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千秋功過,秦始皇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歷史選修4第一單元第一課《千秋功過秦始皇》福建省 - 漳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歷史選修4第一單元第一課《千秋功過秦始皇》福建省 - 漳州
《千秋功過秦始皇》教學設計
一、整體設計思路、指導思想及依據的說明
(1)整體設計思路:運用各種信息與材料,通過設計探究活動把紛繁的歷史事件串聯起來。讓學生在閱讀思考討論中完成學習目標,達到培養學生掌握運用唯物史觀,正確認識、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指導思想:利用教材內容、適度展示史料,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在閱讀、思考討論中完成探究、在歷史或縱或橫的比較中,實現知識和思維的聯想與遷移,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目標,從而培養有思想力的學生。
(3)授課對象為高一文科傾向學生,歷史學習的基礎比較差,運用唯物史觀分析閱讀材料解決問題的能力比較低下,對文言文史料閱讀存在畏難情緒,因此選擇學生比較熟悉的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為切入點,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學習的興趣是成功完成能力培養目標的關鍵。 二、學情分析
高一文科傾向學生思維相對活躍,興趣廣泛,喜歡探究,有一定的積極參與意識。根據課前學情調查得知,學生雖然在初中學習過相關內容,但只是單純記憶,對史料的閱讀分析能力,尤其是信息提取與分析綜合能力嚴重不足。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簡述秦始皇兼并六國及建立中央專制集權制度和鞏固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通過評價秦始皇的歷史功過,掌握運用唯物史觀,正確認識、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2、過程和方法:從多個角度分析秦統一中國的原因;辯證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 3、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秦始皇在國家統一過程中的雄才偉略,領略中華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學習分析秦滅六國及其鞏固統一的措施,引導學生掌握全面了解歷史人物的方法
難點:通過啟發學生客觀全面評價秦始皇一生功過是非,引導學生掌握正確分析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 三、授課課時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導入:直接導入法:先課件展示圖片,介紹選修4的學習內容,然后展示和秦朝歷史相關的影視圖片,將學生的注意力拉回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晚期,展示本課的教學目標。
課件展示李贄對秦始皇的評價,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李贄認為“始皇出世,……,是圣是魔,未可輕議。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由此導入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引入新課。 學習新課:
走近歷史——追尋嬴政的腳步(從秦王到秦始皇) 探究活動一:并吞六國,完成統一
教師:課件展示幾則材料引導學生結合必修一及教材內容思考“嬴政能率領秦國兼并六國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啟發學生分析得出以下結論BC770-BC221,呈現的政治狀況:天下分裂,諸侯割據,戰爭頻繁。
① 從春秋諸侯林立到戰國七雄——從分裂到統一是歷史發展趨勢; ② 戰爭帶來嚴重災難,人民渴望統一(社會基礎); ③ 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形成與發展(經濟基礎);
④ 秦國實力強大: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制度,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為秦統一提供物質基礎和理論基礎) ⑤ 秦王嬴政雄才偉略(個人因素)
教師:回憶一下,剛才我們從哪些角度了解秦始皇的事跡?得到了什么啟示? 根據學生回答指出從分裂走向統一是春秋戰國以來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秦順應天時(時代發展需要),地利(秦奮九世之余烈),人和(君臣同心,雄才偉略)終于完成統一建立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王朝,開創了中華民族國家統一的新紀元。
啟示:了解歷史人物要把他置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廣泛地收集史料,多角度分析。
探究活動二:制度革新 打造新邦
教師:啟發學生思考:王朝初立面臨哪些新問題?展示呂思勉中國通史摘錄的材料,理解秦始皇的夢想與現實,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和初中所學知識歸納秦始皇為實現“外形的統一”與“內在的統一”所采取的措施(這一部分內容學生在初中及高一年上學期已經反復學過,所以不需要展開,問題設計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秦始皇作為政治家的雄才偉略) 拷問歷史——探究秦始皇的功過
課件展示不同朝代對秦始皇的評價,引出探究秦始皇的功過
課件展示: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是否順應歷史發展趨勢;是否有利于促進或維護國家統一。
探究活動:要求學生嘗試站在李贄的角度為“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做論證辯詞,
措 施
積極影響
政治 中央: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選“賢”與“能”) 地方:郡縣制 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經濟 統一度量衡、貨幣 促進經濟發展 文化 統一文字:小篆; 焚書坑儒
促進文化發展
軍事 征百越、擊匈奴;修筑長城 奠定基本疆域 交通
修筑馳道、直道、人工渠道
促進交通發展
根據學生分析,課件展示“秦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影響” ①對秦朝的影響:
積極:有利于封建經濟文化的發展,對祖國疆域的初步奠定,鞏固國家統一,及形成中華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②對后世的影響:
秦朝創立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斷加強與完善。
教師: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從漢代開始秦始皇被視為一代暴君,后世的統治者也大多沿用這一觀點。問:“你心目中的暴君是什么樣的?”
展示漢代賈誼的《過秦論》節選,啟發學生思考“在賈誼眼里暴君的標準是什么?他的標準合理嗎?”
探究活動:引導學生嘗試站在漢唐時代人們的角度論證“秦始皇是一代暴君” 論據之一——徭役兵役沉重:北擊匈奴(30萬)修筑長城(五年40萬)南平百越(60萬)驪山陵(100萬),但是營造阿房宮是真的嗎?
展示材料啟發學生在分析歷史人物時要堅持論從史出,史料實證,要注意史料的甄別,去偽存真,不能人云亦云。 論據之二——毀滅文化——焚書坑儒?
展示材料引導學生辨別焚書坑儒的真偽,將秦始皇的焚書坑術士與清朝文字獄相比
論據之三——法律嚴苛(與后世相比嚴苛嗎)? 展示材料引導學生將秦律與后世律法相比較,誰更殘暴? 課件展示:評價中國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 : 了解基本史實、一分為二評價
史實——1、是否有利國家統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進經濟發展;4、是否促進文化繁榮;5、是否促進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來侵略。
課件展示教師歸納的對秦始皇的評價 1、功:
(1)國家統一:統一中國,結束了諸侯割據的政治局面,
(2)政治:創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奠定兩千多年封建政治的基本格局; (3)經濟文化: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措施鞏固統一,促進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4)民族融合:通過統一戰爭,促進了民族融合,奠定了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基本疆域 2、過:
(1)徭役兵役沉重,給人民帶來沉重的負擔和苦難; (2)嚴刑苛法,激化了社會矛盾,加速滅亡; (3)推行文化專制,鉗制思想,摧殘文化。
根據分析,得出總評價:秦始皇建立和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推動了歷史的發展進步,他創立的制度被后世所沿用,不愧為中國古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自是千古一帝
反思歷史:追查速亡真相以鑒未來 探究活動:探究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
課件展示史料柳宗元和張蔭麟的文章摘錄及王立群在百家講壇的演講,啟發學生閱讀史料分析提煉觀點,學會從多角度去認識并分析歷史。
小結:體驗感悟:通過學習本課我的收獲是…… 展示板書設計,引導學生總結學習本課所學會的方法,及所得到的啟示
鞏固練習:
1.西漢人嚴安說:“秦滅六國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逢明天子,人人自以為更生。”對此理解錯誤的是( )
A.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戰亂局面
B.春秋戰國的爭霸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應予以否定 C.秦的統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D.秦的統一為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解析:從材料中“元元黎民得免于戰國”可以看出戰國時期的爭霸戰爭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但沒有肯定或否定的表達,B項錯誤。 答案:B
2.古代把皇帝稱為“陛下”。“陛”本意指宮殿的臺階,后來特指皇帝座前的臺階。臣民要同皇帝說話,常常要通過站在“陛下”的侍衛轉達。“陛下”稱謂的由來反映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突出特征是( ) A.封建等級制度森嚴 B.專制皇權不可逾越 C.中央機關權力分化 D.皇帝推崇君權神授
解析:由“臣民要同皇帝說話,常常要通過……”可知“陛下”代稱“皇帝”說明了專制皇權不可逾越。答案:B 3.《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帝幸梁山宮,從山上見丞相車騎眾,弗善也。中人
或告丞相,丞相后損車騎。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語。案問莫服。當是時,詔捕諸時在旁者,皆殺之。”這段史料反映出秦始皇是一個( ) A.杰出的政治家 B.殘暴的統治者
C.偉大的戰略家 D.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奠基人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能力。題干展現的秦始皇是一個不問青紅皂白,亂殺無辜的暴君,這與A、C、D三項的正面形象明顯不符。答案:B 4.易中天在《帝國的終結》中說:“秦,雖死猶存,它亡得悲壯。”從政治上看“秦,雖死猶存”主要是指( ) A.統一度量衡、貨幣 B.開創皇帝制度
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統一國家和中央集權制 解析:之所以說“秦,雖死猶存”,關鍵是結合秦朝的歷史貢獻來看,尤其是秦朝建立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以及開創的一系列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后世奠定了基礎。 答案:D
五、板書設計
六、作業布置
配套練習《同步學案》中的習題及相關練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