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粉刷匠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民音樂出版社一年級下冊第七課《粉刷匠》廣東省 - 珠海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民音樂出版社一年級下冊第七課《粉刷匠》廣東省 - 珠海
《粉刷匠》
【教學理念】
新課標指出: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等各項音樂活動,使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從而有效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教材分析】
《粉刷匠》是一首風趣、活潑的波蘭兒童歌曲,四二拍,F大調,一段體結構。全曲音域僅有五度,由五個音:“do、re、mi、fa、sol”組成,四個樂句,結構嚴謹。旋律多使用重復的手法,簡單而且易唱易記。第二樂句是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第四樂句則完全重復了第二樂句,第三樂句旋律稍有變化。節奏上,以“xx xx | xx x | xx xx | x - |”的節奏貫穿全曲,因此,無論是從旋律還是節奏上都給人以規矩、完成由四個規整的樂句構成。在歌曲的音樂形象方向:一方面生動地描繪了小粉刷匠一邊勞動,一邊觀賞自己的勞動成果,在得意地炫耀自己勞動技術的同時,表現了小粉刷匠一心只顧勞動,弄得鼻子也刷上了白灰的頑皮神態。一方面也反映出兒童熱愛勞動和樂觀向上的精神。 【學情分析】
一年級的學生經過一個半學期的學習,已經掌握了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基本的節奏型和柯爾文手勢,但對于節拍與節奏的關系還不清楚,穩定拍感也不強,多聲部的合作意識比較薄弱!斗鬯⒔场愤@首歌耳熟能詳,絕大多數學生都會唱,但如何把歌曲唱好,并在歌曲學習中感受音樂的各要素,就需要創設豐富的音樂情境、音樂游戲等,讓學生在音樂活動中不斷的體驗、理解和運用,以此提高他們的音樂素養。 【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學習歌曲《粉刷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促進學生的身體協調性,使其身心得到愉悅。
2.過程與方法:采用奧爾夫、柯達伊教學法,以情境創設、聲勢律動游戲、柯爾文手勢、音樂記憶訓練、多聲部活動等音樂實踐活動,體驗歌曲
2
的節拍、節奏、樂句、曲式、音高等音樂要素,培養學生的穩定拍感和多聲部合作意識。
3.知識與技能: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體驗歌曲的節奏、節拍、樂句、旋律等音樂要素,并初次進行多聲部合作演唱,為以后多聲部演唱以及和聲思維的學習做好鋪墊。 【教學重點】
能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粉刷匠》;在聲勢游戲、畫圖形譜等活動中體驗音樂的節奏、節拍和樂句。 【教學難點】
能在聲勢律動活動中初步體驗節拍與節奏的關系,還能進行多聲部音樂實踐活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鋼琴、木琴、課件、道具、音符卡片、節奏棒 【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設情境(神奇的刷子會跳舞),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動,以形象思維為主,通過道具神奇的刷子,為學生創設有趣的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探索腳的聲勢,體驗穩定拍和樂句
1.出示刷子,老師示范刷子“跳舞”,引導學生探索腳的聲勢。 2.部分看懂“舞蹈”的學生模仿做聲勢律動。
3.全班學生隨音樂做聲勢律動。設問:你感受到這首音樂有幾句呀? 4.再次隨音樂做聲勢律動,生體驗樂句并回答。(板書表示四句的卡片) 【設計意圖】巧用奧爾夫聲勢方法,讓學生探索腳的聲勢,由淺入深的體驗穩定拍和樂句,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腳踏節拍行走,既穩定節拍、感知了音樂的樂句又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大刷子表示節拍,不同方向的踏步表示樂句,形象直觀學生易懂。
三、探索手的聲勢,體驗節奏和樂句的不同
1.出示小刷子,探索手的聲勢,設問:我跺一次腳拍了幾次手?(兩次) 2.學生跟老師聽音樂跳小刷子的“舞蹈”,做手的聲勢律動體驗節奏。 3.再次隨音樂做聲勢律動,引導學生體驗最不相同的樂句(第三句)。用紅色的刷子表示。
3
【設計意圖】巧用奧爾夫聲勢方法,讓學生探索手的聲勢,由淺入深的體驗八分音符的節奏和最不相同的樂句。大刷子表示節拍,小刷子表示節奏,幫助學生從視覺上理解節拍與節奏的關系。用轉圈拍手幫助學生更直觀的體會樂句的不同。
四、聲勢活動,體驗節奏和節拍的關系
1.老師示范,同時跳大刷子和小刷子的“舞蹈”(邊踏步邊拍手) 2.學生跟著老師隨音樂做聲勢律動。
【設計意圖】用律動和聲勢相結合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節拍和節奏的關系,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為下面的多聲部演唱做好鋪墊。
五、學習旋律。
1.學生邊做聲勢律動邊聽老師唱歌譜,設問:刷子唱的這首歌里面包含了哪些音符?
2.出示音符卡片,柯爾文手勢唱準“do、re、mi、fa、sol”。 3.老師邊唱譜邊用刷子刷出第三樂句的圖形譜,運用柯爾文手勢幫助學生學唱第三句樂譜。
4.老師邊唱譜邊用刷子刷出其他三個樂句的圖形譜,引導學生比較樂句的相同與不同,并用不同顏色的刷子表示。
5.背唱歌譜,出示音符卡片“do sol”。
【設計意圖】通過老師唱譜輔以柯達伊手勢、學生隨圖形譜背唱歌譜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與、體驗、感受、表現音樂中建立音高的概念,了解旋律的走向,培養良好的聆聽習慣和內心聽覺。用畫圖形譜和不同顏色的刷子幫助學生清晰地了解樂句的重復與變化重復。在每句的圖形譜出示板書最后一個音do和sol,除了幫助學生看到樂句的不同外,還為后面進行多聲部演唱做好準備。
六、完整演唱歌曲
1.完整聆聽歌曲范唱,體會歌曲的情緒。 2.跟琴學唱,師及時糾正學生演唱問題。 3.加入聲勢律動跟伴奏演唱歌曲。
【設計意圖】初步養成一年級的學生聽音樂和感受音樂的習慣,培養審美情趣。在歌唱的同時用腳步踏著節拍并用手演示節奏,為接下來的多聲部演唱做好鋪墊。
七、多聲部合唱1.出示木琴,老師示范演奏“do sol”兩個音,學生跟木琴演唱。 2.師生合作演唱,生唱do sol,師唱歌譜。
3.師生合唱,生有彈性地演唱“beng beng”,師唱歌曲。
4.多聲部合唱,老師指揮,一部分學生演唱“beng beng”,一部分學生演唱歌曲,一位學生演奏木琴。
【設計意圖】在活動過程中,體現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的教學認知,引導學生進行多聲部合作演唱,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今早積累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集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
八、小結
老師總結課堂內容,學生談談收獲,再次唱著《粉刷匠》走出教室。 【設計意圖】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與同伴分享并自信表達自己的收獲,既是對整節課的梳理,也是對學習效果的反饋。 【教學反思】
本節課我抓住一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和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利用他們的自然嗓音和靈巧形體,采用歌、舞、圖片、圖畫、游戲等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整節課我以“會跳舞的刷子”創設情境,一步步引導學生探索腳和手的聲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奧爾夫和柯達伊教學法,引導學生通過觀察、體驗、比較、合作的方法,獲取新知,并進行音樂再體驗,把“聽、唱、動、奏、憶、創”全部融入教學中,使學生通過多種手段更加深刻的感知到歌曲的節奏、節拍、旋律、樂句等音樂要素,并初步認識了節奏與節拍的關系,樂句的相同與不同,了解了音的高低,建立了音高概念,培養了學生“傾聽音樂”的習慣。教學的最后環節開展了二聲部合唱教學,這是學生第一次開展兩個聲部的合作演唱,因此在前面的教學環節我就做了大量的鋪墊,首先是拍手和踏步兩種聲勢同時進行的律動活動,然后是多聲勢律動和演唱同時進行的音樂活動,再是旋律學習時和聲音符“15”的學習,最后加入木琴演奏來進行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多聲部合唱,層層遞進,由易到難,水到渠成,學生的初次合作也很成功,在合唱中感受到了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培養了合唱意識,為中高年級進行多聲部合唱打下了基礎。
一年級的孩子剛進校門,他們需要老師帶領他們走進音樂,走近音樂課。在課堂上老師注重處理好音樂橫向學習(完成好本節課的學習任務)與縱向
5
學習(培養音樂學習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愿望)的關系,為他們學習音樂創造一個好的開端。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