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
所屬欄目:高中生物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5章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教學設計
一、 教材分析
1、
教材地位
本課為必修三第五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中第三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課后的探究實驗,通過本節課學生將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探究的結果有利于加深學生理解對人與自然的關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2、 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1、養成質疑、求實及勇于實踐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
2、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
能力目標:1、能夠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可以探究的問題。
2、能夠確認變量、作出假設和預期。 3、能夠設計可行的、邏輯嚴謹的實驗方案。 4、能夠實施方案,觀察結果,解釋數據。 5、能夠用準確的術語、圖表介紹研究結果
3、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確認變量,作出假設,設計可行的,邏輯嚴謹的實驗設計。 難點:針對實驗中的無關變量進行嚴格的控制。
二、 學情分析
1、
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能力基礎:
①學生在前期學習中,已經學習過如何確認變量,為實驗的設計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②高一下半學期的學生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已初步建立,具基本的實驗設計思路。這個階段的學生動手操作和執行能力都較強,能夠積極有效的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2、 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和具體對策
學生對實驗中變量的控制有可能考慮不嚴謹,在實驗開始之前通過師生討論,小組討論來解決問題。
三、 教法學法
實驗教學和探究性學習相結合。教師位于引導者、服務者的位置,給學生提供一個自主探究的平臺,由學生自己提出實驗課題,選擇實驗材料,設計實驗方案。
四、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體驗探究性學習的魅力,我們設置的探究
實驗過程高度復原科研歷程,分為:提出問題;開題答辯;實驗實施;結題匯報。通過前兩節課的學習,我們完成了“提出問題”和“開題答辯”這兩個環節,并且評選出而三個課題:1.樹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么?2.環境溫度對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響。3.土壤深度與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關系。 這三個課題的小組在課下,經過一個多月的實驗,終于完成了自己的探究,今天就請各個小組的代表為我們展示一下他們的探究成果!
2、介紹亮點。開始之前,現由我來給大家介紹一下他們實驗設計中共同的幾
個亮點。
①.實驗容器:簡單易得的一次性餐盒,為了更好的模擬土壤微生物有氧,濕潤的環境,小組成員們想到用雙層浸濕的紗布覆蓋在土壤表面。
②.實驗樹葉:學生們在花園里對比了之后選取了海棠的葉子,質軟(相對易分解),且形態大小符合我們的需求,實驗實施過程中,學生們盡量挑選生理狀態相似,在相似的位置將其剪成2cm*2cm大小;
③.學生們還想到了在裝樹葉的紗布包上縫上一段繩兒,方便觀察結果取出時將其拉出,避免了拔土和找不到位置的尷尬。
④.實施滅菌時,為了避免土壤水分的流失以及確保滅菌的徹底性,學生們將土壤薄薄的鋪在餐盒蓋子上并包上保鮮膜進行分散滅菌;為了確保實驗的嚴謹性,學生們還把滅菌組所用的紗布袋和餐盒也放在其中一起滅菌。
Ⅱ.“樹葉是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腐爛的么”
兩個實驗小組給出了不同的實施方案,其中一個小組根據課本的提示,對比
觀察了滅菌土壤和自然土壤對相同體積樹葉的分解情況。
最終得出:在存在土壤微生物的情況下,分解作用更加明顯。
滅菌土壤
自然土壤
土壤組 滅菌土壤組 自然土壤組 低溫約5℃ 室溫約15℃ 高溫約35℃
結論:在一定范圍內,溫度越高,土壤的分解作用更強。
1—6天
11—16天
6—11天
自然土壤
滅菌土壤
1—6天
6—11天
11—16天
結論:存在土壤微生物的情況下,土壤的分解作用更強。
遺憾的是,土壤浸出液組并沒有得出明顯的實驗結果,通過分析一個細節,通過不斷查閱資料。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所取土壤中的分解紙張的微生物較少,而我們的實驗周期也相對較短。針對這一推測,小組成員們進一步查閱資料進行了后續的實驗,參考選修一“分解纖維素的微生物的分離”中土壤取樣的兩種方法,又進行了兩組實驗,一組為“腐殖土浸出液”,一組為“富集土浸出液”。
可喜的是,“富集土浸出液”得到的結果較為明顯,表明:在存在微生物的情況下,土壤的分解能力更加明顯。
Ⅲ、“土壤深度與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關系”
實驗所用的土壤取自校園中的花園。選一塊落葉較多的空地,清除表面的落葉和雜質,首先在地表挖取0—10cm的土壤,在此基礎上依次挖取10—20cm,20—30cm深的土壤用于實驗;
結果顯示:10cm—20cm深度的土壤分解作用最強。分析原因可能是相對于0—10cm的土壤,10—20cm深的土壤遠離地表,人為干擾因素較少;其次,比起20-30cm的深度土層相對較淺,氧氣充足,微生物種類比較多。
第6天
第11天 第16天 0cm-10cm
20cm-30cm
10cm-20cm
結論:10cm-20cm深度的土壤,分解能力最強。
約12cm
約21cm
學生們的實驗步驟或許還有不嚴謹的地方,實驗結果或許也并不完美,但重要的是探索過程中的收獲和成長。綜合幾組的實驗結果,學生還總結出:在有人為干擾的情況下,高溫,10—20cm深的土壤分解作用較好。這一結果也豐富了學生們的生活經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