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水分子的變化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魯教版八年級化學第二單元第三節 水分子的變化_山東省 - 威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魯教版八年級化學第二單元第三節 水分子的變化_山東省 - 威海
《水分子的變化》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1、認識化學變化的基本特征,初步了解化學反應的本質; 2、初步形成“在一定條件下物質可以轉化”的觀點; 3、初步認識常見的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模型演示、分析交流典型物質的化學變化和性質,認識化學變化的實質,知道分子可分,認識到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初步形成分子的概念。 2.會用文字表達式描述化學反應。
3.能根據概念對化學變化和物質性質進行分類,初步形成分類的思想。 學情分析:
在學習水的三態變化時,學生已經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在物理變化中,分子本身不變,只是微粒間的間隔和排列方式發生了改變。那么,當條件改變時,水分子是否仍然不變呢?帶著這樣的疑問,本節課仍以水為載體,從新的角度帶領學生認識水分子的變化。應該說,在還未上課時,學生的探究欲望已經存在了。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八年級化學第二單元“探秘水世界”第三節課的內容。在該單元中,前兩節課學生已經能夠站在化學科學的角度上認識物理變化中的水分子和大自然、家庭生活中的水這種物質。對于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來認識物質已經有了初步的接觸。本節教材以水為載體,從改變條
件來引導學生從宏觀、微觀兩個角度認識水的分解與合成,激發學生對自然物質的組成及變化本質進行探究的欲望,形成宏觀與微觀相聯系的科學世界觀,這也是《中學化學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中提出的要求。教材始終以水的分解和合成兩個客觀事實為例,引導學生學習化學變化的本質、反應類型、文字表達式以及給物質的性質分類等多個知識體系。知識涵蓋面廣,條理清晰,可以說教材安排非常符合初中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形成的一般思路。
教學流程:
演示實驗,驗證猜想
加熱時水分子本身不變,那么,給水通電時,水分子會怎樣呢?
根據信息卡的內容以及實驗現象,分析獲得結論并介紹文字表達式。
采用表演、模型、畫圖等形式展示水分子在通電時的變化過程,總結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
提出問題, 刺激探究
進入微觀世
界,探究反應本質
類比學習,能力提升
引導學生按照學習水的分解的思路來自主學習水的合成的宏觀變化、微觀本質、簡單表達以及反應類型。
分類法學習
反應類型和物質的性質
觀看微視頻《萬物有性質》,引導學生分類、總結物質的性質。
針對教學目標提出相關問題,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本節課的學習情況并課堂展示。
回顧目標,自評互評
課堂檢測
完成檢測題,實現自我評價的過程。
教學設計: 活動 標題
活動 目標
活動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評價活動 溫舊知
了解學情
請同學們吸取一滴水滴在手心上抹勻,
1.描述這滴水的微觀構成?
2.從微觀的角度描述水從手中消失的過程。
3.運動到空氣中的水分子有沒有可能在未來的某天又出現在你面前,為什么?
回答問題
觀察學生的反應情況
創設情境
提出質疑,激發探究
和水一樣,很多物質是由分子構成的,上節課,我們跟隨水分子的運動,知道了物質發生物理變化的實質是分子不變,只是分子的間隔和排列方式發生改變。化學變化中分子是如何變化的?
認真聽講
展示目標 了解學什么
課件展示:學習目標 認真閱讀
觀察學生的閱讀情況
一、
探化學變從宏觀角度認識水通電后的給水提供熱能或太陽能,水可以變成水蒸氣,如果給水提供電能,水會發生
化的實質——電解水 (識宏觀變化)
變化,達成目標1的一部分 什么樣的變化呢? 出示水電解器,簡單介紹,打開電源,使用希沃授課助手同步演示。
根據實驗現象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產生的氣體可能是什么?說出你猜想的依據和驗證猜想的方法(提供氫氣、氧氣、水蒸氣的化學性質)。
師生協作完成實驗
學生描述現象:電源兩極產生氣泡,且正極產生氣泡的速率比負極慢。正極產生的氣體和負極產生的氣體的體積比約為1:2。
思考并提出問題
結合水分子的結構說出猜想及依據,根據ppt提示,說出氣體的驗證方法
觀察并描述實驗現象,得出結論
聽取學生的描述,觀察學生在實驗中的操作、觀察、描述、分析等情 況
根據學生的表述適時的進行引導和評價
口頭評價學生的實驗操作和
實驗結論 (尋表示
方法)
會用文字表達式描述化學反應,達成目標2
該實驗說明水通電后生成了兩種新物質,氫氣和氧氣,是化學變化。 請用一句話描述這個化學反應。
思考并用語言表述電解水的反應
根據學生的描述進行適時的評價
除了語言描述,我們還可以用文字表達式簡單的表示這一化學反應,展示文字表達式。
箭頭讀“生成”,加號讀作“和”,反應所需的條件寫在箭頭上方,帶領學生讀。
象這樣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我們稱為分解反應。
跟隨老師在導學案上一起書寫該反應的文字表達式。
跟老師一起讀,掌握文字表達式的讀法。
跟隨老師的講解,理解什么是分解反應。
同桌互評并訂正
觀察學生的表現
(探變化實質)
通過觀察實驗、模型演示、分析交流,認識化學變化的實質
水是由水分子構成的,在這一過程中水分子是如何變化的?以小組為單位,從表演、畫圖、模型演示、語言描述等方式中選擇一種來描述這一變化的微觀過程。
這個過程是不是有點類似于我們小時侯玩的積木,通過破壞和重組可以堆積出新的物體。只不過在這個化學變化中,被破壞的是水分子,其中原子重新組合成了氫分子和氧分子。
以小組為單位,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電解水的微觀過程。 小組選派代表班級展示,同學互評、老師點評
氫氣燃燒(識宏觀變化)
進一步從宏觀、微觀、文字表達式三個方面認識氫氣燃燒這個變化,強化目標1和2
電解水生成的氫氣可以燃燒,是火箭常用的燃料,下面,我們來近距離的觀察氫氣和它的燃燒。
請描述這個化學反應。
請同學們再用文字表達式或模型圖表示該變化,并在小組內描述這一反應的微觀實質。
歸納是我們學習化學常用的科學方法,通過以上兩個化學變化,你能歸納出化學變化的實質嗎?
剛才從我們手心消失的水分子,通過不斷運動參與水的天然循環,在未來的某天可能又會出現在我們的水杯中,被電解的水分子中的氫、氧原子是否有一天可能通過化學變化變成食物、水或其他的物質重回你的身邊呢?
原子可以通過化學變化不斷重組,在自然界中循環,協助老師完成實驗,并描述實驗現象。
語言描述氫氣在氧氣中燃燒的反應。
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
思考并歸納化學變化的微觀本質。
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在班級交流。
根據學生的實驗操作和現象描述給予適當的點評
教師點評
觀察學生的完成情況并進行指導
聽取學生的總結,并適當點評
聽取學生的表述,適當引導和點評
通常需要一定的條件才能破壞分子,使原子重組,例如氫氣需要點燃才能燃燒,水需要通電才能分解生成氫氣(條件很重要)。
氫氣燃燒放出大量的熱,生成水沒有污染,是未來最理想的能源。我們可以用水來制取氫氣,但通電成本太高,目前科學家正在尋找利用特殊物質和太陽能在常溫下分解水的方法。感興趣的話你將來也可以投入到尋找特殊物質的研究中來. 暢想一下,如果你成功了,這會對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水將成為間接的燃料,我們的汽車里就可以間接的“燒”水了喲。環境問題將從根本上解決,化學就是這樣通過分子的變化實現物質和能量的轉化,從而改變我們的生活。
認真聽講,感受反應條件的重要性。
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并從能源和環境的角度交流理想的制氫方式對未來生活的影響。
感受化學在生產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觀察學生表現
認真聽取學生的交流,適時的點撥和評價 二、識物質的性質
用分類的觀念學習物質的性水通電能分解,氫氣可以燃燒,氧氣能支持燃燒,不同的物質性質不同,什么是物帶著問題觀看微視頻
觀察學生觀看微視頻獲取信息的水
質,達成目標3
質的性質?如何對物質的性質進行分類呢?
你會不會描述物質的性質呢?試著描述酒精燈里酒精的性質。
完成導學案上的檢測題并交流。
結合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描述酒精的性質。
平。 班級展示
班級展示
分子保持物質的化學性質
通過舉例分析,認識到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達成目標1的一部分 氫氣燃燒的變化中,表現出氫氣的可燃性,而氫氣的可燃性決定了氫氣點燃時可以燃燒,氫氣可以燃燒,氧氣能支持燃燒,而生成的水既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在化學變化中,當分子改變時,物質的化學性質也發生改變,由此可見,分子是保
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
認真聽講,理解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的含義。
觀察學生的表現 回顧目標,課堂小結
自評、互
評目標的達成度 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三位在分子機器領域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學好分子的知識,你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改變世界的人。未來的化學家們,分子的知識你了解了多少呢? 對照學
結合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以小組為單位,按要求梳理本節課的知識。
班級展示,同學互評、教師點評
習目標,從水、氫氣或氧氣中選擇一種物質,圍繞“物質、分子、原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性質”等概念寫一篇短文,梳理本節課的知識。
通過梳理,我們知道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在一定的條件下,分子改變,原子重新組合成新物質,化學變化就發生了。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稱為化學性質,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化學家掌握了化學變化的規律,通過控制和利用分子的變化規律來改變人們的生活。
認真聽講,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觀察學生的聽講情況
作業
通過短文進一步感受化學變化的實質 課后請大家帶著問題閱讀老師自己編寫的科普短文,感興趣的同學也可以運用所學的知識,創作科普短
文。
明確作業內容 下節課班級展示
板書設計:
作業:帶著問題閱讀科普短文
滿世界跑來跑去的碳原子
碳原子、氫原子和氧原子構成了酒精分子,在酒精燈內靜靜的呆了很長時間,某天,在課堂上,小明點燃酒精燈加給物質加熱,碳原子趁機與氧原子重組成二氧化碳分子,自由啦!碳原子跟隨二氧化碳分子自由的在空氣里四處游走,所謂樂極生悲,某天當二氧化碳分子游走在一株小麥的葉片附近時,意外發生了,二氧化碳分子被吸入到小麥葉片中,碳原子頓時覺得眼花繚亂,這里象一個復雜的化工廠,在太陽光和葉綠體的作用下,大量二氧化碳分子和水分子被制造成有機物運送到植物體各個部分,副產品氧氣則被排放到空氣中。
通過復雜的變化,碳原子最終被固定在小麥種子的巨大淀粉分子里,又失去了自由。終于熬到小麥成熟,麥子被磨成面粉做成面包,成為小男孩子的早餐,碳原子構成的淀粉分子先是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分解為一個個小的葡萄糖分子,
接著,葡萄糖分子又與吸入的氧分子作用,為小男孩的活動提供著能量,碳原子則又變回二氧化碳隨著呼吸作用回到空氣中啦。
問題:
1.請結合上文事例說明原子不斷重組對人類社會有什么重要意義。 2.重組中原子數目是否變化?為什么?
《水分子的變化》導學案
學習目標
1.通過觀察實驗、模型演示、分析交流典型物質的化學變化和性質,認識化學變化的實質,知道分子可分,認識到分子是保持物質化學性質的一種微粒,初步形成分子的概念。
2.會用文字表達式描述化學反應。
3.能根據概念對化學變化和物質性質進行分類,初步形成分類的思想。 一、 化學變化的實質 水的分解與合成
1.寫出電解水的文字表達式
2. 以小組為單位,從表演、畫圖,模型演示、語言描述等方式中選擇一種來描述電解水時水分子的變化。
1.用文字表達式或模型圖表示氫氣燃燒 2.描述氫氣燃燒的微觀過程
化學變化的微觀實質是: 化學變化類型
舉例說明什么是分解反應,什么是化合反應?
二、物質的性質
任務一:觀看微視頻,了解下列問題 1.什么是物質的性質?
2.舉例說明什么是物理性質,什么是化學性質。 檢測:
下列三種物質的性質中,屬于化學性質的是 (寫編號)完成后和同桌交流你的答案和判斷依據。
水:1、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液體 2、常溫下密度為1g/mL 3、沸點為100℃ 4、凝固點為0℃ 5、給其加熱可以變為水蒸氣 6.水通電能反應生成氫氣和氧氣。 氫氣:7.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8.難溶于水9.是密度最小的氣體10.可以燃燒 氧氣:11.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 12.不易溶于水 13.氧氣能支持燃燒 知識梳理:
從水、氫氣或氧氣中選擇一種物質,圍繞“物質、分子、原子、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性質”等概念寫一篇短文,梳理本節課的知識。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