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少年正是讀書時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北京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綜合性學習少年正是讀書時-北京市順義區第十一中學
課程目標:
1.分析“孝”字形,理解“孝”字結構、含義,提高分析理解能力。 2.了解“孝”觀念之起源、發展,提升搜集資料,篩選信息的能力。 3.結合《詩經》《論語》《三國演義》等名著閱讀,認識“孝”的多層次,提高分析能力,鑒賞能力。
4.結合現實,談談自己生活中的孝心孝行,增強表達交流能力。
課程簡介: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指出:要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侗本┦兄行W語文學科教學改進意見》中明確要求:初中要擴大學生閱讀視野,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提倡整體閱讀、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初中每學年閱讀3部以上經典文學名著,教師要注重閱讀方式和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提升閱讀品位,增加文化積淀,豐富精神世界。
“孝”文化主題閱讀課程的開設,是以“孝”為主題,鏈接《詩經》《論語》《三國演義》等名著中的“孝”的詩篇、“孝”的章則、“孝”的情節,引導學生認識“孝”,傳承中華傳統美德。
“孝”文化主題閱讀課程的開設,旨在指導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來幫助具體深入理解“孝”文化。注重讀書、積累、整體把握和感悟,重視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學生在課程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認識中華“孝”文化的豐厚博大,繼承和發揚中華“孝”文化。
3
第一節“孝”字形演變、字形結構及含義
一、“孝”字形演變
金文 小篆 楷體
二、“孝”字形結構及含義
《說文解字》對孝字的解釋是“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養老,傳承子嗣,養育兒女,光大先業,是孝字的基本含義,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孝字是一個會意字,上部是一個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個“子”字。老字不全說明老人體衰,需要子女撐持,沒有子女撐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說法是,孝字頭上是一個土字加上人字,左邊
一撇意味著一個身體已有入土一般的老人,極度衰弱,急需子
女扶持和照顧。因此,孝道實際上講的是父母與子女、長輩與晚輩、老年人與年輕人的依存關系,以及這種依存關系所形成的社會行為準則。孝道也強調了老年人的未盡事業需要年輕人去繼承和發揚。
另外,孝字的小篆體很像一個躬身駝背的老人用手撫摸著他腰下的一個小孩,而小孩很溫順的接受老人的愛撫。因此,孝道的另一層含義是上輩人要對下輩人關愛,特別是當下輩人未成年的時候要
愛護,哺養他們。而下輩人對上輩人要尊重順從,接受上輩人的哺養,教育和傳承。“父慈子孝”、“尊老愛老”是對孝道精神的經典總結。 三、關于“孝”的格言
1.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意思是: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能不時時記在心里:一方面因其高壽而喜歡,另一方面又因其壽高而有所恐懼。”——《論語》里仁篇21則 2.大孝終身慕父母。——《孟子》的《萬章章句上》
原文:人少,則慕①父母;大孝終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4
注釋①慕:愛慕,依戀。
譯文:人在年幼的時候,愛慕父母;不過,最孝順的人卻是終身都愛慕父母。到了五十歲還愛慕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身上見到了。 3.惟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子 譯文:只有孝順父母,才可以排解憂愁。 4.永言孝思,思孝惟則。---孟子
5.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孟子•滕文公下子》 比喻不知禮義或行為卑劣的人。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篇上》 翻譯:孝子行孝的極點,沒有超過尊奉雙親的。
7.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孟子
8.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孟子 9.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孟子
10.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1.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12.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經》 13.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經》 14.事親以敬,美過三牲!缎⒔——紀孝行章第十》
父母長輩活著的時候尊敬他們勝過死后用豬頭羊頭牛頭三牲祭禮來祭祀。用現代話說就是父母在世時要好好孝敬,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而后悔。 15.長幼有序。——荀子
【釋義】指年長者和年幼者之間的先后尊卑。同“長幼有敘”。
【出處】《荀子•君子篇》:“故尚賢使能,則主尊下安;貴賤有等,則令行而不流;親疏有分,則施行而不悖;長幼有序,則事業捷成而有所休。16.首孝弟,次謹信。
告訴我們,首先要做到的事孝弟,即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其次,在對待別人方面,要謹慎,誠信。——《弟子規》,作者李毓秀(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 17.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
意思是: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人立于世的根本。這是倡導大家盡孝心的名言,
勿忘父母恩。
18.孝子之養也,樂其心,不違其志。
——《禮記》
19.夫孝者,百行之冠,眾善之始也。
——《后漢書》
20.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
——《增廣賢文》
21.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莊子
21.孝有三:大尊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禮記》
22.孝順要趁早、要到老。 23.百善孝為先。
24.詩書立業,孝悌做人。
—— 清代學者王永彬
25.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盂郊《游子吟》
誰說做孩子的這顆象小草一樣稚弱的心,能報答得了母親像春天陽光一樣的慈愛呢? 其中,“寸草”,指小草,象征子女,“春暉”指春天的陽光,象征
母親的慈愛。比喻父母的恩情深重,難以報答。 成語“寸草春暉”出自這首詩。 26.堯舜之道,孝悌而已。—— 宋代抗金名臣李綱孝順名言 27.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迅 28.忤逆不孝矣,三世果報然。——《勸孝歌》
29.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雖然還有色有香,卻失去了根。——老舍四、關于“孝”的成語
1.父慈子孝: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同“子孝父慈”。 2.父嚴子孝:父親嚴格管教子女,子女依順孝敬父親。 3.孝子慈孫:對祖先孝順的子孫。
4.孝子順孫:指孝順父母的兒子,有德行的孫子。 5.忠孝節義:泛指封建統治者所提倡的道德準則。
6.母慈子孝: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范。 7.披麻戴孝:指長輩去世,子孫身披麻布服,頭上戴白,表示哀悼。 8.求忠出孝:指尋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門。
9.入孝出悌:指回家要孝順父母,出外要敬愛兄長。亦作‘入孝出弟’。
6
10.孝思不匱:匱,缺乏。指對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時刻不忘。 11.孝悌力田: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努力務農。
12.孝悌忠信:指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忠于君主,取信于朋友的封建社會
的應具備的道德標準。
13.孝子愛日:指珍惜與父母共處的歲月,能及時行孝。 14.孝子賢孫: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孫。
15.移孝為忠:指把孝順父母之心轉為效忠君主。同“移孝作忠”。
16.忠孝兩全: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好。同“忠孝雙全”。
第二節“孝”觀念之起源與發展
一、“孝”觀念之起源
(一)“孝”觀念“起源”于殷商時期。
“孝”觀念“起源”于殷商時期。其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殷商時期的“孝”強調的是“事鬼神”而非“事人”,其觀念尚未形成,其成為“孝”觀念之“事人之死”方面的起源。二是殷商時期的“孝”活動雖已出現,但這種活動是自發而非自覺的,亦未上升到觀念之層面,其成為“孝”觀念之“事人之生”方面的起源。而周代的“孝”不僅回到了“事人”本身,而且成為自覺的活動,標示著“孝”觀念的形成。
“孝”觀念的起源與人們對待鬼神的態度有著直接關聯,它是隨著人們對于鬼神態度的變化而產生的。而“事鬼神”與“事人”二者在“孝”觀念的形成過程中又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的,具有一種不可分割的交叉性,因此,我們不能夠采取一種非此即彼的截然二分態度來看待“孝”觀念的起源與形成。對此,我們可以通過夏商周三代人們對于鬼神的態度作一下分析!抖Y記•表
記》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先罰而后賞,尊而不親。……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
由此可見,夏商周各代最明顯的特點即是“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夏道尊命”,我們可將其詮釋為因夏王朝尚處于從蒙昧社會向文明社會的過渡時期,夏人對于鬼神之概念亦未有清晰明確之分辨,所以對于宇宙自然中之冥冥主宰之“命”茫然尊信,完全崇拜。雖然“命”這一概念在后來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被提升為最高的形上概念,但在夏朝時,“命”仍是作為原始的宗教性概念,并顯示出夏人之原始宗教性的茫然崇拜之情。當然,殷商以前,因無文字出現,我們沒有辦法確定其真實的社會生活面貌,所以暫將殷商以前之時期“懸置”,待以后有進一步的考古發現再論,本文暫且存而不論。
殷商時期人們對于鬼神的態度是最為“尊從”與“敬事”的,以至“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殷墟到目前為止所發掘到的16萬多片甲骨中,其大多記載的是當時人們的占卜、祭祀之事,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殷人對于鬼神的崇敬之情。此外,殷商時期人們對于鬼神的敬事,還表現在厚葬方面。厚葬在商以后是“孝”的一個重要表現,但此時的厚葬是否能夠表明殷商已有“孝”觀念的出現呢?筆者認為:首先,由于古人相信人死后會變成鬼神,而鬼神又能夠禍,F世,因此人的死亡特征便從經驗事實性上升為宗教神圣性,這種神圣性成為原始宗教崇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次,因為生者與死者有著血緣關系,而血緣關系本身在當時又具有一種神秘性,所以這種原始的宗教崇拜中內在地包含著祖先崇拜。二者結合在一起,即可見出殷人的厚葬并非是一種對于死去之人的敬事,而是對于鬼神的敬事;蛘哒f,殷人并不是將死者作為“人”來對待,而是作為“鬼神”來崇敬。因此,“孝”觀念在此時并未形成。 (二)“孝”觀念“形成”于周代。
到了周代,周人以禮制作為最高也是最為根本的行為規范,此即“周人尊禮”。周人“尊禮”,而非夏人“尊命”、殷人“尊神”,表明周人已經有了明確的鬼神觀念,能夠將“事人”與“事鬼神”分開,更加強調禮制在當時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或說更加注重“事人”方面,而對于鬼神雖仍“敬事”,但已“遠之”,這與夏人未有明晰分辨之鬼神概念的“事鬼敬神而遠之”有著本質的不同。“周人尊禮”,尤重喪禮,他們此時已經不是把死者作為鬼神來看待,雖然仍有鬼神的因素貫穿其中,但總的來說是回到了對死者本人敬事追思。可見,“孝”觀念在周代已經形成,它來源于殷人狹義的事鬼神,并逐漸發展成為周人“孝”觀念中“事人之死”的方面。
從社會生活方面來看,殷商時期已經出現“孝”字。如果“孝”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確為會意字的話,那么它必定源于現實生活,是現實生活中某種行為的反映,而這種行為就是“孝的行為”,這種行為即體現出“孝”字的本義。由此我們可以認為,殷商時期已經出現了“孝的行為”,這種行為主要表現在“事生”方面。但這種“事生”是本著血緣關系而自發產生的活動,它并不是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畢竟殷商社會人們主要關注的是“事鬼神”,而非“事人”。這種原初的“孝的行為”是伴隨著宗法社會而出現的,它并不能夠說明“孝”觀念此時已經形成,因為“孝”觀念的形成必定要上升到理念層面,并明確以“事人”為主,但它卻是“孝”觀念之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個方面。就此而言,殷商時期的“孝的行為”也是“孝”觀念的一個起源,并逐漸發展成為周人“孝”觀念中“事人之生”的方面。
8
分析至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孝”觀念起源于殷商時期,形成于周代。“孝”觀念最早起源于廣義的“事鬼神”,它的發展經歷了從廣義的“事鬼神”到“事人”的過程。殷人狹義的“事鬼神”是“孝”觀念之“事人之死”的起源;殷人“孝的行為”是“孝”觀念之“事人之生”的起源。
(李聰《商情》 2009年第21期)
二、中國傳統孝文化的歷史變遷
中國孝文化源遠流長,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孝”作為一種文化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而發展的,而在當代孝文化作為一種最基本的
親親關系,應該也可以發揮它應有的當代價值,有助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傳統孝文化是在華夏數千年歷史中孕育、誕生和發展起來的。
黑格爾曾說過“中國純粹建筑在這一種道德的結合上,國家的特性便是客觀的家庭孝敬。”
中國傳統孝文化歷經了古時期的萌芽、西周的興盛、春秋戰國的轉化、漢代的政治化、魏晉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時期的極端化直至近代的變革,是在中國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積淀而成的。
孝文化是一個復雜的文化現象,從不同的視角來審視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在當代,我們不能對其作簡單的二元對立分析,而要從孝文化的歷史與內涵中重新審視其當代價值。
孝作為一種社會意志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
殷商、西周是傳統文化的開端和創造時期,也是孝觀念的初步形成和確立時期。在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有“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之語,充分說明了孝之原始意義。人們在生產勞動,與大自然的不斷斗爭中,為乞求平安而進行的一種尊祖敬宗的祭祀活動。殷人把祖先視為喜怒無常、令人懼怕的鬼神,他們對祖先的祭祀更多的是一種宗教意義上的祈求,并沒有更多的倫理內涵。
到了西周,人們依然對祖先進行虔誠而隆重的祭祀,不過與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對祖先的祭祀既是一種宗教行為和政治行為,又包含著濃厚的敬仰、追念等血緣親情,是一種倫理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西周孝觀念除了祭祀祖先這層含義之外,還增添了奉養父母的新意義。祭祀祖先是貴族的特權,奉養父母作
9
為平民的義務,使孝觀念向著“子德”的方向演進,并逐漸取代祖先祭祀,成為后世孝道德主要內容。
春秋戰國時期,儒家文化開創者孔子在其思想理論中豐富和發展了孝文化的內涵,提出了“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的觀點,“仁”是眾德之總,而“孝弟”則又被視為眾德之源、之總的“本”,其地位在整個傳統理論中升到了核心,同時確立了“孝”對于所有人的道德要求的普遍性,“孝”也從此成為協調親子關系的倫理規范,并成為古代社會宗法道德的基礎。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觀點,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其天下太平。”還進一步強調“事親,事之本也”,認為尊親、事親是人生最大的事情?酌蠈π⒌恼撌觯呀浬婕暗胶笫佬⒌赖姆椒矫婷妫瑥亩_立了傳統孝道的基本面貌。 漢魏隋唐:“以孝治天下”。漢代是中國帝制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全面定型的時期,也是孝道發展歷程中極為重要的一個階段,它建立了以孝為核心的社會統治秩序,它把孝作為自己治國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礎。隨著儒家思想體系獨尊地位的確立,孝道對于維護君主權威、穩定社會等級秩序的價值更加凸顯,“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漸走向理論化、系統化。
《孝經》、《禮記》以及“三綱”學說集中體現了孝治理論的風貌。孝由家庭倫理擴展社會倫理、政治倫理,孝與忠相輔相成,成為社會思想道德體系的核心,“以孝治天下”也成為貫徹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綱領。西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孝治國”的王朝,并實施了一些舉措,提倡和推行孝道。例如,除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和東漢開國皇帝劉秀外,漢代皇帝都以“孝”為謚號,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對朝廷的政治追求。除此以外,西漢也把《孝經》列為各級各類學校必修課程,還創立了“舉孝廉”的官吏選拔制度,把遵守、踐行孝道與求爵取祿聯系起來,這成為孝道社會化過程中最強勁的動力。
魏晉至隋唐五代七百余年,孝道觀念雖然時而淡薄,時而強化,但各朝統治者都堅持漢代孝道的基本精神,比如“舉孝廉”作為察舉的主要內容之一,一致為后世所承襲沿用,清代的“孝廉方正”仍是進宮入仕的重要途徑。其間 最值得強調的就是孝道向法律領域的全面滲透,憑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進而實現對整個社會的控制,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
宋元明清:孝道走向極端化、愚昧化。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成為社會正統思想,理學家認為孝道是與生俱來的、先天的倫理屬性,兒子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不可違抗的,與此同時孝道的專一性、絕對性、約束性進一步增強,對父母無條件順從成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兒子不可不孝”成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進一步淪為強化君主獨裁、父權專制的工具,在實踐上走向極端愚昧化。族權的膨脹和愚孝的泛濫,就是孝道畸形發展的具體表現,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后來的“割股療親”就是愚孝發展到極致的產物,這時孝道被異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