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登高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登高》遼寧省 - 鞍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高中語文新課標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單元杜甫詩三首《登高》遼寧省 - 鞍山
《登 高》教學設計
授 課 班 級: 17.13班
【教學目標】 知 識 與 技 能
1.了解杜甫生平、寫作背景以及對其詩歌的創作的影響。 2.整體把握詩歌,體會詩人沉郁苦痛的思想感情。 3.了解唐詩中體現出的登高文化傳統。 過 程 和 方 法
1.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
2.掌握由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鑒賞技巧;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 學 重 點】
引導學生學會涵詠鑒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教 學 難 點】
走進詩人的情感,感受詩人深沉的痛苦和無盡的哀思,真正領會詩人博大的胸襟、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解決辦法】
本課教學在感受、品味詩歌意境時,應引導學生明確意境的準確定義,可回顧“意象”的知識,明確意境與意象的關系,逐步引導學生“投入”詩的境界。 解決辦法如下:
1、指導朗讀,強化背誦。建議學生課前完成杜甫前2首詩的背誦任務,有助于學生初步了解詩意,以便較快進人對詩作的理解,將教學重點放到把握、分析意境方面。
2、提出問題,重視體悟。精讀課要解決四個問題:詩中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為什么寫,這樣寫的好處。聯想和想象是填補藝術空白、品賞意境的好辦法,就這一點,教師在精讀課上要做出示范。
3、補充史料,做好總結。論世知人,有利于理解詩歌。教師可在學案中提供適當的背景資料。讀詩要總結方法:解題、釋句、入境、會意。 【學生活動設計】 1、課前預習:
⑴ 熟讀背誦《登高》,根據學案了解背景。 ⑵ 標出詩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鑒賞。 2、課內:
⑴ 教師講析與學生討論相結合。
⑵ 揭示出詩中最能體現意境的詩句或詩歌的特點,學生思考發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課文。(ppt演示) 屏幕上這幅畫面是在網上點擊率最高的一幅照片,它表現了3月11日日本地震海嘯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親人轉眼生死相隔,家園瞬間化為烏有,誰能不動容?誰能不悲傷?誰能不扼腕嘆息?其實,中華民族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在1256年前,在唐朝發生的安史之亂給國家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它長達8年,杜甫《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娘妻子走相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云霄。”袁枚說:“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也自有銀河。 石壕村里夫妻別, 淚比長生殿里多。”中國人比畫面中的日本人民承受了更為漫長的苦痛。
有正義感的人們,一無例外,對于災難,都表現出共同的道德傾向與文化認同──那就是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珍視與熱愛。甚至,災難越殘酷劇烈,則其人文情懷與文化關注就越強烈。他們的感受,形諸文
字,可以使我們對那個時代感受得更深刻而深沉些。今天,我們繼續走入杜甫的世界,感受他的登高情懷。
2.回顧一下我們鑒賞詩歌的一般方法 (1)知人論世,了解背景。 (2)疏通文本,通其大意 (3)品味意象,揣摩情感
3.學生讀課文,教師范讀課文。 4.根據學案,分析背景。
這首詩作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秋。當時安史之亂已經結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杜甫本入嚴武幕府,依托嚴武,可惜嚴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離開經營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買舟南下,本想直達夔門,卻因病魔纏身,在云安呆了幾個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當地都督的照顧,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個年頭。而就在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體也非常不好。 這首詩就是五十六歲的老詩人在這極端困窘的情況下寫成的。那一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蕭瑟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這首被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曠世之作。 5.疏通文本
天高風急,猿嘯聲聲,仿佛蘊含著無限的悲哀,水中的小洲上,沙鷗在天空不停地盤旋。無邊的落葉紛紛飄落,奔騰不息的長江滾滾東流。每到悲秋時節,總免不了為自己長期在萬里之外客居飄零而慨嘆,如今拖著年老多病的孱弱身體,獨自登上高臺。世事艱難,極其遺憾秋霜凝染了我的雙鬢 ,在這窮困潦倒之時,卻又不得不放下往日消愁的酒杯。 6.指導學生誦讀
7.依據學案,分析詩眼,具體表現了哪些情感。 “悲”。宋代學者羅大經《鶴林玉露》析此聯云:“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凄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有八意,而對偶又極精確。”“八意”,即八可悲:他鄉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萬里作客,三可悲;又當蕭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齒,一事無成,五可悲;親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獨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8.討論明代胡應麟對登高的評價:此章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移,深沉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后無來學,此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9.練習
【總結、擴展】
這首悲秋詩不同于文人騷客登高望遠無病呻吟,它凝聚著杜甫畢生艱苦追求而懷才不遇的深沉感嘆,構成了一種雄渾、悲壯的詩篇。雖然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卻不是一味地哀傷,而是蘊含著一種壯烈的情感,使讀者能感觸到詩人那種廣大的胸懷。
由悲自然之秋轉向悲人生之秋,由悲人生之秋進而轉向悲國運之秋。不僅是寫自然景物之秋,更主要是寫人生之秋,心理之秋,家國之秋,在杜甫眾多的具有濃烈悲劇色彩的詩作中,《登高》讓我們體味到更多的是他的執著與倔強、熱望與痛苦,他把不盡的熱望與綿綿的痛苦沉積在心底,仿如春蠶吐絲一般,抽繹出無盡的渾厚、雄壯、沉郁、蒼涼;《登高》讓我們感受到他的博大深厚的情懷、他的深邃堅韌的追求、他的無奈的漂泊與無窮的希望。所以,有人說杜甫代表了中國民族精神,是古代詩人集大成者,詩之圣人。 【布置作業】
⑴ 背誦這首詩,深入體悟詩情詩境。 ⑵ 完成“中國古典詩人的登高情懷練習”。
《登高》公開課教學反思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對了解杜甫的晚年生活來說是很重要的篇目。 根據詩歌本身的特點和高一學生的實際,我在上課時把“解讀杜甫思想和把握詩歌意蘊,探究詩歌主旨”作為教學重點,讓學生充分體會他的精神追求和沉郁頓挫的風格以及借景抒情的藝術手法,教學思路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流程也很順暢。自我感覺是基本達成了我對本詩的教學價值的理解,或者說《登高》的教學基本實現了本詩作為人教版必修教材唯一的杜甫詩歌的三重教學價值。
首先,較好地實現了本詩的原生價值。這節課對本詩進行了三輪解讀,第一輪,通過學生充分預習,基本讀懂了本詩;第二輪,通過與其他兩首詩的比較,對《登高》做了比較立體的解讀,學生應該是比較深入地理解并鑒賞了《登高》這首詩;第三輪,對本詩的藝術層面的把握,也表明學生對這首詩的理解應該是很到位了。這樣,也就較好地實現了本詩的第一重教學價值:讀懂這首詩歌。而且不僅讀懂了這首詩,還基本讀懂了其他六首詩。但這節公開課,教學過程中的一些處理引發了我的一些反思,歸納如下: 反思一:關于教學目標的設立
這節課的預設教學目標有兩個:一是了解杜甫生平,解讀詩人思想;二是把握詩歌意 蘊,探究詩歌主旨。杜甫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詩人,初中已學過《望岳》、《春望》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篇目,學生對杜甫的性格、詩歌風格等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對其思想還未深入理解。《登高》是一首學生較為容易理解的詩歌,對于高一學生的學生來說,他們具備一定的詩歌感受能力,但對詩人形象還未能全方位認識,所以高一詩歌教學不能像高二高三那樣規范系統,必須根據高一學生的特點確立教學目標。基于這些考慮,這節課的教學目標確立為“解讀杜甫思想”,就系統了解杜甫其人來說,這個教學目標的設立還是具有現實意義的。為了提升他們的探究能力,本節課設置了討論環節,讓他們就“詩歌所要表現的主旨”發表自己的看法,同時,筆者歸納總結,讓學生形成系統知識。 反思二:關于教學的預設與生成
《登高》上課時間為一課時,主要訓練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中間穿插知識回顧和對詩歌的反復朗讀以及培養學生的愛國 情操。在上課的過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思路進行講授,知識回顧、朗讀、討論等環節都能較好地進行,但課堂的重點在把握詩歌意蘊,探究詩歌主旨。鑒賞詩句和體會意境對學生來說是有相當難度的。如學生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譯詩句,不一定能感受到“蒼涼悲壯,雄渾開闊”的意境,學生也很難體會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這些都要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調整的。
教學方式是為課程目標服務的,課程目標是多元的,教學方式也不應該是單一的。不管在教學中采用哪一種教學方式,其目的都是為了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從而全面實現課程目標。在這個過程中, 學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創造能力都得到了訓練, 并且也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久而久之, 還
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 掌握學習的主動權, 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當然,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就像這堂課,由于安排的任務相對較緊張,因此有些部分的過程難以充分展開,如第三環節對杜甫詩歌藝術性的探究,就顯得有些匆忙。而且,這樣的教學可能適合程度稍好的班級,程度略差的班級,教學的難度就不能設置這么大。第三,如果學生沒有充分自學,那這個課就只能是另外一種上法了。在今后的課堂中應該讓學生利用好學案,充分預習,并且在課堂中應該充分調動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在爭鳴中確定作品反映的思想及藝術表現的魅力,更主要的是進行方法引導,讓學生學會舉一反三,真正熱愛傳統文化,將傳統與現實緊密結合,讓先賢圣哲的思想能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指引他們的生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