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好漢歌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粵教花城版八年級下冊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廣東省 - 廣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音樂創作與民歌的淵源
——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
教學年級
八年級
教學理念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突出音樂特點。引導學生對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音樂風格的整體把握,把學習歌曲基礎知識、對比音樂要素與審美體驗有機結合;
2.強調音樂實踐,注重個性發展。積極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聆聽、演唱,通過藝術實踐,獲得更多審美體驗感受,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信心。設定生動有趣、具有啟發性的教學活動內容,創造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勇于審美表達;
3.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將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增強民族意識,與時俱進,教學中納入當代優秀音樂作品,以開闊的視野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教學目標
1.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與對比,能夠了解音樂來源于傳統,傳統對音樂的傳承、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有意愿進一步學習和了解我國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聆聽、比較、模唱、討論探究等方法,感受和對比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的異同,了解音樂創作與民歌之間的淵源;
3.知識與技能目標:欣賞熟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從調式、節拍、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分析對比音樂特征,了解《好漢歌》是如何繼承河南民歌音調并有所創新的。
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音樂感知力,但由于仍處于變聲期,音準不是很好,所以有時候不敢放開地演唱,在音樂表現力上會有所欠缺,教師應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提升學生自信心,創設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敢于大膽表現自我。
從體驗音樂入手,通過學唱歌曲,理解音樂要素的表現特點,不是單純地“知識性”學習,真正做到“唱有所感”“學有所思”,把學習歌曲基礎知識、對比音樂要素與審美體驗有機結合,在體驗后探究,探究中思考。
教材分析
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是一首河南鄧縣的民間小調,廣泛流傳于北方地區,是河南民間“地花鼓”(以一丑一且兩個角色表演的歌舞形式)的代表曲目。歌曲采用“領、和”形式,以便于在群眾性集會中形成熱鬧的氛圍。
《好漢歌》是電視劇《水滸傳》的主題曲、采用了《王大娘釘缸》的民歌曲調寫成、高亢,簡練,富有表現。
教學重點
體驗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的風格特點,從音樂形象、節奏與旋律、演唱形式等方面感受和對比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的異同,了解《好漢歌》是如何繼承河南民歌音調并有所創新的。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初步認識民歌與創作歌曲的區別,了解傳統對音樂的傳承、繼承與發展的關系。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準備
課本,鋼琴,鼓,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方法
欣賞法,聽唱法,模仿法,體驗法,比較法,討論法 創設情境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提問:“中國四大名著”分別是哪四部著作?
2.“聽歌識曲”連線小游戲:聆聽音樂片段,請同學們猜一猜以下幾段音樂分別是根據哪部名著所拍攝的影視作品的主題曲?
3.通過聽辨“四大名著”電視劇主題曲,引入新課內容——《好漢歌》。
【★設計意圖:從音樂學習的特點出發,設計生動活潑的游戲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
二、新課教學
(一)感受、體驗
1. 帶著問題,再次完整聆聽歌曲《好漢歌》,思考:歌曲的音樂情緒如何?演唱形式是什么?(豪邁、粗獷;一領眾和)
2. 回顧知識點——歌曲的演唱形式,認識了解“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
【★設計意圖:帶著問題聆聽歌曲,引導學生初步了解歌曲的風格特點,感性的教學思維不但可以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而且讓學生對與歌曲的音樂特征有更深刻的印象,為對比欣賞《王大娘釘缸》做鋪墊。】
(二)實踐、演唱
1.師生分工合作,教師演唱《好漢歌》,引導學生合唱襯詞部分,運用“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合作完成。
2.教師范唱,學生模仿并學唱全曲,通過分析《水滸傳》中好漢形象特征,引導學生在演唱同時注意音樂情緒的把握,唱出豪邁、粗獷的音樂形象。
【★設計意圖:回顧熟悉的歌曲既活躍氣氛為接下來對比學習作準備,而且師生配合讓學生感受了解一領眾和的演唱形式。通過對歌曲音樂形象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地感受、體驗、表現音樂。】
(三)聽賞、對比
1. 聆聽學唱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感受歌曲的音樂情緒與演唱風格,并學唱,著重演唱襯詞和齊唱樂句;
2. 通過聆聽、體驗,引導學生發現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中相似的樂句;
3. 教師通過敲擊小鼓、節奏模仿、旋律模唱,讓學生參與聆聽體驗,總結歸納作曲家的創作改編手法。(加花和壓縮)
(四)總結、歸納
◆小組討論,合作探究:從音樂形象、節奏與旋律、演唱形式等歸納總結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的異同之處。
◆教師總結: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專業作曲家創作的源泉。
【★設計意圖:從調式、節拍、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分析對比音樂特征,了解《好漢歌》是如何繼承河南民歌音調并有所創新的。在對比中,引導學生了解認識音樂創作與民歌的淵源。】
三、課堂拓展
◆小組討論,拓展思維:教師播放音樂片段,引導學生思考“你還知道哪些由民歌改編創作的流行歌曲?” ◆小小辯論賽:
辯題:當流行遇上民歌……你支持對傳統音樂或民歌進行創編嗎? 正方支持,反方不支持,學生分組進行辯論。
【★設計意圖:辯論賽的形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思考的積極性,還能讓學生在辯論中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觀點,以正確的態度學習傳承優秀傳統音樂,以開闊的視野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四、課堂總結
◆教師小結,滲透文化:如今流行歌曲已成為我國樂壇的主力軍,大家在迷戀、追捧流行音樂的同時,很少想到它們與民歌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但事實上中國流行歌曲的發展始終沒有離開民族音樂。不論是創作素材、演唱方法還是審美取向流行都不斷地從民歌的浩瀚海洋中汲取各種營養。還是老師常跟大家說的那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流行歌曲也是如此,中國民族音樂元素與流行歌曲的有效結合,不僅孕育出更多的優秀流行歌曲作品,也讓民族音樂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同學們在喜愛流行音樂的同時,也不要忽視對中國優秀傳統音樂的關注,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教學反思
這節音樂課的教學理念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突出音樂特點,引導學生對河南民歌《王大娘釘缸》與《好漢歌》音樂風格的整體把握,把學習歌曲基礎知識、
對比音樂要素與審美體驗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參與體驗、聆聽、演唱,通過藝術實踐,獲得更多審美體驗感受,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信心。教學中,將我國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增強民族意識,與時俱進,教學中納入當代優秀音樂作品,以開闊的視野理解音樂文化的多樣性。
新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是學唱《王大娘釘缸》,對比《好漢歌》與《王大娘釘缸》的異同,根據這一要求我做了深入的教材分析及學生分析,制定了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中,把《王大娘釘缸》和《好漢歌》作為本課的知識目標,把分析《王大娘釘計缸》和《好漢歌》的相同處和不同處做為本課的能力目標,也是本課的重難點部分,把了解音樂與民歌之間的淵源作為情感目標。
“教學相長”,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也使我在今后的教學中收獲啟發: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能力與音樂基礎,依據學生的學習程度進行課堂設計,才能夠創造更高效、實用的課堂;在學習過程中,可運用更豐富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風格和情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