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沁園春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高一必修1第一單元第一課《沁園春長沙》江西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沁園春 長沙》教學設計方案
使用范圍:本課件為新課標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一課。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體會壯闊深沉的 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養詩詞鑒賞的能力。 2、背誦全詞。
3、感受“青春”的旋律。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1、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2、分析全詩的意象與意境。 教學難點:1、學會如何欣賞與評價一首詩詞 2、掌握聯想比較、拓展遷移法
學法指導: 誦讀入境,欣賞詩意;聯想比較,鑒賞評價。 教學課型
多媒體輔助教學課。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課題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國科學院人才學研究小組曾經對50位名人做過研究,發現他們中有90%是在20歲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志向。如岳飛的“精忠報國”,魯迅的“我以我血薦軒轅”,周恩來的“面壁十年圖破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等宏愿,都是他們在青少年時確立的志向。青春是美好的。今天,我們學習的《沁園春•長沙》,就是表現作者青年時的志向和抱負的藝術寫照,讓我們向青春舉杯! 二、解題 1、“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標題。相傳東漢外戚竇憲仗勢奪取明帝女兒 沁水公主園林,后人作詩詠其事,此詞牌由此而得名。 2、介紹詞的知識
詞定型于唐,極盛于宋,故俗稱“宋詞”。我國文學史往往“唐詩、宋詞、元
2
曲”并稱,可見詞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
(1)詞:詞是特殊的詩體,句子長短不一,故有“長短句”之稱,另有 別名詩余、曲子詞、曲子、樂府、樂章等。
詞有詞牌,表示音樂,與音樂脫離后,表示詞的格式,規定著句數,字數。詞牌與詞的內容沒有必然關系,不能以詞牌名來理解詞的思想感情。一般情況下,詞沒有題目,隨著創作的發展,便慢慢有了題目。如《沁園春·雪》。 (2)詞類:詞分小令、中調、長調(也叫“慢詞”)。小于58字為小令,介于58字到91字之間的為中調,大于91字的為長調。常見的詞為中調,分為上、下闋(也叫“片”)。
(3)詞風:詞作分為兩大類,代表著不同的美感類型,就是——豪放派和婉約派;代表作家分別是:豪放派——蘇軾、辛棄疾、陸游等;婉約派——柳永、李清照、秦觀等。毛澤東詩詞應該歸于——豪放派。 三、背景材料:
1、知人論世
毛澤東(1893--1976),中國現代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文學家和書法家.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領袖,湖南湘潭人.
二十年代的毛澤東——三十年代的毛澤東——四十年代的毛澤東——毛澤東和蔣介石 2、寫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戰爭的前一年,當時革命蓬勃發展,毛澤東直接領導了湖南農民起義,同時國共統一戰線已經確立,但革命該由哪個階級來領導,成為黨內外斗爭的焦點。這年深秋,毛澤東同志從上海回到韶山,從事革命活動。軍閥趙恒惕要逮捕毛澤東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護下,毛澤東同志秘密離開韶山,準備到廣州主持農民運動講習所,經過長沙,并獨自去了橘子洲頭。事后作了此詞。 四、重難點分析
(一)意象賞析 “意象”是我國古典美學中的一個術語,它包括“意”和“象”兩方面的內容。 (二)鑒賞課文 上闋鑒賞:
1、開頭三句: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 問:這三句話包含什么信息?朗讀時該注意什么? 明確:
交代了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獨”字說明無人做伴;“寒秋”說明已是深秋;“橘子洲”是“立”的地點,立于洲頭視野開闊,放眼望去,美景盡收眼底。“湘江北去”是作者眼前之景,說明作者向北而立。
朗誦時聲音要深沉、有力、穩健,讀出詩人卓然傲立,一覽群芳的風范。
3
2、4——10句: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
集體朗讀并討論:讀七句話要用什么樣的語調?這七句話由一個字統領,這個字是哪個字?這七句話描述了怎樣的景象?這些景象有什么特點? 明確:語調激昂,抑揚頓挫,讀出景物的形態和空間分布的層次感;“看”字;描述了一幅上天下地山水相映、立體交錯、絢麗多姿、雄偉壯闊,生機勃勃的長沙秋景圖;這些景象都意興盎然,極富生命力,為擴展自己的發展空間努力拼搏斗志昂揚。
討論:這幾句話中,是如何描述湘江秋景的?有幾個詞用得非常傳神,是哪幾個字?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遠眺: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靜、遠) 近觀: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靜、動、近) 仰視:鷹擊長空 (動、高、遠)
俯瞰:魚翔淺底 (動、低、近) 總寫:萬類霜天競自由
小結:遠近結合,總分有序,動靜交錯,紅綠輝映。 “遍”字,寫出了紅之廣。
“染”字,化靜為動,寫出了變紅的動態過程。 “漫”字,寫出了江水溢滿之狀。
“爭”字,活現出千帆競發的熱鬧場面。 “擊”字,而不用“飛”,準確的表現了鷹的矯健身姿,有氣勢。 “翔”字,而不用“游”,描繪出游魚在水中像鳥一樣盤旋的狀態,很自在。
3、11——13句: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朗讀并回答:“悵”是失意傷感的意思嗎?朗讀時要注意什么?“寥廓”指什么?“誰主沉浮”該如何理解?
明確:并非失意傷感,而是久經熟慮和由眼前之景引發的感慨之詞。朗讀時不要讀出失意的傷感,而是要讀出胸懷壯志的底氣。“寥廓”指浩瀚無邊的宇宙。“悵寥廓”寫出了作者仰觀宇宙,俯視萬物,思考人生的復雜心情。“誰主沉浮”本來是對萬物盛衰榮辱由誰決定的疑問。這里意為“由誰來主宰國家的命運,人民的前途”。 4、探討:“獨立”能否換成“站立”“佇立”等? 明確:不行
“獨立”不僅表明是詩人一個人,而且顯示了詩人中流砥柱的氣概。 (三)擴展遷移 比較閱讀
品評鑒賞:1.毛澤東的“獨立寒秋” VS柳宗元的“獨釣寒江” 明確:《江雪》是柳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身處逆境時所寫,
4
表露作者與惡勢力決不妥協的心志。毛澤東的“獨立寒秋”與柳宗元的“獨釣寒江”意境相似,但作者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2.毛澤東“萬山紅遍,層林盡染”VS杜牧“霜葉紅于二月花”
明確:二者都著力寫楓葉的火紅,開朗的意境。把秋景寫的極富 生命力。但是,《山行》是優美的寫景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美好景物的感情;而毛澤東的“萬山紅遍”則暗喻革命形式蓬勃發展。 五、板書設計 一、解題 1、“沁園春”是詞牌名,“長沙”是標題。 詞:定型于唐,極盛于宋。 二、背景材料: 1、知人論世
2、寫作背景:革命該由哪個階級來領導 三、重難點分析分析
遠眺:萬山紅遍 層林盡染(靜、遠) 近觀:漫江碧透 百舸爭流(靜、動、近) 眼前景 仰視:鷹擊長空 (動、高、遠) 俯瞰:魚翔淺底 (動、低、近) 總寫:萬類霜天競自由
小結:遠近結合,總分有序,動靜交錯,紅綠輝映。
第二課時
課堂延伸
回顧詩歌上闋,分析鑒賞下闋,比較分析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達到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目的。 一、下闋欣賞:
1、上闋最后提出了“誰主沉浮”的問題,詩人有沒有做出回答呢?我們先來看下闋的開頭兩句: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朗讀并回答:朗讀時要注意什么?“百侶”指什么?“崢嶸歲月”指什么?這兩句話在全詩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的哪一特征? 明確:語速緩慢,感情歡快;“百侶”和下文的“同學少年”都指作者在湖南一師讀書時的好友。“百侶”、“萬山”、“百舸”都是概數。“崢嶸歲月”指毛澤東求學和革命中的不尋常的斗爭歲月;開頭兩句總寫往事,起著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
上闋:眼前景 心中情
5
2、3——9句: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集體朗讀并討論:讀七句話要用什么樣的語調和節奏?這七句話由一個字引領,這個字是哪個字?這七句話描述了怎樣的人物形象?
明確:要熱情洋溢、慷慨激昂,音調鏗鏘,節奏短促明快,感情越來越激烈,氣勢越來越磅礴;“恰”字;描述了毛澤東和他的好友們德才兼備、奮發有為、壯志凌云、無私無畏、敢于斗爭、氣勢不凡、膽略超群的熱血青年形象。 3、10——12句: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朗讀并回答:讀這三句話要有什么樣的感覺?表現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要有豪邁、自信的感覺;表現了作者和同伴激流勇進、一往無前、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氣概,也是對一切有志獻身革命的志士仁人的號召。同時,含蓄地回答了上闋提出的“誰主沉浮”的問題。 二、探究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革命青年 三、總結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氣勢磅礴,畫面壯闊,意象壯美,意境高遠。
全詞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達了偉人胸懷博大的凌云壯志。 四、練練筆
將這首詞改寫成現代散文。 要求:1、700字左右
2、感情真摯、行文流暢 五、美育結束
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的音樂響起,整個課堂在激亢的氛圍中結束,既照應了課件“向青春舉杯”的主題,又促使學生向青春搏擊,更加努力學習。 六、板書設計
1、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革命青年
2、上闋:眼前景 心中情 (氣勢磅礴、昂揚奮進) (胸懷博大的凌云壯志)
下闋:憶往昔 曾記否 (崢嶸歲月) (豪邁氣概)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