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杜甫詩二首,登高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北師大版高中語文必修四 8.杜甫詩二首《登高》海南省 - 儋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登高》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培養:1、了解杜甫生平; 2、背誦詩歌。
過程與方法目標:1、通過把握意象,感受詩歌的意境;
2、通過誦讀詩歌,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重點】1. 把握意象,感受詩歌的意境; 2. 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教學難點】鑒賞詩歌的表現手法,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1 課時 【教學過程】
我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希望我們在今天的合作中能共同進步。
一、課文導入
上課前,我們來聊一聊。同學們知道咱們中華民族的有哪些傳統節日嗎?
(生說)九月九是重陽節,人們會登高、插茱萸,為親人祈福。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杜甫登高會說些什么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杜甫的詩《登高》。
(板書 標題《登高》)
二、知人論世
過渡語:古人說:讀其書誦其詩,不知其人,可乎?那肯定不行。學習杜甫的詩,就要了解杜甫這個人。對于我們來說,杜甫是一位熟悉的詩人。老師來考考大家。
Ppt展示:
1、杜甫 (712~770)字 。河南鞏縣人,自稱“ ”,存詩一千四百多首,代表作有 “三吏” “三別” ” 杜甫是我國偉大的 詩人,他所作的詩歌深刻反映社會現實,因而被人譽為“ ”,他亦被譽為“ ”。藝術上形成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2、這首詩是767年,作者寓居于夔州時寫的
2
(生說)
同學們對杜甫還是比較了解的,今天我們將通過學習《登高》更深入地了解
杜甫。
三、誦讀感知
首先請大家打開課文39頁,自由朗讀詩歌,放聲讀,反復讀三遍。
PPT展示 登高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1.初讀:讀準字音
(生自由反復朗讀詩歌)(評價:讀得很專心、很投入,很好!讀書要的就是這種狀態!)
第一遍:讀準字音是讀書最基本的要求,誰來讀一讀這首詩?(生朗讀全詩) (評價:讀得很準確!若不準確,請學生更正,全班齊讀一遍。) 2.再讀:讀準節奏
第二遍:讀詩還要注意節奏,律詩的節奏一般是二二三或者二二一二的節奏,請大家把節奏劃出來,跟隨錄音朗讀。(生朗讀全詩)(評價:有了節奏就有了抑揚頓挫!) 3.三讀:初步感知。
第三遍:我認為同學們還可以讀得更出色一些,讀出情感,咱們全班一起來試試,然后說說你讀完的感受。(評價:有氣勢,越來越好了,味道更濃了!)
問題1:如果請你用一個詞來表達你讀完這首詩的感覺,你想到的是哪個詞語? 明確: 悲傷 凄楚 孤獨
評價:同學們,你們和國學大師王國維讀過這首詩之后的感受一樣的:
PPT展示:
《登高》一詩,閱罷尤覺“悲愁”鋪天蓋地,無一景不如此,無一
語不如此,頓覺無處遁逃之感! ——國學大師·王國維 四、賞析景物
過渡:王國維說這首詩“無一景”不顯示出悲愁的,咱們先來看到寫景的部分,請大學說說這首詩哪幾聯是寫景?(生:首、頷聯)
3
問題2:請同學們把首、頷聯中的景物都找出來? 明確:風、天、猿、渚、沙、鳥、落木、長江
過渡:景物本身能不能表現出“悲愁”情感?同學們是如何感受悲愁的呢?請一生說說,點評該生做得很好;若不能說,老師引導注意景物旁邊那個修飾語。 老師示范分析:“風急”:急風即大風。 秋風凜冽,吹在詩人身上, 覺得很冷。“天高”:這個“天”本身是沒有主觀色彩的,但和“高”結合就不一樣了,在和詩人的處境結合起來,在廣闊的天地間,自己就顯得渺小了。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了。
總結:秋風凜冽,詩人站在高處,身處廣闊高遠的天地之間,頓覺自己渺小,一種哀傷之情油然而生。
過渡:根據老師這樣的分析,選擇你感受最深的一個意象來分析。然后和同學們一起來分享。 (生分析)
猿嘯哀:使人聽到它的叫聲非常悲涼。“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chang。”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凄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凄涼。
鳥飛回:鳥在天地間盤旋,形單影只,從而表現出作者很孤獨。作者在另外一首詩把自己喻作天地之一只孤單的鳥,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 重點、難點:
落木:木是沒有生命,顏色是枯黃的,落木比落葉更沉重;一葉落而知天下秋;無邊即無邊無際,意境擴大,凄涼的氛圍更加濃厚;蕭蕭,落葉繽紛的樣子。 長江:流水落花春去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跟流逝有關。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跟愁有關。不盡,愁多。滾滾,寫出波瀾壯闊的景象。
總結:這些意象放在一起,渲染了一種凄清哀傷的氛圍。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凄清壯闊的秋景圖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深沉的悲愁和博大的胸襟。一切景語皆情語。那么,這些景在寫法上也是值得我們探究的:首聯,14個字,寫了6種景物,這6種景中有視覺、有聽覺,有動有靜,有聲有色;非常豐富。頷聯只有兩種景
4
物,數量少,但是意境更開闊。同學們再把這兩聯讀一讀。 (板書:悲季節之秋)
五、品析情感
過渡:王國維先生說了,這首詩“鋪天蓋地的悲愁”、“無一景不如此”。
還有“無一語不如此”,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詩歌的頸聯和尾聯。
問題3:咱們先來賞析頸聯。宋人羅大經在《鶴林玉露》稱:此十四字之間含有八層悲意,你能讀出幾層呢,請同學們四人小組討論,看看哪一組理解得更深入。那么杜甫在寫這首詩的時候,已是晚年,情感自然是很豐富的,我們同學只有十幾歲,以你們十幾歲的閱歷來理解詩人的情感確是有點困難,為此,老師準備了一些資料,希望對你的理解有所幫助。
Ppt展示:1 他年輕的時候,曾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壯志,卻又一生坎坷、終身失意,無法實現報國的理想。 2 從48歲開始,又遭受“安史之亂”,一直漂泊,直到58歲去世。 3 這首詩是767年作者流落夔州時寫的。 “安史之亂”已結束4年,但國家仍是一片混亂;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去世,此時恰逢九月初九,杜甫登高寫下這首詩。
4 這首詩寫后三年,杜甫客死舟中,無人知曉。
明確 萬里:濁酒一杯加萬里,濃重的思鄉之情; 悲秋:自古逢秋悲寂寥;
作客:是客居他鄉的,杜甫這里是漂泊他鄉、流浪他鄉的意思
常:作客是長久的,不斷的。杜甫從事從事48歲開始,一直到點58歲去世為止,十一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寫這首詩時已是第八個年頭了; 百年:杜甫是登臺的年紀,就是老年; 多病:疾病纏身,拖著多病的身體; 獨: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孤苦無依;
登臺:是為了祈求長壽,是九九重陽節的一種習俗,而登臺都是全家一起去,可杜甫獨自一人
總結:同學們分析得不錯,我們來看看羅大經怎么說。大家齊讀一遍(生讀)老師認為,我們認為還可以這樣來說:悲遠,悲秋、悲涼、悲離,悲老;悲身,悲孤,悲怨。所有與悲有關的詞語都集中到杜甫的身上了。如果讓你用一景物來表達詩人內心的羈旅愁與孤獨感,你會想到哪一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
5
滾滾來。)詩人心中的哀愁就象落葉和江水一樣,驅趕不絕,情與景交融相洽,詩意就更見深沉了,悲情更加濃厚。
過渡:這里的登高悲秋主要是悲嘆個人人生之秋。(板書:悲人生之秋)一般的詩歌寫到這里也是不錯了,但杜甫是誰啊,是詩圣,中國唯一的詩圣,詩人中的圣人。他看著自己的茅屋為秋風所破,卻想到了天下的寒士的人,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杜甫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大詩人,往往能從個人想到國家,把國和家聯系起來,這一點唐朝其他詩人包括李白也做不到。 問題4:同學們把尾聯讀一讀,你能否讀出愛國情懷。
明確:時事艱難,國家動蕩,憂國憂民;自己苦,國家更苦,一切都是苦;詩人恨自己年老體弱,滿頭白發,不能為國效力,非常痛恨自己的無能;自己如此潦倒,生活艱辛,還想著國家,一腔愛國熱情在歷史的天空留下不絕的回響。
過渡:而這些苦悶無人知曉,只能添加自己的苦悶,古人一般是借酒消愁,而杜甫借酒消愁都不可能了,酒都沒法喝,新停就是剛剛停,人越是悲傷的時候,卻不能喝酒,停的不是時候,更能寫出凄苦和郁悶。
總結:所以這里是登高悲國家之秋,我們現在有個成語叫多事之秋,就是指國家動亂,百姓流離失所。我們再來看課文注解,杜甫,中國古代的偉大詩人,確切的講,在詩人前應加上(生:愛國)
師:只有偉大的心靈和偉大的人格才能誕生偉大的作品,杜甫,他身逢亂世,人生失意潦倒,卻總是牽掛國家命運。我們古人有一個處世原則: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我們杜甫是無論窮達都心系天下。這一點足以讓我們仰望。 (板書:悲國事之秋)
六、背誦詩歌
(接下來,請同學們帶著這種感情朗讀這首詩歌,再次品味這種深沉的愛國情懷,一會兒嘗試背一背)
七、結束語
今天,我們和詩人杜甫一起完成了一次重陽登高,詩人在垂暮之年,在深秋時節,獨自登高望遠,縱目山河,慷慨悲歌。這里有對漂泊生涯的感嘆,有對老弱多病的嗟傷,也有對國家興亡的關懷。這就是那個一生坎坷、失意,無論窮達,都不忘兼濟天下的杜甫,那個已經走到了人生的秋天還掛念祖國興衰的杜甫。
6
同學們,請記住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杜甫。
八、拓展練習
1、收集杜甫詩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積累起來。 2、課外收集并賞讀杜甫的詩歌《登岳陽樓》。
3、選擇詩句中你最喜歡的一句,用散文式的語言描述出詩句的意境,要求不少于80個字。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