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中外傳記,作品選讀,魯迅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外傳記作品選讀《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陜西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中外傳記作品選讀《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陜西省西安中學
《魯迅:深刻與偉大的另一面是平和》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 通過分析概括了解“人之父”、“人之師”的魯迅形象,體會他作為父親和老師平和的一面;
2. 延伸探究“平和”的父親角色和老師形象中體現出來的“深刻與偉大”,感悟魯迅先生巨大的人格魅力; 3. 學習運用從片段中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學重點】
1. 閱讀重點片段,總結魯迅作為父親和老師的形象;
2. 拓展閱讀,探究海嬰之父魯迅“平和”背后的“深刻與偉大”; 3. 思考探究,平和的“人之師”魯迅作為“覺醒者”的深刻與偉大。 【教學難點】
1.理解作為“人之父”與“人之師”的魯迅先生思想之“深刻與偉大”。 【學情分析】
1. 學生通過魯迅多篇文章的學習已對魯迅的深刻與偉大有初步了解; 2. 高二階段已具有較強的能認真閱讀較長文章并進行勾畫批注的能力。
【課時】第一課時
【課前準備】認真閱讀課文,做出簡單的勾畫和批注 【教學過程】 一、 引入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傳記的傳主魯迅先生是對20世紀的中國有
重大影響的人物。這篇文章中,蕭紅作為經常出入魯迅上海家里的客人,對日常生活中的魯迅先生有很多了解。在她的眼中,魯迅先生有很多種人生角色。
比如,人之父、人之夫、人之師、人之友等。 她也記錄了很多魯迅先生的生活習慣和喜好。
比如,愛吃北方飯和硬的東西,愛抽煙;對穿衣的色彩搭配有自己的獨特見解,對公園有自己的總結等等。
這些都是很好的表現了魯迅先生平和的一面。我們今天再讀此文。想來探討探討,從這些平和中如何體現他的深刻與偉大。
我們今天不妨從他的父親角色開始進入分析。 二、 了解“人之父”的魯迅形象
1.提問回答:請大家瀏覽文中關于魯迅和海嬰的片段,概括他是怎樣的父親。
【答1】P30 關于海嬰小喜歡扯蕭紅頭發的片段,魯迅給出解釋。可以看出他對孩子的心思體察到位
【答2】P33 魯迅和海嬰坐在蘇州河大橋邊等電車的片段,可以看出他陪伴孩子,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時光
【答3】P35 福建菜館吃魚丸片段,可以看出他對孩子尊重和信任 【答4】P38 海嬰的日常生活片段中可以看出魯迅夫婦給予孩子寬松自由的成長環境。
【答5】P45 互道“明朝會”的片段。讀來心酸的場景,海嬰的喊聲和魯迅掙扎的回應特別感人。父親即將消逝的生命和兒子剛剛開始的
生命相互呼應。海嬰是魯迅生命中最寶貴、最重要的部分,當海嬰呼喊他時,他拼著生命最后的一點力氣,也掙扎著要回應他。而年幼的海嬰并不懂得這掙扎著回應有什么重要的意義,他只覺得奇怪。這中間是最真摯的父子之間的愛。
【總結】從以上可以看出,魯迅是位平和的父親,他的平和體現在尊重、信任、寬容、給予孩子自由的成長環境中。 2.補充關于“人之父”魯迅形象的片段
《魯迅讀本》中,《我家的海嬰》一篇,是編者根據魯迅書信里的文字匯編而成的。請大家瀏覽以下的片段:
海嬰是連一件完整的玩具也沒有了。他對玩具的理論,是“看了拆掉”。
我們都好,只有那位“海嬰氏”頗為淘氣,總是攪擾我的工作,上月起就把他當作敵人看待了。
男孩子大都是欺負媽媽的,我們的孩子也是這樣;非但不聽媽媽的話,還常常反抗。及至我也跟著一道說他,他反倒覺得奇怪,為什么爸爸這樣支持媽媽呢?
我的孩子叫海嬰,但他大起來,自己要改的,他的爸爸,就連姓都改了。
寓中都健康,只海嬰患了阿米巴赤痢,注射了十四次,現在好了,又在淘氣。我為這孩子頗忙,如果對父母能夠這樣,就可上二十五孝了。
他考了一個第一,好像小孩子也要擺闊,竟說來說去,附上一箋,上半是他自己寫的,也說著這件事,今附上。他大約已認識了二百字,曾對我說,你如果字寫不出來,只要問我就是。
提問:看了魯迅這樣寫他的兒子,有什么感想?
總結:海嬰在魯迅的筆下是一個天真、自由、毫無拘束、真實成長著的小孩。父親懷著年長者的寬容、理解,用幽默的語句調侃著孩子的奇思妙想。我們看到了父與子兩代人相同又相異的赤子之心。我們看到的都是純真的愛,和兩顆自由的心靈。 三、 探究魯迅何以這樣做父親
魯迅和海嬰的關系,是父與子的關系。如何做“人之子”和“人之父”其實是人生的兩大難題。同學們還處在“人之子”的階段,你們的生命還處在父親強大的影響之下,很多時候你們覺得做“人之子”有很多困惑,也非常痛苦。可是你們將來,遲早有一天你們也要面臨“如何做人之父母”的問題。魯迅也為此困擾了一生。
我們來再次審視魯迅的生命話題“父和子”。魯迅生長于一個舊式家庭,他對父親的印象是和父親之間有很深的隔膜,父親是長輩和強權的象征。
而到了他,要思考“父與子”的問題,其實這是個“五四”命題。他那一代人都思考過,他們認為要改革中國社會,就需要從“改革家庭”入手。封建時代背景下的父子關系是“父為子綱”,即父親代表權力、命令、威嚴,兒子代表絕對服從。所以人們要思考的問題永遠是“怎么做兒女”。但是到了“五四”不一樣了,魯迅寫了篇長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單從題目看,這就是種思想觀念上的徹底顛覆。
從父親本位變化為幼者本位,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等的地位上,來關注他們的成長,思考父親角色的真正作用和如何做父親。
在這篇文章中,他說我們要做“覺醒的人”,給孩子真正的“愛”,對待孩子有三點:一要“理解;二要“指導”;三要“解放”。讀到這里我們可能就明白了,魯迅于年幼的海嬰來說,為什么是這樣的父親了。這里著實體現著他的深刻與偉大。 四、了解“人之師”魯迅形象
魯迅說,做父母應該是“覺醒的父母”,但同時也應該是覺醒的“長者”。
1.提問回答:那么我們瀏覽文章,看看作為老師和作家前輩的魯迅是如何對待青年學生的?
【答1】P29 叮囑許先生送蕭紅坐車,付車錢的片段,可以看出他對青年學生特別關心,很細心。
【答2】P31 痛恨青年寫字潦草。魯迅先生對青年學生要求嚴格,有殷切期望。
【答3】P31 魯迅先生讀青年的信到深夜,可以看出他真誠地幫助青年學生的成長,積極指導。
【答4】P32 魯迅先生每天看青年的稿子,回信,即使是到了身體狀況逐漸下降的時候,他努力地幫助和提攜后輩,是真心關愛學生的好老師。
P36 送蕭紅出門仔細叮囑地址,讓蕭紅心里很是溫暖。魯迅先生是特別真誠,細心的師長。
作家鄭振鐸在回憶魯迅先生時曾寫過兩個片段。原文是,他會不憚其煩地幾天幾夜地在替一位不認識的青年,或一位不深交的朋友,改削創作,校正譯稿。其仔細和小心遠過于一位私塾的教師。
他曾和我談起一件事:有一位不相識的青年寄一篇稿子來請求他改。他仔仔細細地改了寄回去。那青年卻寫信來罵他一頓,說被改涂得太多了。第二次又寄一篇稿子來,他又替他改了寄回去。這一次的回信,卻責備他改得太少。 四、 談“人之師”魯迅的可貴之處
魯迅先生的《吶喊》和《彷徨》寫在20年代,當時的影響力極大,在蕭紅這一代年輕人的心里他是精神領袖式的人物。但是我們看到,他在對待這些年輕人的時候,是如此的隨和、親切、熱情和真誠,給予他們自己最熱心的指導和最大可能的幫助。這可能是他的性格使然,但更重要的是他的使命。
在《我們怎么做父親》中,他說,“覺醒的人,此后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于后起新人。”這是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責任感。
因為在他的眼里,青年是中國的希望。青年們先可以將中國變成一個有聲的中國。大膽地說話,勇敢地進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開了古人,將自己的真心的話發表出來。……只有真的聲音,才能感動中國的人和世界的人;必須有了真的聲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
這是他的希望,也是對中國未來命運的赤誠。這也是他的深刻和
偉大。
我曾在一位學生評價魯迅的文章中看到一段這樣的話,這段話寫得實在是太好了,我一直記著,用這段話作為我們本節課的結束:以最坦蕩、最熱烈的心,愛我們的國家和人民;教我們怎樣成為一個有自由思想、獨立創造的人;讀魯迅會讓自己學著活得有意義,只有睡著的人和玩著的人不需要魯迅! 【板書設計】
深刻與偉大 平和
覺醒的人 父親 寬容、尊重、自由 師長 關愛、幫助、嚴厲 【作業】
1. 完成《新新學案》本課預習內容; 2. 閱讀巴金《憶魯迅先生》。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