教學設計模板
課題 《可愛的家》
學科 音樂
學段
第三學段
年級 五年級
教材
1.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指導思想:
聽覺入手,根據授課班級已有能力和認知特點,從音樂要素深入歌曲的內在情感,在不同音樂表現形式所帶來的情感表達中,體驗對家的喜愛和眷戀之情,從而激發學生基于本作品進行表現。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理論依據:
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
根據音樂藝術的表現特征,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增進音樂素養。
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與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課程性質:人文性,審美性,實踐性。 2011年版《課標》
2.教學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分析
《可愛的家》這首歌曲是人音版五年級9冊第五課的一首欣賞曲目。以感受與欣賞領域為核心內容,輔以表現領域中的演唱、識讀樂譜等相關內容。
《可愛的家》旋律優美動人,情感樸實真摯,具抒情性及感人的魅力。 歌曲學生們熟悉,所以本次教學中,學生們要對自己的演唱進行情感體驗和理性分析。本欣賞教學既區別于新歌教學,又區別于其他器樂、歌曲欣賞教學,以學生們自己演唱,自主分析為主。 《可愛的家》(Home, Sweet home)這首歌曲是由英國作曲家比肖普(1786-1855),為他的歌劇《米蘭的少女克拉麗》創作的一首插曲,因為歌曲表達了人們對家真摯的情感,所以后來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歌詞是由英國詩人培 恩(1791-1852)創作,因為在他一生中,除了童年時,在那個長滿常春藤的老屋享受過家庭的甜蜜生活的外,其余時間都孤身在外漂流。所以他把對家的思念和依戀,對家人的愛,都寫進了這首歌。他在寫此歌詞之前給哥哥的信中說到:“離家
在外面的日子越久,我對家的懷念就越深。我真想聽到親人們的聲音,看到那,童年時我們曾一起度過歡樂時光的老屋!”寫完信,他執筆寫下了“可愛的家”這首短詩。
歌曲由兩個樂段及尾聲組成:
第一樂段:包含兩個平行樂句,安詳親切,描述可愛的家。
第二樂段:包含兩個平行樂句,音區提高,抒發了對家的喜愛之情。
尾聲:強拍弱唱感嘆似的音調,然后再現了第二樂段最后一個樂句,突出了內心深處對家的眷戀與感恩。
(2)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對《可愛的家》這首歌曲都比較熟悉。經過前四年音樂課的學習,具備了初步的感受與欣賞能力:具備良好的聆聽習慣;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欣賞曲目;初步掌握教材內聆聽作品的基本曲式結構、演奏形式、作家作品等內容;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聽辨并記憶主題旋律、辨別音樂基本要素的變化(如節拍、節奏、速度、力度等)。
課前對本班學生進行了情感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方面的了解與分析發現:30%的學生竟然沒有注意到自己對家的情感;會演唱歌曲,并課前進行復習;不了解歌曲的結構和力度;沒有通過分析自己的演唱來欣賞歌曲的經驗;希望聆聽對比不同音樂表現形式表現的本作品;沒有過主動演唱或演奏本作品的想法。 (3)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前期教學狀況、問題:
①學生接觸過許多弱起小節弱唱的作品,對于強拍弱唱沒有過接觸。
②學生前期欣賞音樂作品時,基本以著重聆聽同一作品的同一音響為主。沒有通過多種音樂表現形式去欣賞作品的經驗。 對策:
①通過對比分析,情感體驗、小組討論解決問題。
②欣賞童聲、女聲、鋼琴、 等不同音樂表現形式的《可愛的家》。 (4)教學方式與手段:
在教師合理創設的教學情境下,采用情感體驗和理性分析相結合的欣賞教學方式,使學生較深刻領悟音樂的內蘊;并采用對比鑒聽的方法,讓學生在不同表現形式《可愛的家》的音響對比中,感受音樂,豐富情感體驗,提高鑒賞能力。 (5)技術準備:
用coolpro2編輯聲音文件;用PPT制作課件。
收集整理八段音響并用數碼鋼琴錄制三段伴奏支持本課教學。
3.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不同版本的欣賞,體會人們及自身對家庭的喜愛與眷戀之情,激發學生用這首歌曲去表達自己對家的喜愛之情。 過程與方法:
用情感體驗和理性分析相結合、對比鑒聽等方法,體會不同音樂表現形式所帶來的不同的感受。 知識與技能:
(1)了解歌曲音樂要素、三段式結構。 (2)了解本作品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
(3)能用自己所擅長的音樂表現形式,去表現歌曲。 教學重點:分析童聲齊唱版、感受女聲獨唱版《可愛的家》。 教學難點:(1)強拍弱唱的內在情感體驗。
(2)通過感知音樂要素及其他表現形式,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