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新中國初期的外交
所屬欄目:高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民版高一歷史第五專題第一課新中國初期的外交-廣東省優課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識目標:通過本節教學,使學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形勢的新格局和國際關系的新特點;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新中國與各國外交關系的建立和友好關系的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 (2)能力目標: ①通過指導學生將新中國外交的方針政策與近代中國屈辱外交相互對照,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鑒別歷史知識的能力; ②通過對新中國成立初期國際形勢和新中國外交政策特點和基本方針的教學,培養學生通過綜合分析把握歷史事件之間相互聯系的能力; ③通過對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和外交成就的教學,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運用歷史比較法,引導學生探究新中國初期的獨立自主外交與近代中國屈辱外交的不同; (2)運用歷史材料,借助現代教學設備,實現歷史情景再現,提出歷史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材料,思考問題; (3)歸納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活動和外交成就。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介紹與分析新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與我國在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在復雜嚴峻的國際環境中,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外交的屈辱局面,顯示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愛好和平的愿望,培養學生從史實中吸取教益,提高自身思想素質的能力; (2)通過中國代表團參加日內瓦會議、亞非萬隆會議內容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斷提高,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學情分析
高一(三)班,共52人,男同學32人,女同學20人,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了解到學生對史料教學運用的認同度。隨著我校辦學條件的改善,教學白板的引入,依托計算機多媒體的教學手段把歷史教學的史料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集于一體,能夠讓歷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讓歷史人物“站”起來。使學生如臨其境,印象深刻,進而增強對歷史課的興趣。因此《中學歷史史料教學的案例研究》的課題成為我的研究對象。 傳統的教學方法主要依據課本去幫助學生了解歷史知識,課堂顯的較為單調、枯燥、許多學生對歷史課講授的內容興趣不大,并普遍對傳統教學方式評價不高。 依據調查結果,加強集體備課,合理分工,充分挖掘課內、課外課程資源,完成史料的選取及運用策略的總結提煉工作,積極開展組內聽評課。本學期我教學的內容為必修一《政治文明歷程》,我在學期初收集到大量的文字史料,視頻史料,歌曲、詩歌等史料。在課堂教學中力爭達到激情導入,史料引領,科學運用,再現歷史情境,增強感性、理性認識,從而達到提升能力,綜合運用歷史的結果。
3重點難點
1、重點:本節第一個重點是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新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是由新中國的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也與當時國際形勢有著密切聯系;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本節另一個重點,它是我國處理國與國之間相互關系、參與國際事務所遵循的一項基本原則,為開創中國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礎,也為確立新型的國際關系作出了重大貢獻。
2、難點:本節難點是新中國初期基本方針確立的原因。另一個難點是亞非會議。學生對亞非會議為什么能在與會國彼此之間存在各種矛盾和分歧的情況下,克服重重困難,取得巨大成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中要圍繞中國代表團在會議中所起的關鍵作用和各國代表團的共同努力,來分析亞非會議成功的原因。教學中必須補充相應知識,互相討論分析,才能得到正確結論。
4教學過程
4.1
4.1.1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新課導入—圖片導入法
【新課導入】(5分鐘)
首先對本單元做專題概述,并解釋“外交”的含義及根本出發點:國家利益,繼而引進近代中國的外交:屈辱的外交。
(一)準備五組材料,制成幻燈片文件,依次播放:
圖片1: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簽訂時的情景;
圖片2:《天津條約》簽訂時的情景;
圖片3:《馬關條約》簽訂時的情景;
圖片4: 1901《辛丑條約》簽訂時的情景;讓學生回顧近代歷史上不平等條約對中國主權的破壞情況。
(二)播放有關習主席于2014年外交方針的新聞報道,說明新中國外交與近代半殖民地屈辱外交的本質區別,指出新中國成立后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由此導入新課。
(三)本課設計了四個問題,由淺入深:
1、新中國初期為什么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從背景思考)
2、如何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總原則和三大基本外交方針?
3、為什么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的成熟?
4、求同存異中“同”與“異”分別指的是什么?
活動2【講授】四步問題導向法
(一)問題導入:1、新中國初期為什么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從背景思考)
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背景:(1)二戰后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即兩大陣營間的對立和激烈斗爭。 備課材料:戰后國際關系最突出的特點,是社會主義陣營與資本主義陣營的對立與激烈斗爭。國際帝國主義,特別是美國對新中國充滿敵意,他們從政治上進行孤立、經濟上進行封鎖、軍事上進行威脅,妄圖將新中國扼殺在搖籃里。
(2)國內形勢: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帝國主義于舊中國存在不平等的外交關系。
【 備課材料】:1949—1955年,是新中國的幼年時期,飽經磨難的東方古國終于從連年的戰火中解脫出來,百廢待興。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要在國內恢復經濟,另一方面還要在國際上廣泛宣傳,樹立新中國的形象,廣交朋友,擴大影響。 ——劉守華《中國檔案》
(二)問題導入:2、如何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總原則和三大外交基本方針?
【高考模擬題】(2013•浙江名校一模•2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修改,或重訂。”體現此規定精神的外交政策( )
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B.另起爐灶 C.一邊倒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區分“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另起爐灶”,學生比較容易混淆。)
2、三大基本外交方針
(1)另起爐灶 內容:不承認國民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建立新的平等外交關系。 意義:改變了過去半殖民地的地位,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
(2)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內容:先清除帝國主義在華殘余勢力和一切特權,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再考慮與西方國家建交。 意義:為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關系奠定基礎。
(3)一邊倒 內容:在外交上堅定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意義:保障革命成果,保衛和平、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至于處于孤立無援地位
(三)問題導入:新中國初期(1949-1955年)取得哪些重大外交成就?(問題與圖片相結合,引導學生將要上的內容)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新中國第一次建交熱潮:
(1)在建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蘇聯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2)1951年初,中蘇雙方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 目的: 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
(2) 提出: 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先提出 。
(3)完善:第二年,周恩來訪問印度 時再次重申。
(4)內容: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請用紅筆更正)
(5)意義:①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準則 ②標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四)問題3:結合材料回答問題,為什么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的成熟?
【材料解析法】
材料一、“兩國總理承認,在亞洲及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按照這些原則辦事,任何一國又都不干涉另一國,這些差別就不應成為和平的障礙或造成沖突。” ——《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材料二、 50年來,正如印度前總統納拉亞南所說:“兩個國家間簽訂的原則協議,幾乎被世界各國所接受,這在國際關系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讓學生學會尋找關鍵詞,并由老師進行答案組織的教導) 答: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超越了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的界限,完全以國家利益作為外交政策的出發點。
【圖片導入】利用周恩來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的照片導入兩次會議。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參加日內瓦會議
(1)背景:朝鮮戰爭停戰以后,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
(2)目的:為了和平解決朝鮮和印度支那問題
(3)時間及與會國:1954年,中、蘇、美、英、法及有關國家外長。
(4)成果: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
(5)意義 ①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 ②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2.參加萬 隆會議(亞非會議)
(1)背景: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2)時間、地點:1955年,在印尼的萬隆 舉行。
(3)內容: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4)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5)意義: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形成了萬隆精神(課本88頁第一段倒數第三行)。
※并結合問題探究:4、求同存異中“同”與“異”分別指的是什么?
材料: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 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同時會議應該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 ——周恩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的發言 (本問題通過小組合作,找出關鍵詞,并由小組進行組織答案得出,教師展示最優秀小組的作品) 答:同:共同的經歷、任務、愿望,不同:社會制度、意識形態。
活動3【活動】最佳拍檔
游戲規則: (小組對抗賽和大組對抗賽)
1、每小組派兩位代表上臺,背對屏幕,小組剩下的同學給予提示,時間為15秒。
2、提示語必須是本堂課所學的內容,例如:孫中山,提示:是誰創辦了同盟會?誰發表了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等等;如果提示語中出現屏幕詞組中任何一個字,便犯規,繼續下一個詞。
3、猜詞最多的小組視為勝利者。
活動4【測試】高考演練
1.(2015•廣東文綜•17)表2 反映了中國某時期與各國貿易的情況,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 表2 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國家構成(%) 年份 蘇聯 美國 其他國家 第一年 30 21 49 第二年 41.3 0.4 58.3 第三年 51.759 0.003 48.238
A.抗日戰爭勝利,中蘇貿易激增 B.實行“一邊倒”政策,中美貿易劇減
C.改革開放初見成效,中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 D.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往來密切
2.(2015•山東文綜•22)1950年1月,英國宣布承認新中國;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辦;1972年3月,中英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在這一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關系的發展演變 B.冷戰背景下中英兩國的現實需要
C.歐共體對華政策的變化 D.中英兩國意識形態對抗的逐漸消失
3.(2015•上海單科•30)“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這段話的主旨是( )
A.反對美蘇爭霸 B.開展全方位外交 C.倡導求同存異 D.重組大國關系
4.(2015•江蘇單科•12)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期間透露,中國愿同美國談判,也準備同蔣介石談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同時,毛澤東也主動通過外國來訪者表示,臺灣問題可以用談判來解決,中國尤其希望和美國簽訂和平條約。材料表明( )
A.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已正式確定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以正式確立
C.中國已成為世界外交舞臺的強國 D.臺灣問題已牽涉到中美外交問題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 新中國初期的外交關系導學案
課程標準:1、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 2、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處理國際關系方面的意義。
考試大綱: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提出的意義; 難點:建國初復雜的國際環境對制定外交方針的影響。
專題概述:50年代開拓外交新局面(基礎);70年代外交重大發展(突破);新時期(改革開放)外交政策調整(完善).
請同學們完成以下的探究: 【問題探究】1、新中國初期為什么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從背景思考) 一、________的和平外交總原則 1、方針制定的背景: (1)國際形勢: 二戰結束后,世界形勢特點: 陣營和 陣營的對立。 美國對中國采取政治上孤立、經濟上封鎖、軍事上包圍的政策。 (2)國內形勢: 新中國成立,百廢待興,帝國主義于舊中國存在不平等的外交關系。 【問題探究】2、如何理解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總原則和三大外交基本方針? 2、三大外交方針,毛澤東概括為:
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新中國第一次建交熱潮: (1)在建國后的第一年里,就同________等17個國家正式建立了外交關系。 (2)1951年初,中蘇雙方簽訂《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 (1) 目的: 積極同 鄰近國家和新興的民族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 (2) 提出: 年12月, 在接見 代表團時首先提出。 (3)完善:第二年,周恩來訪問 時再次重申。 (4)內容:: 互相尊重領土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平共處(請用紅筆更正) (5)意義:①標志新中國外交的成熟。 ②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________。 【問題探究】3、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為什么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中國外交的成熟? 材料一、“兩國總理承認,在亞洲及世界各地存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按照這些原則辦事,任何一國又都不干涉另一國,這些差別就不應成為和平的障礙或造成沖突。” ——《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 材料二、 50年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經被寫入160多份國際文件。正如印度前總統納拉亞南所說:“兩個國家間簽訂的原則協議,幾乎被世界各國所接受,這在國際關系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步入世界外交舞臺 1.參加日內瓦會議 (1)背景:朝鮮戰爭停戰以后,美國干涉中國內政,并企圖從印度支那地區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 (2)目的:為了和平解決________和________問題。 (3)時間及與會國:________年,中、蘇、美、英、法及有關國家外長。 (4)成果:達成《關于恢復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內瓦公約》。 (5)意義 ①這是新中國首次以世界________的地位參加重要的國際會議。 ②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聲譽。 2.參加萬隆會議(亞非會議) (1)背景:亞洲、非洲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2)時間、地點:________年,在印尼的________舉行。 (3)內容:討論保衛和平、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等共同關心的問題。 (4)周恩來提出“________”方針。 (5)意義:加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聯系,形成了萬隆精神(課本88頁第一段倒數第三行)。 【問題探究】4、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求同存異中“同”與“異”分別指的是什么? 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立異的。在我們中間有無求同的基礎呢?有的,那就是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這是我們大家都承認的…… 我們的會議應該求同而存異。同時會議應該將這些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來…… ——周恩來在亞非萬隆會議上的發言(共同的經歷?共同的任務?共同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 小 思 考: 影響外交的因素有哪些?①國家利益②國家性質③國家力量④國際形勢(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課堂檢測之最佳拍檔》 游戲規則: 1、每小組派兩位代表上臺,背對屏幕,小組剩下的同學給予提示,時間為15秒。 2、提示語必須是本堂課所學的內容,例如:孫中山,提示:是誰創辦了同盟會?誰發表了三民主義和新三民主義?等等;如果提示語中出現屏幕詞組中任何一個字,便犯規,繼續下一個詞。 3、猜詞最多的小組視為勝利者。 【小結】一個總原則、兩個會議、三大方針、四個時間、五項原則 《高考實戰》 1.(2015·廣東文綜·17)表2 反映了中國某時期與各國貿易的情況,據此推出符合史實的結論是( ) 表2 中國對外貿易總額的國家構成(%)
B.實行“一邊倒”政策,中美貿易劇減 C.改革開放初見成效,中國對外貿易蓬勃發展 D.不結盟運動興起,中國與發展中國家貿易往來密切 2.(2015·山東文綜·22)1950年1月,英國宣布承認新中國;1954年6月,中英互派代辦;1972年3月,中英關系升格為大使級外交關系。在這一進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A.中美關系的發展演變 B.冷戰背景下中英兩國的現實需要 C.歐共體對華政策的變化 D.中英兩國意識形態對抗的逐漸消失 3.(2015·上海單科·30)“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這段話的主旨是( ) A.反對美蘇爭霸 B.開展全方位外交C.倡導求同存異 D.重組大國關系 4.(2015·江蘇單科·12)周恩來在萬隆會議期間透露,中國愿同美國談判,也準備同蔣介石談判,以便能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同時,毛澤東也主動通過外國來訪者表示,臺灣問題可以用談判來解決,中國尤其希望和美國簽訂和平條約。材料表明( ) A.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已正式確定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得以正式確立 C.中國已成為世界外交舞臺的強國 D.臺灣問題已牽涉到中美外交問題 |
畫龍點睛: 1、 外交: 是國家為維護其自身利益,推行其對外政策所進行的國際間交往活動。 ——出自《辭海》 根據材料回答問題,國家外交根本出發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史料品讀 “中國一百年來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近代列強用炮艦撬開中國大門,通過外交途徑簽訂不平等條約,導致中國喪權失地,鑄成了百年慘痛歷史。” ——周恩來總理 3、 史料品讀 1949—1955年,是新中國的幼年時期,飽經磨難的東方古國終于從連年的戰火中解脫出來,百廢待興。中央人民政府一方面要在國內恢復經濟,另一方面還要在國際上廣泛宣傳,樹立新中國的形象,廣交朋友,擴大影響。 4、史料品讀 "A country does not have permanent friends, only permanent interests.“ (沒有永遠的朋友,僅有永遠的利益) ----- 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一句話,成為了英國外交的立國之本。 5、 課堂檢測 (2013·浙江名校一模·2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承認,或修改,或重訂。”體現此規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 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B.另起爐灶 C.不結盟 D.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6、課堂檢測 (2011.上海卷)“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善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恩來說這段話是在( ) A.與尼克松會面時 B.與田中角榮會面時 C.出席萬隆會議時 D.出席聯合國大會時 7、課堂檢測 (2014.河北)請將下列四件大事與主題詞配對(該題隨堂測試) 8、典型例題分析(自主練習) (2014·四川文綜·8)20世紀50年代,中國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日內瓦會議和萬隆會議并取得成功。這些成就( ) A.消除了意識形態對外交的影響 B.體現了外交政策的獨立自主精神 C.實現了不結盟外交的政策轉變 D.反映了中美關系從對抗走向緩和 【考點】新中國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動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解析】新中國外交在很長一段時期里,都帶有意識形態色彩,尤其是建國初期實行“一邊倒”政策,故A項錯誤;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尤其是其中互不干涉內政,體現了維護國家獨立自主的精神,而日內瓦會議,萬隆會議則是中國獨立自主參與國際事務的具體實踐,故B項正確;中國奉行不結盟政策是在改革開放之后,與題目時間不符合,故C項錯誤;20世紀50年代中美關系還處于對抗中,故D項錯誤。 【答案】B 9、【高考練兵】(2014·浙江文綜·39)(26分)50年前,中法出于對獨立自主的追求,沖破冷戰堅冰,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這不僅是兩個國家、也是兩大文明的歷史性握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法國是第一個同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時任總統戴高樂指出,中國是一個“非常獨特而深厚的文明”。只有中國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才能真正解決亞洲乃至世界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 ——新華社2014年3月24日訊 材料二 有學者指出:“二戰后以美蘇為兩極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續,代表著戰后力量均勢的出現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國際力量對比的不斷變化而受到撼動,并且已受到逐步壯大起來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戰。”——人民版《歷史》必修一 (1)閱讀材料一、二,聯系所學知識,特別從新中國外交的演變、20世紀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論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義。(9分)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