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確定長度單位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確定長度單位》浙江省 - 溫州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解決問題-確定長度單位》浙江省 - 溫州
確定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人教版二年級上冊P7
學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學生經常會有比較物體長度的生活經驗,而且孩子們在一年級已經對長、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認識,并會直觀比較一些物體的長短。在本冊教材的第一單元,學生認識了兩個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了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學習了測量長度的方法,在此基礎上認識了線段。厘米和米是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認識他們不僅僅是量化把握物體長度的基礎,而且建立豐富的長度單位表象還有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以及估測意識和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長度表現,能運用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2.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根據已有的長度表象,通過比較、排除、估測等方法利用身邊的物體確定合適的長度單位。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估測長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能用多種方法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描述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利用表象進行估測,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引出問題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哪些長度單位?(厘米和米)
師:1厘米有多長?(學生比劃說明)你覺得一厘米有多長?你呢?還有什么物體的長度也是1cm? 10厘米有多長?你們真能干! 師:1米有多長?(學生比劃)
師:5米呢?怎么表示?(請同學們上來拉著手感受一下)
2.小結:看來同學們對厘米和米已經有不少了解。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用到它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就繼續來了解厘米和米。【板書課題:確定長度單位】 師:今天厘米和米要來我們班,卻因為一些問題起了爭執,我們一起看看。 課件:厘米:教室約有3厘米高
米:教室約有3米高
師:它們在爭執什么問題?(教室的高到底是3厘米還是3米?)
【設計意圖:復習所學的長度單位,回顧厘米和米的長度表象,對本課選擇合適的長度單位打下基礎。】 二、解決問題,建立觀念 (一)經歷過程,明確方法
1.師:這也就是我們要幫他們解決的什么問題。【板貼:要解決什么問題?】【板書:教室的高約是3厘米還是3米?】
2.師:問題清楚了,我們該怎么解答呢?先在腦子里想一想,組織好語言再舉手回答。【板貼:我們這樣解答】 學生回答
預設①:我認為教室的高是3米,因為3厘米只有這么短(用手比劃),教室有這么高,不可能是3厘米,所以是3米。
師:這位小朋友會用手進行比劃,讓大家都看得明白,他是排除了3厘米,進而選擇了3米。【板書:排除】你怎么想?那你怎么知道3米就一定對呢? 預設②:我有一米多高,教室比我還高,大概有3個我那么高,所以選3米。 師:哇,你會用自己的身高和教室作比較,估測出教室大約有3米高,真是個好辦法!【比較、估測】
預設③:我的橡皮的高度大約是3厘米,教室比我的橡皮高多了,教室應該有3米。
師:你真會比,知道用身邊熟悉的物體來比較,得到想要的答案。
3.師:你們的方法可真多,還記得我們剛剛解決了什么問題嗎?(教室的高度約是3厘米還是3米。)
師:是的。你們還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了驗證。那我們的結論是?教室的高度是3米。
【板貼:檢驗,結論 板書:教室的高度約是3米】
師:我們在解決這類問題時,不僅要會排除錯誤的答案,還要對另一個答案進行驗證。
師:你們真了不起,會用標準長度,或者自己的身高以及熟悉物品的長度作標準進行推斷,用多種方法選出了正確的長度單位,幫厘米和米解決了大問題。給自
己鼓鼓掌。
【設計意圖:教室是學生熟悉的地方,教室的高度是學生看得見的實物,避免了學生憑空猜測,為學生判斷出正確的長度單位提供現實素材。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突出判斷的方法,突出用長度表象解決問題,既有方法上的引領又有測量思想的滲透。】 (二)自主探究,內化新知
師:有了方法,我們就能解決更多的問題了。來,讓老師看看你們的本領。拿出學習單。
看要求:
1.獨立思考,填寫學習單。
2.把自己的判斷結果以及理由4人小組說一說。(每個人都要說) 3.組織好語言,上臺向全班同學匯報。 上臺匯報,多種方法。
預設1:選2厘米:因為2米很長,不可能是2米。
預設2:選2米:2厘米大約只有這么長(比劃)不是2厘米,所以選2米 預設3:我們認為既不是2厘米也不是2米。2厘米只有兩個手指的寬度,筷子不肯能這么短,2米比我們人還高,也不可能是兩米。 (孩子們言之有理即可,多多展示他們的想法) 師:你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嗎?
師:看來我們在解決問題時不能簡單的用排除法,兩種可能性都要進行判斷和驗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萬無一失。既然這兩個答案都是錯的,那你們能幫幫忙,
改變一下,得出正確的結論嗎?
學生改正。預設:2分米或者改成20厘米等。 師:你們真厲害,不僅能改單位,還能改變數。
【設計意圖:本環節放手讓孩子們自己探究,由于厘米和米這兩個單位差別較大,學生很容易在判斷時用非此即彼的方法來判斷,為了避免這種情況,設計這個探究環節,需讓孩子們知道在排除的同時還應該通過估測來確定答案,真正經歷建立表現并運用表象的過程】 三、鞏固練習,提升認識
1.判斷:下面的長度單位對嗎?用手勢表示。 (1)數學書長26米。 ( ) (2)一根旗桿的高度大約是12米。 ( )
展開:你怎么證明一根旗桿的高度大約是12米?(與樓高作比較) (3)一個杯子高15米。 ( ) (4)一支粉筆長約7厘米。 ( )
師:佩服佩服,大家都能夠又快又對的判斷。小明是個愛寫數學日記的孩子,今天他要和我們分享一下他的日記。我們一起來看看。 2.小明的數學日記
出示小明的數學日記:這周的數學課,我們學習了米和厘米,老師讓我們回家估一估,量一量家里物體的長度。一回家我就迫不及待要東估估,西量量。我的拖鞋大約有22米長,穿在我腳上正合適。還有那張我們一家人一起用餐的桌子,有120厘米長,90米寬呢。瞧,書桌上推著爸爸的資料,足足有8米高。當然我最喜歡的是我那柔軟的床,它有2厘米長,夠我一個人滾來滾去了! 師:你們為什么這樣哈哈大笑啊。你覺得哪里有問題,請你改一改,選擇一處舉手說一說。 (學生舉手回答)
師:是呀,厘米和米雖然只差了一個字,但是用錯了可是要讓人笑掉大牙的。 3.看來你們都是發現問題的高手,你能不能用厘米和米出一道題,給同學們做一做呢?看誰的題目最有意思。(學生在學習單上出題) 展示學生出的題目(合理性,類型展示)
【設計意圖:通過手勢判斷,有趣的數學日記以及互相出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活學活用,讓孩子做學習的主人,練習環節層層遞進需要學生綜合運用實際經驗、估測方法、長度表象加以判斷。】 四、回顧反思
師:想一想,這節課我們都研究了什么?你收獲了什么?或者有什么要提醒別人的?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