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小龍舟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上冊合唱曲《小龍舟》北京中學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音樂人音版七年級上冊合唱曲《小龍舟》北京中學
(一)指導思想
本課應用“體驗-模仿-合作”理論,結合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環節中的PPT 制作,結合學情分析,組織教學資源,設計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在合唱中體驗并初步理解學習中國民族音樂文化,進而喜愛傳承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是本課教學設計的指導思想。
(二)理論依據
2011版《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中指出要“通過音樂藝術實踐,有效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習,學生熟悉并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合唱正是以其要求均衡、協調、和諧、統一所產生的音響藝術效果,加上合唱作品本身的多元性和民族合唱音樂的特色來培養學生藝術綜合表現力,提高音樂素養。以上正是本課
教學設計的理論依據。
信息技術環境軟硬件要求及搭建環境情況
本次課堂使用投屏,電腦,電子翻頁器,PPT軟件,掃描儀等,將樂譜直接呈現在電子屏幕上,使學生脫離手拿歌譜,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小龍舟》是一首D羽調式的多聲部童聲合唱作品,蔣明初作詞;萬里,成洪平作曲。作品具有鮮明的中國云南地方音樂特色,歌詞發音模仿云南方言,演唱形式活潑多變。作品為單三部曲式,ABA’結構,多采用輪唱和主題疊加的方式進行演唱,是一首典型的復調作品。演唱音域從g到f2,適合變聲期前及正在變聲期的學生演唱。綜合歌曲整體特點,此曲適合初一年級學生學習。
(二)學生情況分析
1.歌唱基礎普遍較薄弱,缺乏規范的歌唱狀態,歌唱聲音比較“炸”,唱的同時傾聽他人聲音的能力不強。
2.學生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與唱譜能力,但讀譜速度較慢,缺乏復調作品歌唱經驗。 3.有部分學生正處在變聲期,增加了歌唱難度。 4.學生喜愛合唱,有比較強烈的學習愿望。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本節課是合唱課,音樂實踐貫穿始終。教學中針對聲音的音色、音量、音準、演唱的速度、節奏以及聲部的配合,曲目的色彩變化等要求,采取了以下方法:
1.講授法:對歌唱方法、氣息運用等對學生進行講解。 2.示范演示法:教師進行演唱、歌詞朗讀等對學生進行示范。 3.參與體驗法: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歌唱,參與到合唱中來。
4.對比發現法:教師將排練中的錄音播放給學生聽,引導學生認識到歌唱時的聽覺效果和錄音后的聽覺效果不同,發現問題,從而更好的認識合唱。
(四)技術準備
1.精選演唱作品。從課內外合唱資料中選擇適合初一學生演唱的作品《小龍舟》。 2.精選預備練習。依據學生現有水平以及歌唱中存在的問題,選擇適合的熱身練習、氣息練習和音準等練習。
3.精心制作課件。 (五)教學思路
1.選擇一首難度與音域適中有比較有趣的作品,借此提高學生識譜和演唱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13)柯爾文手勢輔助引導學生唱最后兩小節四聲部音高;并提示咬字要圓,位置要高。
(14)引導學生無伴奏唱本節課所學全部樂段并錄音→播放錄音→提問。
針對教學難點3、歌唱多聲部時聲部間的配合。 (11)考查學生識譜能力和對切分節奏的把握情況。針對教學難點2、歌唱時把握正確的音準和節奏。 (12)唱兩聲部,聽一聲部,針對教學難點3、歌唱多聲部時聲部間的配合。 (13)柯爾文手勢引導識譜,針對教學設計2、歌唱時把握正確的音
準和節奏;兩聲部到四聲部逐步推進,針對教學難點3、歌唱多聲部時聲部間的配合。 (14)鼓勵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并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激發學生學習動力。針對教學難點1、保持積極的歌唱狀態進行歌唱;針對教學難點2、歌唱時把握正確的音準和節奏;針對教學
難點3、歌唱多聲部時聲部間的配合。 拓展總 結
4、鋼琴伴奏,引導學生完整展示。 介紹云南少數民族打
擊樂器——铓鑼; 提問并講解《小龍舟》的調式和作品結構。
全體學生完整演唱多聲部作品《小龍舟》。 回答中國五聲調式都有哪五聲。 完整的作品展示,培養學生歌唱興趣,提升自信心,解決教學重點1、用統一的音色和均衡的聲部音量進行歌唱。2、完整的有表現力的演唱《小龍舟》。 分析作品,為下節課做準備。
以往音樂課上課時學生手拿教材或者樂譜,這要求學生上課前必須準備好教材,或者老師上課時給學生發放教材或樂譜。這種傳統的做法有其弊端。如果有學生忘記攜帶教材,必然給課堂教學帶來一定影響,也會影響該學生上課積極性和學習效率。如果是教師提前發放樂譜,會占用課堂時間,影響學生情緒,學生有可能在相當長一段時間里無法安靜下來進入學習狀態,而且整理樂譜也需要時間,會大大降低課堂效率。提前制作PPT,將教學所需的圖片,歌譜,乃至音頻、視頻提前準備好,免去了學生攜帶教材的不便,也縮短了上課時的準備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而且看大屏幕,畫面的切換有助于使學生集中注意力,上課時所要運用的視頻和音頻也可以在課前留給學生作任務,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對長期的教學工作有很大的益處。 教學反思
1.強調良好的歌唱狀態訓練,必須從常規課抓起。
本次課是音樂課程中一次常規的合唱排練課。培養學生良好的歌唱狀態,是音樂教學的
長期目標。針對合唱中的歌唱狀態、氣息、音準節奏等方面的技能訓練,讓學生反復練習與體驗,教師給予及時、有效的指導。重視技能訓練發聲練習、節奏和音準練習等技能練習,并且在作品練習中貫穿始終,是不斷提高學生合唱技能的有效手段。
2.優選合唱作品,要從學生實際能力水平出發。
就如同教學目標的確定要依據學生實際水平一樣,只有選擇適合學生練習的合唱作品,才能促進學生合唱技能的提高。本節課所選擇的多聲部民族合唱作品,恰恰是依據學生已有的歌唱能力進行選擇的。從聲部數量、和聲配置特點、節奏進行、旋律線等方面的難易程度上分析,與學生能力對比,同時兼顧訓練的循序漸進性。在本節課中,學生基本達到了教學目標,這說明所選曲目合適學生的能力訓練。
3.把控教學時間,從果斷推進教學環節入手。
本節課為40分鐘的唱歌課。為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在教學時間的把控方面力求嚴謹。因此,在課程前半段的發聲練習和節奏練習中,采用了合唱作品中的元素,更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了演唱中的難點。同時,也使得各個教學環節銜接自然,環節推進更為順暢。
4.適時使用特殊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 本節課上采用了錄音的辦法,還原學生歌唱時的聲音,使學生能夠及時發現和更加客觀的認識到歌唱時的優點以及存在的不足,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