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東北三省,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
所屬欄目:初中地理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粵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東北三省重要的商品農業基地-湖北省 - 荊門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重要的商品糧基地》教學設計
課 題 東北地區——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課標要求 能舉例說出影響區域農業發展的地理因素
教材分析
本節課采用的教材是粵人版2013版部審義務教育教科書,本節內容為八年級下冊第六章第二節第二課時。本節教材雖然篇幅較長,但圖片占比大,文字內容較少,因此安排1課時完成本節內容的教學。
本節教材正文部分共提供了9幅圖片或地圖,從不同側面展現了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以及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重要地位,給學生以直觀印象。教材還提供了一則案例和三個活動方便教師拓展外延,也有利于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學情分析
八年級下學期學生已經基本掌握了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懂得了讀圖的方法與技巧,對地理現象擁有一定的描述與歸納能力。但是,部分學生對地理概念比較淡漠,地理語言不規范,地理問題分析能力不夠,自主學習意識不強。因此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僅應該面向全體學生,同時也要體現分層教學的思想,教學過程中的也應針對性設計有難度差異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夠結合圖文資料分析東北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2.能夠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條件(區域認知、綜合思維)。 過程與方法目標:
1.能結合地圖和資料概括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成因(綜合思維)。
2.能夠通過搜集整理資料說明濕地的重要作用,說明保護濕地的重要意義(地理實踐力、人地協調觀)。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能分析土地開發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人地協調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東北地區的農業生產的條件
重點突破:首先回顧東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自然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生的影響,從而讓學生總結出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材料,使學生能從材料中歸納出影響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社會經濟條件。
難點: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特點及其成因
難點突破:以播放紀錄片為引入再補充文字和圖片材料,讓學生對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有直觀的印象。 教學方法 探究法、比較法、歸納法、聯想法 教學工具 地圖冊、PPT、教學短視頻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導入 引導學生讀東北地區的
地形圖、氣溫與降水量圖,讓學生從地形、氣候
讀東北地區的地形圖、氣溫與降水量圖,回顧東北地區的地形特征復習舊知,為本節課的學習做
等方面回顧東北地區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環境。
以及氣候特征。 好鋪墊。 目標展示 展示學習目標,注意提示
學生相關的地理核心素養。 齊讀學習目標,明確學習的方向。
讓學習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探究學習 確定東北地區自然地理
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類型及其分布、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特征、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等五個探究主題,引導學生按照主題進行探究學習。
探究一:東北地區自然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首先引導學生回顧東北地區氣候的特征,引導學生分析濕冷的氣候對農業生產產生的利弊影響,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適當補充。
然后復習東北地區的地形特征,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地形特征對農業生產有何影響?
最后引導讀東北地區土壤分布圖
提示學生黑土的特性,引導學生思考土壤對東北農業生產的影響。
探究二: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類型及其分布
在教師的指導下認真思考探究問題,積極參與互動探究并且回答問題。 探究一:
回顧東北地區的氣候特征;氣候濕冷,氣候夏季短,促而溫暖多雨,冬季漫長而寒冷干燥。
分析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 2.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3.農作物易受低溫凍害影響,但病蟲害較少;
4.農作物生長周期長,品質高。
地形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山區林地面積廣闊,適宜發展林業;
2.東北平原面積廣闊,耕地面積大。
土壤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土地生產力高,有利于農作物生長,可以減少化肥使用量。
探究二: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類型及其分布
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本設計體現難度差異,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相互結合的探究學習環節。 通過探究式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
引導學生讀東北地區土地利用類型分布圖,回答課本37頁活動的問題 探究三: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
先引導學生概括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優勢自然條件。
再給學生提供材料讓學生歸納出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優勢社會經濟條件。
材料一:據統計,東北大米目前占據我國大米市場25%的份額,在南方的一些糧食輸入地區,東北大米的銷量也逐年增加。而在全國十大知名大米品牌中,東北就有數個大米名牌入圍。尤其是黑龍江五常的稻花香大米,早已成為東北大米走向全國市場的典型代表。 材料二:紀錄片《航拍中國》中關于“北大倉”的片段。
探究四: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特征
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材料,引導學生從中總結出東北農業生產的特征
材料一:2017年,黑龍江省糧食總產達到1203.76億斤,實現“十四連豐”,連續7年位居全國首位,
讀圖并回答問題
總結東北農業生產類型分布的規律: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因地制宜。
探究三: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 1、氣候:雨熱同期,病蟲害少;
2、地形:平原遼闊,耕地多;
3、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
4、水源:河流眾多,水源充足。
總結東北地區農業生產優勢社會經濟條件:
探究四:東北地區農業生產的特征
從材料中總結東北農業生產的特征
材料二:東北地區是我國長期以來重要的商品糧生產,糧食調運和商品糧儲備基地。素有中國 “糧食市場穩壓
連續5年穩定在1200億斤以上,有效發揮了國家糧食安全“壓艙石”作用。 來自黑龍江省農委的數字顯示,到2017年該省已建成5957.7萬畝生態高標準農田;農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6.8%,繼續保持全國首位;打造五常、慶安、寧安3個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單位,建設1000公里高標準科技示范帶,創建現代農業科技園350個,先進農業技術推廣面積達到1.93億畝次以上。
探究五: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39頁的案例,讓學生結合三江平原的變遷,談談如何利用和保護三江平原
教師總結:東北地區的農業發展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器”之稱。現有耕地3.76億畝,糧食播種面積占耕地總面積80%以上,年約有700-900億kg糧食產出,商品率高達50%-60%,占全國商品糧總量1/3以上。 材料三:
探究五: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閱讀課本第39頁的案例:三江平原的變遷,談談如何利用和保護三江平原?
(1)綜合規劃,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2)退耕還濕,保護濕地;
(3)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物多樣性...
課堂小結 指導學生將本節所學知
識整理成思維導圖。 畫思維導圖,整理本節所學知識。
讓學生弄清知識結構。 課堂檢測 通過題目測試學生知識
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反思不足之處。 1.下列關于東北地區農
思考并回答問題,反思本課的收獲與不足. 2.下面對于東北農業發展敘述正確的是
通過題目反饋課堂學習情況,通過情況
業生產的表述,正確的是( C )
A.東北地區農作物一年一熟或兩年三熟
B.本區適合種植冬小麥 C.東北地區平原面積廣闊,適合大型農業機械生產
D.東北地區氣溫低,不適合水稻生長
( B ) A.氣候雨熱同期,農作物能一年二熟 B.地勢平坦,是我國機械化程度最高的糧食基地
C.氣候寒冷,經常遭受低溫凍害,糧食產量較低
D.土壤肥沃,水稻、小麥、油菜、甘蔗產量最多
反饋及反思改進后續教學。 板書設計
重要的商品糧基地
回顧:東北地區的自然地理環境 1. 地形 2. 氣候
一、自然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1.氣溫條件只能滿足農作物一年一熟; 2.雨熱同期,有利于農作物生長;
3.農作物易受低溫凍害影響,但病蟲害較少; 4.農作物生長周期長,品質高。 二、農業生產的類型及其分布
1.農業生產類型:種植業、畜牧業、林業
2.分布的地區:種植業—東北平原;林業—大小興安嶺、長白山脈。 3.規律: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因地制宜。 三、農業生產的優勢條件 1.自然條件:(1)氣候:雨熱同期,病蟲害少;(2)地形:平原遼闊,耕地多;(3)土壤:土層深厚、土壤肥沃;(4)水源:河流眾多,水源充足。 2.社會經濟條件:(1)勞動力充足(2)交通便利(3)機械化程度高(4)國家政策支持
五、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相結合
教學反思
本節課的可取之處:1.依據課標設計的教學目標可操作性強,教學目標基本達成;2.經過課堂教學的檢驗本節課的重難點的確定是正確的,課程結構設計比較合理;3.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分層教學的思想,設計了不同難度的問題,學生參與度高;4.整體課的設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時間還給學生。
不足之處:1.課程資源的種類不夠豐富,挖掘深度不夠;2.學生的自覺能動性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