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唐詩五首,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
所屬欄目:初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2唐詩五首《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四川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語文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12唐詩五首《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四川省 - 德陽
《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教學設計
【教學設計】
這兩首詩雖各有風韻,但由于它們同屬行旅詩(羈旅詩)就給我們走進它們提供了一些共同的途徑。所以我設計了借助行旅詩的一些解讀途徑去幫助學生更好地去讀懂它們的方案。在解讀過程中我將引導孩子們去發現這兩首詩氣韻上的共同特點,讓他們明白這兩首詩不僅同屬行旅詩,而且它們還是盛唐氣象的極佳代表。我將教學過程中分為三板塊,第一個板塊讀詩:這個板塊要求學生積累五言律詩的停頓規律,感受詩歌節奏之美。第二個板塊品詩:在學生了解了行旅詩的相關知識后,我帶領學生分析《使至塞上》并引導學生總結這類詩歌賞析的方法。然后讓學生據此自行解讀《渡荊門送別》并適時補充相應的答題模板以便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詩歌。第三個板塊:悟讀:我帶領學生一起發現兩首詩都有“筆力雄壯,氣象渾厚”的特點,讓學生明白這樣的詩可謂之“盛唐氣象”。最后由學生帶著自己的感悟齊讀(誦)詩歌結束教學。 教學目標
1.培養朗誦能力。
2.掌握行旅詩相應的賞析方法。
3.積累行旅詩相關知識和“盛唐氣象”的相關知識。 教學重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學會行旅詩相應的詩歌賞析方法。 教學難點
1.朗誦課文,體會感情。
2.掌握行旅詩相應的詩歌賞析方法。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
大致上分為三個教學板塊:學會朗讀、 品味節奏—— 品讀美點、學會方法——
1. 讀課文,讀注釋。 2. 朗誦課文。 3. 體會詩人情感。 時間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鋪墊(1分鐘)
床前的月光,窗外的雪,高飛的白鷺,浮水的鵝,唐詩里有畫,唐詩里有情。韋應物的“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清麗,幽雅;白居易“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清新、細膩;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悲涼、哀傷。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使至塞上》《渡荊門送別》感受與之不一樣的唐詩氣韻。先請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兩首詩,讓我們先從音韻上去感受它們。
一、活動一 學會朗讀 品味節奏
(一)初讀,請同學們朗讀課文,教師指導讀準字音,提示學生注意下面字的讀音。
燕山、胡騎、漢塞 (二)再讀,讀準節奏。
投影:五律基本上二三拍,具體到三拍又分為二一或一二。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渡荊門送別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我們在劃節奏時除了依照之前老師補充的停頓規律,我們還可以以不讀破詞為原則。
二、活動二 品讀美點、學會方法 (一)積累行旅詩相關知識
投影:行旅詩也叫羈旅詩在記載詩人旅途中的所見所。通常表現漂泊之感,自己的孤寂和思鄉之情等。常見意象有:表現漂泊之感:浮萍、飛蓬、孤雁、浮云;表現思鄉之情:明月、杜鵑、鴻雁、落日;表現旅途孤寂:客、驛道、征鐸、車馬、舟船、流水等。 (二)學習品析方法
1、學生活動:先請大家用筆勾畫出詩中所描寫的景物。勾畫之前老師再交大家一個小竅門,就是劃出詩中的名詞。
明確:蓬、雁、漠、煙、河、日。這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意象。據我們之前積累的行旅詩知識我們可以推測這首詩應該抒發了詩人的孤寂、漂泊之感。 2、學生活動:尋找好詞。
明確:征、出、歸、入、大、孤、直、長、落、圓。 3、老師師范如何進行好詞賞析?
(1)征:征修飾蓬草,是指飄飛的蓬草。而此時飄飛的蓬草不僅是實景描繪,(2)簡要補充王維的經歷:王維少年得志卻無奈眾人忌才在朝廷屢遭排擠,這次被任命為典屬國出使邊塞也是如此。因此征字形象生動地寫出了他的抑郁之情。(3)圓:西沉的太陽給人與衰微之感,卻在一個圓字的修飾下重煥生機,也給孤寂蒼茫的大地平添了些許溫情。
4、學生活動:現在請同學們從剩下的詞語中任選兩個進行賞析。 明確:
(1) 歸:抑郁、思鄉。 (2) 出、入:抑郁、思鄉。 (3)大:心胸開闊。 (4)孤:孤寂。 (5)直:堅韌執著。 (6)長:孤獨。 (7)落:孤寂落寞。
總結:這幾個簡單質樸的形容詞的使用,讓原本無情的景物變得鮮活起來。詩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緒巧妙地溶化在廣闊的自然景象的描繪中,讓我們看到了在蒼茫天地上行進著的作者看似孤單落寞的身影下那顆堅韌樂觀的靈魂,也感受到了作者的開闊胸襟。 5、分角色朗讀:
讓我們再次來感受一下作者筆下別樣的邊塞風光。男同學來讀頷聯,女同學讀頸聯。
點評:可重讀征、歸、出、入、孤、直。大、長可讀出拖音。6、全班背誦頸聯頷聯 8、總結賞析方法:
學生思考:現在我們來總結一下對這類詩歌的賞析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 景物(意象)、好詞、修辭手法。 (三)、運用品析方法品析《渡荊門送別》
1、大家先迅速根據本詩選用的意象推測一下這首詩歌應該抒發了詩人怎樣的情感?
明確:思鄉、孤寂漂泊之感。
2、學生活動:請同學們從中任選一個角度賞析《渡荊門送別》去觸摸詩仙李白的靈魂。(分成兩個大組組賞析頸聯、頷聯。) (1)補充:這是少年李白第一次出川游歷時所作。 (2)投影:品析形式:
這首詩通過(詩句)的(某某)好詞表現了(景物)的(某某特點),表現了詩人(某某)思想感情。
這首詩(某某)詩句通過(某某)修辭,寫出了(某某)特點,表現了詩人(某某)思想感情。 (3)老師點評: 第一,好詞:
這首詩“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通過“隨”字寫出了作者坐在行船上看到的山勢流動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第一次出川的看到平原的激動興奮。
這首詩“山隨平野盡”通過“盡”字寫出了出川之后,山勢慢慢變緩直至消失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第一次出川的看到平原的欣喜。
這首詩“江入大荒流”通過“入”“流”字寫出了長江經過山勢險峻的四川進入平原之后流速變緩的特點,表現了詩人第一次出川的看到平原的欣喜。詩人在崇山峻嶺穿行多日后突見壯闊之景,豁然開朗的心情躍然紙上。
這首詩“月下飛天鏡”通過“飛”字寫出了月光皎潔,月亮飄逸神秘的特點,表現了詩人此時內心的愉悅。這首詩“云生結海樓”通過結字寫出朵朵云彩漂浮在空中神秘夢幻的特點,表現了詩人此時內心的愉悅。
第三,修辭:這首詩“月下飛天鏡”詩句通過比喻,形象生動地寫出了月光皎潔,月亮飄逸神秘的特點,表現了詩人此時內心的愉悅。
這首詩“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詩句通過擬人,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長江流水潺潺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對家鄉無盡的思戀之情。這樣寫比直抒胸臆,陳述離鄉之情,顯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詩味和情趣,也更能體現作者在面對離情時的樂觀豁達。
3、誦讀比賽;
現在讓我們再一次在朗讀書聲中去感受這兩首唐詩,能背誦的同學盡量誦讀。 一二組讀《使至塞上》,三四組讀《渡荊門送別》。 點評:要注意重音和拖音的使用,更好地讀出情味、詩味。 三、活動三 悟出氣象、激情朗誦 1、 補充盛唐氣象的相關知識。 2、 課文小結。 3、 激情誦讀。 板書設計:
唐詩 節奏之美 知識之法 賞析之法
景物 好詞 修辭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