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河北省初中歷史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七年級《青銅器與甲骨文》唐山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河北省初中歷史優質課公開課比賽視頻七年級《青銅器與甲骨文》唐山
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解析圖文資料和觀看視頻,總結青銅器的特點。
2.通過自主學習,歸納甲骨文的相關信息;通過觀看視頻和合作探究,概括甲骨文的造字特點,認識甲骨文是漢字之源。
3.通過了解青銅器與甲骨文,理解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感悟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一脈相承的強大生命力,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材分析
課標要求: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夏、商、西周王朝的發展。
本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主要闡述了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變革。從單元課題可見《青銅器與甲骨文》是在“早期國家的發展”這一大單元概念統領之下。夏商周三代是中國早期國家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與甲骨文反映了早期國家的科技發展及文化水平。本課是對于第4課《夏商周的更替》一課的補充,幫助學生從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加強對夏商周三代的認識。
本課包含“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記事”、“甲骨文的造字特點”三個子目。三個子目相互相成,共同詮釋了夏商周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就。第一子目與二三子目并列,第二子目與第三子目也是并列關系,因此,在教學中我將這三個子目整合為“青銅鑄就,熠熠生輝”、“甲骨繪成,綿延千載”兩個篇章,從而展現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輝煌燦爛的文明。青銅器的高超工藝反映了早期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而甲骨文是文字發展的成熟階段,記載了祭祀和戰爭等當時的國家大事,這些都反映了早期國家的發展。
三、學情分析
剛進入初中的學生,他們在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上仍處于未成熟的發展階段,正在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學生對于歷史的學習才剛開始,要引導學生歷史學習方法,注意培養興趣。
經過第4課的學習,學生對于夏商周三代有了一個簡單的知識儲備,但是關于青銅器和甲骨文的了解甚少。雖然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認知能力,但是夏商周時期這部分歷史對學生來說距離現實生活比較遙遠,相對而言比較陌生,所以學習時會有困難。
在本課教學過程中,針對我校七年級學生學習積極性較差,對歷史學科不是很感興趣的實際情況,教師應適當采用圖片和視頻資料,幫助學生感知這段歷史,激發學習興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注重知識銜接,在第5課教學中加強與第4課知識的聯系,幫助學生建構新的知識框架。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青銅器的特點;甲骨文的地位和造字特點
教學難點:理解青銅器與甲骨文反映了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輝煌燦爛的文明
五、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 學生活動 | 設計意圖 | ||||||||||
情景導入 上課前兩天布置學習任務: 1.查閱資料,解釋何為青銅器。 2.查閱資料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并為其制作名片。(小組合作,每組至少上交一件作品,要求上課前一天上交。) 借助多媒體展示圖片并提問:同學們猜一下圖片中的兩個字是今天的哪兩個漢字? ![]() 追問:說一說,大家是怎么猜出來的? 過渡:沒錯,就是文明二字。目前可考證的“文”“明”兩個字最早可以在甲骨文中尋找到它們的影子,但是在甲骨文中它們是單獨出現的。《說文解字》中對甲骨文里“文”字的解釋是交錯刻畫以成花紋,而“明”字指日月照耀的意思。“文明”一詞最早出現在《易經》中,指光明、有光彩的意思,那夏商周時期文明的代表中最有光彩的是什么呢?歷史學家易中天先生把夏商周時期的文明概括為“青銅鑄就,甲骨繪成。”的文明。這“青銅鑄就,甲骨繪成”的文明究竟有著怎樣的燦爛景象呢,今天我們學習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起來感受這“青銅鑄就,甲骨繪成”的夏商周文明。 |
觀察圖片,聯想已有漢字,并猜測……是“文明”兩個字。 回答:因為圖片中的兩個字與“文明”兩個漢字非常像。 認真聽老師說文解字,并回顧上節課的內容,思考夏商周時期是否產生了文明。 |
通過猜謎游戲,并結合教師的“說文解字”,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引出本節課的線索—文明。借助歷史學家易中天對夏商周時期文明的概括,聯想上節課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
||||||||||
任務一:青銅鑄就,熠熠生輝—從青銅器的發展中感受商朝雄厚的國力和輝煌燦爛的文明 活動1:借助多媒體展示布置的課前學習任務及其成果,并檢測完成情況。 課前學習任務: (1)查閱資料,解釋何為青銅器。 (2)查閱資料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青銅器并為其制作名片。(小組合作,每組至少上交一件作品,要求上課前一天上交。) 播放學生制作的青銅器名片視頻。 提問:大家在查閱資料,搜集青銅器信息的過程中有哪些收獲呢? ![]() 過渡:老師從同學們的資料中挑選了幾件有代表性的青銅器,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共同感受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 提問:在眾多的青銅器之中,有一個王者,被稱為“青銅之王”,同學們知道它是誰嗎? 追問:它為什么被成為“青銅之王”? 提問:是的,它重達832.84千克。那么,它相當于多少個體重100斤左右的中學生的重量? 活動2:提問:這么大的一件青銅器在當時是如何制造的,它的背后又能折射出哪些信息呢?我們觀看一段視頻來尋找答案。(教師播放視頻。) 提問:當時為什么要打造這么大的一件青銅器。它的用途是什么? 過渡:它是商王為了祭祀其母親而鑄造的禮器。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也把青銅器用到祭祀等禮儀活動中去。周朝時,對禮器使用規格有嚴格的規定。 活動3:出示周代列鼎列簋制度圖提問:從周代列鼎列簋制度看,你對青銅器有怎樣的認識? ![]() 總結:由此可見,青銅器的功能由食器發展到禮器,起到了規范社會倫理,維護政治秩序的作用,青銅器是中華禮樂文明的見證。 活動4:在眾多的青銅器中還有一件因工藝精美而被成為“臻于極致的青銅典范”,同學們知道它是誰嗎? 借助多媒體展示四羊方尊的圖片和信息,并請為其制作名片的同學到前面為大家進行介紹。 ![]() 過渡:此處應該有掌聲,她的精彩講解,仿佛把我們帶進了國家博物館,親身感受青銅文化。 提問:通過剛才這位同學對四羊方尊的介紹,我們還能發現青銅器的什么特點? 總結:商朝青銅器的冶煉和制造,創造了舉世矚目的青銅文化。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代表了當時青銅器制作工藝的最高成就。商朝的青銅器成就反映了商朝雄厚的國力和輝煌燦爛的文明。 展示利簋的圖片并過渡:仔細觀察這些青銅器,上面除了有精美的花紋,往往還刻有文字,同學們推測一下這是什么文字嗎? ![]() ![]() 過渡:相信大家通過預習,已經知道了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又因多是鑄刻在鐘和鼎之上,故又稱為鐘鼎文或銘文。金文的內容非常豐富,涉及祭祀、政治、軍事等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利簋上的金文就印證了武王伐紂的歷史。在金文出現以前,我國已經有了更早的文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嗎?沒錯,就是甲骨文。下面我們一起來解漢字之源—甲骨文。 |
解讀青銅器的概念。其他同學認真聽講解。 觀看同學們制作的青銅器名片的視頻,結合自己查閱資料的過程和收獲,得出青銅器數量眾多,種類豐富等特點。 回答:司母戊鼎。因為它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銅器。 回答:其相當于十六七個中學生的體重之和。 認真觀看視頻,收集制造方法和特點等信息。 回答:祭祀。 觀察周代列鼎列簋制度圖,思考得出:青銅器的類型和數量反映了人的身份地位和權力的大小。 回答:四羊方尊。 講解四羊方尊的造型,紋飾等特點和它的地位。其他同學認真聆聽并從中提取信息。 回答:工藝高超,制作精美。 根據課前地預習回答:金文。 根據預習得知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 |
通過布置課前學習任務,培養學生查閱歷史資料和整理歷史信息的能力。課上展示制作的青銅器名片,既對學生進行鼓勵,同時也感受青銅文化。 引導學生充分體驗歷史,將抽象的知識進行形象化的學習 通過觀看視頻,直觀感受青銅器鑄造的高超工藝,同時體會商朝雄厚的國力。 通過對列鼎列簋制度的解讀,引出青銅器的功能變化,理解青銅器成為國之重器的意義。 通過學生介紹四羊方尊,搭建展示自己的平臺,激發學習動力,同時引導對四羊方尊的欣賞,展現青銅器工藝高超,制作精美的特點。 通過對利簋的介紹引出金文,從而進一步引出下一篇張甲骨文的學習。同時引導學生自學的方法和注意事項。 |
||||||||||
任務二:甲骨繪成,綿延千載—從甲骨文的發現與影響中追溯中華文明的一脈相承和強大生命力 活動1:自主學習,完成檔案袋填空 出示甲骨文信息“檔案袋”,要求學生自主學習P26-P27頁內容,完成表格填空。
活動2:觀看視頻,了解甲骨文造字 播放介紹甲骨文造字的視頻,要求學生總結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過渡:視頻看完了,甲骨文的造字方法你掌握了嗎?接下來請大家挑戰一下吧。 活動3:合作探究,破解甲骨文之迷 出示一些“甲骨文”并提問:猜猜以下甲骨文是今天的什么漢字,所對應的是什么造字方法? ![]() 過渡:通過剛才對甲骨文的解讀,我們發現每一個漢字里面都有一個故事,漢字里面蘊含著豐富的情感和智慧,知道漢字的來源和演變情況,可以更好的幫助我們了解燦爛的中華文明。 活動4:追根溯源,感受漢字變與不變 展示中國文字由古到今的演變歷程圖片,并提問其變化說明了什么? ![]() 總結:通過剛才的分析,可以看出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漢字的演變過程也反映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的特征。 展示甲骨文大事記并總結:甲骨文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是已經發現的中國古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在2017年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從中國“記憶”變成了世界“非遺”。2019年,甲骨文發現和研究120周年之際,習主席指出 “甲骨文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 ![]() |
自主學習,閱讀課文,勾畫相關信息,完成表格。 認真觀看視頻,了解甲骨文的造字并總結造字方法。 小組合作,根據甲骨文的造字方法,釋讀甲骨文,然后派代表給大家講解。 觀察圖片,歸納中國文字的變化:1.由形象到抽象;2.由復雜到簡單,看出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 觀看多媒體展示的甲骨文大事記圖表,聽老師講解甲骨文傳承過程中的重大事件,感悟甲骨文是中華文化的根脈。 |
借助表格梳理,為學生搭建學習框架,積累學習經驗,同時培養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借助有趣的視頻,吸引學生注意力,生動形象地幫助學生了解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破解甲骨文,便于學生理解甲骨文造字方法,同時增添課堂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 通過識讀漢字演變歷程示意圖,認識到甲骨文是漢字之源,幫助學生了解漢字一脈相承的特征,培養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借助甲骨文大事記圖表,感受文化傳承的力量,認識到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符號,承載了燦爛的中華文明。 |
||||||||||
課堂小結 展示本課思維導圖并總結:青銅器與甲骨文讓商周時期的歷史一步步呈現在我們面前,我們通過觀國之重器-青銅器和解漢字之源-甲骨文,感受到了“青銅鑄就,甲骨繪成”的夏商周時期的燦爛文明。知道了青銅器與甲骨文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符號,承載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讓我們學好歷史,講好中國故事,傳承好中華文明。 ![]() |
觀看多媒體展示的思維導圖,認真聆聽老師的總結并回顧本節課的內容,感受“青銅鑄就,甲骨繪成”的夏商周文明。 |
知道青銅器與甲骨文承載了光輝燦爛的中華文明,領略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源遠流長的特征,樹立文化自信,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 |
優秀 | 基礎扎實,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答題語言規范,書寫清楚工整。 |
良好 | 基礎扎實,能夠較為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答題語言較規范,書寫清楚工整。 |
需努力 | 基礎較為扎實,但缺乏解題技巧,審題時較為粗心,答題規范程度有待提高,書寫潦草。 |
一等獎 | 二等獎 | 三等獎 | |
主題內容 | 主題鮮明,充分展現夏商周時期“青銅鑄就,甲骨繪成”的文化特點,信息準確,語言表達精煉通順 | 主題鮮明,用青銅器和甲骨文描繪夏商周時期的文明,信息準確,語言通順 | 主題較為鮮明,只展現了青銅器或甲骨文的特點,信息準確,語言通順 |
思維含量 | 思維層次豐富,有自己地思考和感悟 | 有一定地感悟,特色不足 | 沒有自身地思考和發現 |
版面設計 | 背景、圖畫和文字布局合理、有創意,色彩豐富,搭配協調 | 有圖畫、文字,布局規范,色彩豐富 | 文字和圖畫相對單調,色彩單一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