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怎樣放得更大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怎樣放得更大》浙江省- 永嘉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怎樣放得更大》浙江省- 永嘉
《怎樣放得更大》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怎樣放得更大》是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前
三課是有關放大鏡的,認識放大鏡,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身體結構的細部和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后三課是認識顯微鏡,并會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了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顯然,“怎樣放得更大”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剛好是一個轉折。讓學生了解并感受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顯微鏡的發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能觀察到更小、更精細的物體及結構。即隨著觀察工具的發展,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獲得信息越來越多。
學情分析:
科學概念方面:學生在前三節課中使用放大鏡時,大部分學生已
經發現兩個放大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顯微鏡的發明就是始于兩個放大鏡的組合。
探究和情感方面:本節課極大程度發揮了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兩人一小組通過閱讀導學單重走顯微鏡發明之路,讓學生自主學習自制顯微鏡的制作方法、簡易顯微鏡的使用方法,學生通過用肉眼、放大鏡、自制顯微鏡、簡易顯微鏡一系列的觀察活動,發現觀察視野越來越開闊,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技術是不斷改進的,技術的改進讓我們觀察到更多細節。
通過自由閱讀列文虎克的故事和顯微鏡的發展史,讓學生知道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的一大進步,而且仍在繼續發展,我們的研究也還沒有結束。
信息技術方面: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在本節課也得到了一定發展,本節課與信息技術結合緊密,真正實現了全班實時共享和無紙化教學,導學單、閱讀資料都在課前下發到討論區,課內記錄都在討論區發表,打字、寫字、錄音、拍照均可,學生記錄更加方便,匯報更加形象。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顯微鏡是人類認識微小世界的重要觀察工具。 過程與方法:
閱讀導學單,用放大鏡、自制顯微鏡、簡易顯微鏡觀察蠶蛾的翅膀; 讓學生知道自制顯微鏡的基本方法; 閱讀課文中列文虎克發現微生物的故事。 能在討論區發表記錄和想法,實現全班信息共享。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人類發明顯微鏡是一個了不起的進步;
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學習科學家對科學執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顯微鏡的發明,利用自制顯微鏡和簡易顯微鏡觀察蠶蛾的翅膀。
教學難點:利用自制顯微鏡和簡易顯微鏡觀察并記錄發現。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2人一組):帶有智慧教室軟件的ipad、蠶蛾翅膀、材料袋1(2個凸透鏡)、材料袋2(未組裝的自制顯微鏡支架)、材料袋3(簡易顯微鏡)
教師材料:兩個凸透鏡、一個自制顯微鏡、一個簡易顯微鏡、手機、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欣賞油菜花的圖片:油菜花田-一小片油菜花-一簇油菜花-一朵油菜花-油菜花粉:你發現了什么?借助了哪些工具?
2、引導學生回顧放大鏡的知識,了解學生關于顯微鏡的前概念。 3、引出課題:今天,就讓我們重走顯微鏡發明之路,看看人類是怎么一步步將物體放得更大的。
(設計意圖:幾張油菜花的圖片,范圍從大到小,細節看得越來越清晰,觀察工具由肉眼到放大鏡再到顯微鏡,這就是我們觀察微小世界的過程,順勢引導學生重走顯微鏡發明之路;同時回顧放大鏡的知識為下面的學習作好鋪墊,并通過提問了解學生對顯微鏡的前概念。)
二、利用導學單,重走顯微鏡發明之路
1、ppt出示觀察對象(蠶蛾的翅膀)和溫馨提示:
1.活動前,認真閱讀導學單,從導學單1開始,根據提示完成全部挑戰;
2.兩人一組合作,一個pad查看導學單,一個pad記錄并發布在分組學習的討論區,;
3. 每個人有3次點贊的機會,看看哪個組收到的贊最多。
(設計意圖:選擇蠶蛾的翅膀作為觀察對象是因為蠶蛾是學生比較熟悉的,而它的翅膀上有很多細節是肉眼看不清楚的,通過借助工具可以看到更加清晰,讓學生明白借助工具的真正意義。)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20分鐘) 3、學生上臺匯報
問題1:從肉眼到簡易顯微鏡,你觀察到了什么?
師總結:我們小結一下,隨著工具的改進,我們觀察到的現象發生了哪些變化?
問題2:每一種工具與前一種工具相比,做了哪些改進? 引導學生了解自制顯微鏡和簡易顯微鏡的原理
師總結:通過剛才的匯報,可以發現觀察工具一直在不斷改進通過改進,我們離微小世界也越來越近。
(設計及意圖:學生跟著導學單兩人一組合作用肉眼、放大鏡、自制顯微鏡、簡易顯微鏡觀察蠶蛾的翅膀,通過匯報和總結,讓學生意識到科技在不斷改進,科技的改進才會有更多科學研究的發現。為了解決教學難點,除了導學單的作用外,在匯報時讓學生分兩個問題來回報,一是觀察到的現象,二是改進的地方,由此幫助學生真正理解顯微鏡的作用以及它們的原理。)
三、閱讀列文虎克故事,了解顯微鏡的發展史
1、閱讀資料《顯微鏡的發展史》并將想法發表在討論區。
2、師:我們是不是只能觀察到這么多了?如果讓你繼續觀察,你會怎么做?
(設計意圖:作為六年級的學生,自學能力已經有所提高,所以列文虎克的故事和顯微鏡的發展史我選擇讓學生自由閱讀并發表想法,利用智慧教室平臺實現實時地共享和交流。)
四、課后練習
通過智慧教師平臺進行檢測:填空、搶答、選擇 五、作業
利用身邊的材料改進自制顯微鏡并繼續觀察身邊的物質,看看你有什么新發現。
教學反思:
本課教學充分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做到了以下幾點: 一、面向全體學生。為了能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同時考慮探究難度不大,本節課選擇兩人一組進行合作,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有更多機會動手動腦。此外本節課結合了智慧教室平臺和希沃授課助手等信息技術手段,使每一位同學都能在討論區發表自己的想法,真正體現了公平公正。
二、倡導探究式學習。本節課我采用尋根追跡式的教學方式,目的在于通過孩子們的自身親歷、參與、動手制作等方式,利用導學單引領他們經歷顯微鏡的發明和發展過程,激發孩子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生命世界的興趣,并學習科學家堅持不懈、刻苦鉆研的科學精神。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對自制顯微鏡的制作充滿制作欲望和熱情,當他們用自制顯微鏡和簡易顯微鏡觀察物體時發現,被放大的物體與原來的物體相比大相徑庭,更激發了他們用顯微鏡觀察微小世界的欲望
三、保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為了將學習內容鑲嵌在學生喜聞樂見的科學主題中,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在觀察材料方面作了許多思考,在磨課過程中我用過花、星座圖等,雖然星座圖的觀察效果比較好,但是發現學生對星座圖的紙片興趣并不是很高,經過反復思量和嘗試,最終選擇了蠶蛾的翅膀,首先蠶蛾是學生所熟知的,其次蠶蛾翅膀上有許多肉眼難以觀察到的細節。 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基于六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及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本節課大部分的時間都是交給學生的,跟著導學單經歷顯微鏡發明之路以及學生之間的匯報和交流,學生的自主閱讀和交流,本節課教師做到了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信息技術的應用。互聯網已經深入到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信息技術和課程的結合是教學現代化的必然趨勢。本節課利用智慧教室平臺的專題研討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科學學習和交流,在這一平臺上所有學生都能發表想法,而且能實時查看和評論其他小組和其他同學的想法,討論區內的所有記錄學生課后可以繼續查看學習,同時利用智慧教室實現了無紙化教學。此外,本節課還利用了希沃授課助手,通過此軟件教師可以利用手機當翻頁筆、激光筆、投影儀,還可以將學生的照片、影像實時地發送上來,解決了平時課堂學生上臺演示,臺下學生看不到、看不清的弊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