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辛棄疾詞兩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六課辛棄疾詞兩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甘肅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高中必修四第六課辛棄疾詞兩首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甘肅省 - 嘉峪關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新設計】
在執教本課時,重點突破用典抒情的寫法,教學中注意引導學生揣摩詞語,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同時把本詞與辛棄疾的《南鄉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懷》進行比較閱讀,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讓學生以寫對聯或小詩的形式評價辛棄疾和他的詞,在深入理解辛棄疾感情的基礎上,培養學生概括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實現讀與寫能力的和諧發展。
【教學目標】
1.理解這首詞用典的含義和表達上的作用。
2.體味作者借古事抒發憂慮國事,壯志難酬的愛國情懷。 【學情分析】
由于年代久遠,學生對辛棄疾所處的時代了解不是太多,對詞中的典故含義的理解有一定難度。作者為了押韻在詞中改變句式,學生對此了解不足,造成對詞的內容理解不到位。因此,在教學中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了解當時的背景和辛棄疾的經歷,為學生理解詞的內容打下基礎。通過對句式的研究和詞語的揣摩,讓學生讀懂詞,走進文本,體會作者的感情。
【重點難點】
理解作品用典的含義,領會作者的感情。 【教學過程】 【講授】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一、導入新課
古往今來,無論是那些溫潤如玉的先賢圣哲,還是那些叱咤風云的歷史英豪,還是那些才華橫溢的遷客騷人,都喜歡登高遠眺。登高之時,目及八荒,思接千載,在這廣闊的空間與永恒的宇宙間遺世獨立,古人總免不了俯仰古今,悲慨人生。800多年前,一個失意的武將,一個落魄的官員,一個愛國的詞人,登上北固亭,舉目遠望,老淚縱橫,把滿腔的悲憤譜成一曲生命的絕唱——《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他就是“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文武雙全的“詞壇飛將軍”辛棄疾。
二、進入新課 (一)了解作者
1. 對于辛棄疾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學過他的詞。請一位學生簡單的介紹,教師補充。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一生積極抗金,希望恢復中原。其詞現存620余首,
2
寫抗金愛國之情,抒壯志難酬之志。與蘇軾同為豪放派的代表,合稱“蘇辛”。詞集《稼軒長短句》。
2.臧克家對辛棄疾的評價:
力挽山河,浩氣貫日月,空余英雄心一顆 名垂宇宙,文光射牛斗,剩有悲壯詞千篇
3.學生齊讀初中學過的辛棄疾的詞《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初步了解辛詞內容與風格。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寫于1188年,辛棄疾48歲,閑居江西) (二)學習《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1.明確教學目標 2.知人論世
這首詞寫于1205年,辛棄疾已六十五歲(經歷南宋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個皇帝),之前多年一直賦閑在家,不受重用。1203年被當時掌權的韓侂胄起用,第二年改任鎮江知府。1204年韓侂胄為了獲得名譽,鞏固地位, 沒做好準備 ,草草北伐 ,只想僥幸成功。不聽辛棄疾勸告 ,反而把他調離鎮江。這首詞是辛棄疾被降職時,登上北固亭,滿懷悲憤,有感而作。
3.學生自由讀詞,找出這首詞的韻腳。 韻腳 上片 : 處 去 住 虎 下片: 顧 路 鼓 否 學生齊讀本詞,教師指導。 4.觀看視頻朗誦,
5.請學生朗讀,教師點撥。 6.學生討論:你從詞中感受到作者的哪些感情?作者用典故與現實有什么聯系?
討論明確:
(1)仰慕之情 用 孫權 、 劉裕典故,表達對英雄的仰慕,渴望建功立業,與現實對比,諷刺南宋朝廷的茍且偷安。
理解語序:江山千古,無處覓英雄孫仲謀。
問題探討:作者登上北固山,北望看到的是千里江山,怎不寫成“千里江山”而要寫“千古江山”?
討論明確:“千里”只是從空間上說地方大,而本文題目是“懷古”,用“千古”符合題意;登上北固亭自然想到以前發生的歷史故事,用“千古”準確,有歷史的滄桑感。
(2)勸誡之情 借用 劉義隆 北伐失敗的事情,來告誡
3
當朝統治者要做好準備,不要草率北伐。
討論:“贏得”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倉皇北顧”中“北顧”能否換成“忍顧”?
討論明確:
贏得倉皇北顧 (贏得:落得)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 (贏得:博得) 贏得倉皇北顧 (北顧:向北回望而逃)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忍顧:不忍去看 ) (秦觀《鵲橋仙·纖云弄巧》)
歷史草率北伐的教訓: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宋文帝劉義隆北伐失敗,北魏拓跋燾追至長江北岸。
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張浚北伐失敗,1164年張浚罷相病死。
南宋寧宗開禧二年(1206年),韓侂胄北伐大敗,1207年被殺。 (3)失望之情 借用北魏皇帝拓拔燾追趕劉義隆,在瓜步山(江蘇六合)建行宮,后成為佛貍祠,百姓在此祭祀,南宋朝廷不思收復中原,百姓精神變得麻木,表達自己對南宋朝廷的不滿和失望之情。
(4)憤慨之情 用趙王想起用廉頗,派使者探問的典故,表達自己報國無門的憤慨之情。廉頗還有人來問,感嘆自己被冷落,無人重用,無法報國。
討論:“憑誰問”一句包含的感情?
7.回顧辛棄疾生平,理解在詞中深沉而悲涼的感情。 (1)投影辛棄疾生平:
23 歲前,在中原金國統治區生活,20歲參加起義。
24——42歲,南歸以后,仕宦不順,做地方小官,屢遭排擠。詞作抗金救國,悲壯慷慨。
43——68歲,罷職以后,閑居在家。不忘報效國家,含恨去世。 無緣補天成頑石 愁到極處詞更工
國家的災難,個人的不幸,愛與恨的碰撞,經過文字的捶打,在他心中激蕩,不能在戰場上殺敵,只好嘯成一股劍氣,化作金戈鐵馬的詞章,于是才有了《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這千古絕唱。
4
悲中原不復老淚橫流 嘆壯志難酬熱血空灑
請同學們帶著情感再讀一遍這首詞。
教師總結:
懷才不遇的陳子昂登上幽州臺喟嘆“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仕途坎坷的孟浩然登上峴山哀吟“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憂國憂民的杜甫登上岳陽樓淚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以身許國的岳飛登樓長嘯“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壯志成空的辛棄疾登上北固亭悲歌“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登高生愁、登高感憂已成為一種傳統文化模式。
同學們作為嘉峪關人可曾登上過嘉峪關城樓,遠眺蒼茫戈壁,你又作何感想?請寫一寫。
【學生展示,教師點評】(根據時間,靈活安排)
【板書設計】
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 用典抒情
[悲壯志難酬] [嘆中原不復 ] 仰慕之情 孫權 劉裕 建功立業 勸誡之情 劉義隆 倉皇北顧 失望之情 拓拔燾 神鴉社鼓 憤慨之情 廉頗 尚能飯否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