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怎樣放得更大
所屬欄目:小學科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怎樣放得更大》浙江省 - 溫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怎樣放得更大》浙江省 - 溫州
《怎樣放得更大》教學設計
【教學任務分析】
《怎樣放得更大》是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前三課是有關放大鏡的,認識放大鏡,使用放大鏡觀察昆蟲身體結構的細部和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后三課是認識顯微鏡,并會用顯微鏡觀察身邊的生命世界,了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顯然,“怎樣放得更大”一課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剛好是一個轉折。讓學生了解并感受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顯微鏡的發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能觀察到更小、更精細的物體及結構。即隨著觀察工具的發展,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獲得信息越來越多。包含的兩條線:觀察工具發展和認識微小世界是齊頭并進的。
【學生情況分析】
科學概念方面:學生在前三課中使用放大鏡時,大部分學生已經發現兩個放大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但是不知道顯微鏡的發明就是始于兩個放大鏡的組合。
科學探究方面:學生對于兩個凸透鏡組合這種方法的認識是簡單的,就是將它們重疊,但幾乎沒有思考,更沒有嘗試過怎樣可以使物體的圖像在較清晰的基礎上放得更大,而本課就讓學生在動手前進行充分思考,不斷嘗試去找相對較理想的兩個放大鏡位置及之間的距離,然后把它們固定下來,制成一個簡易的顯微鏡。學生欣喜地用自制的簡易顯微鏡繼續來觀察青苔時,卻沒有更多的發現和收獲,從而去反思在課堂短時間里的制作活動。其實對于我們而言,這個制作也是很有難度的,何況這么短的時間里,因此這里的活動定位就是讓學生知道方法,技術是不斷改進的,從而很自然地推動活動的繼續,需要更好的觀察工具。此時40倍的簡易顯微鏡的出現水到渠成,當青苔的葉子又大又清地出現在觀察視野中時,學生無不由衷地驚嘆。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學生知道顯微鏡的發明是人類的一大進步,但是學生并沒有體驗過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科學的發展是相互促進的。本課以生活中熟視無睹的青苔為觀察對象,學生通過用肉眼、放大鏡、自制顯微鏡、簡易顯微鏡一系列地觀察活動,發現觀察視野越來越開闊,獲得的信息越來越多,在實踐活動中發展了認識。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兩個凸透鏡組合起來可以使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顯微鏡的發明拓寬了觀察領域。
過程與方法:用兩個放大鏡組合制作一個簡易顯微鏡;讓學生知道自制的基本方法;用自制的顯微鏡觀察周圍的物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讓學生體會到科學的不斷發展,會促使技術不斷地改進,而技術的發展,又會促進科學研究的發展。
【教學重點】知道簡易顯微鏡制作的方法
【教學難點】自制簡易顯微鏡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材料: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供觀察的物體(青苔),一個塑料支架(礦泉水瓶的瓶身部分),一個40倍的簡易顯微鏡,。
教師材料:兩個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自制的顯微鏡,一個40倍的簡易顯微鏡,課件。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
1.初識觀察對象,請學生說說在哪兒見過它,簡介青苔。
二、先用肉眼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
1.出示任務單:先用肉眼觀察青苔,再用放大鏡觀察。
2.指導記錄:將用肉眼觀察發現的記錄在圓①里,用放大鏡觀察發現的記錄在圓②里。提示:圓②中記錄的是圓①中沒有的信息。
3.小組交流觀察獲得的信息,并找出大家都認同的信息。
4.教師出示在小組巡視時用手機拍的學生認同并匯總后的一張記錄單。
5.學生匯報,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三、自制簡易顯微鏡,并用來繼續觀察青苔
1.如何制作簡易顯微鏡,交流已有的認識和想法。
2.二人一組合作自制顯微鏡。
3.出示任務單:用自制的顯微鏡來繼續觀察青苔,并將發現的信息記錄在圓③里。
4.交流觀察到的信息,并反思制作活動及觀察工具的不足。
四、用簡易顯微鏡進一步觀察青苔
1.認識簡易顯微鏡,視頻播放使用步驟
2.出示任務單:用簡易顯微鏡進一步觀察青苔,并將觀察發現記錄在圓④里。
3.學生交流關于青苔新的認識與發現。
五、回顧實踐過程,建構認識
1.展示學生的記錄單,通過剛才的三次觀察活動,說說你的發現或想法。穿插解釋圓④后面的省略號代表什么?隨著觀察工具的繼續發展……
2.師總結:顯微鏡的發明打開了我們認識微小世界的門,觀察工具越先進,就能讓我們發現更多微小世界的秘密與精彩。
六、課后探究建議
1.動手制作一個支架,繼續不斷嘗試,成功自制一個簡易顯微鏡,觀察身邊更多的微小物體。
2.借助更先進的觀察工具,繼續觀察青苔。
科學記錄單附后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