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外國小說欣賞,騎桶者
所屬欄目:高中語文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騎桶者》湖北省級優課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高中語文人教版選修外國小說欣賞《騎桶者》湖北省級優課
騎桶者
教學目的
1、領悟小說所表現的現代人的困境。 2、了解小說的虛構和情感的真實的有機結合 教學重點
1、小說中人物遭遇的困境
2、了解小說的虛構和情感的真實的有機結合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位作家指出時代吃人,時代把正常人變成狂人,這位作家是誰?(魯迅)
在西方,也有一個作家指出這種異化,指出時代把人異化成蟲(PPT)
1、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蟲…… ——《變形記》
冷漠的社會把人異化成蟲,這是哪個作家虛構的故事?(卡夫卡)
二.作者介紹。
卡夫卡,奧地利小說家。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西方現代派文學的宗師和探險者。
卡夫卡生活和創作的主要時期是在一戰前后,當時,經濟蕭條,社會腐敗,人民窮困,家中專制如暴君的父親和氣質憂郁的母親,這一切使得卡夫卡終生生活在痛苦與孤獨之中,找不到存在感。于是他的作品表現對社會的陌生感,孤獨感與恐懼感,他 以荒誕不經的形式對人類的困境進行了形而上的拷問和追尋。
《變形記》通過寫小職員格里高爾突然變成一只使家人都厭惡的大甲蟲的荒誕情節,表現現代社會把人變成奴隸乃至“非人”的“異化”現象。
《城堡》寫土地丈量員K在象征神秘權力或無形枷鎖統治的城堡面前欲進不能、欲退不得,看得到城堡卻永遠到不了城堡,只能坐以待斃。
《地洞》借小動物防備敵害的膽戰心理,表現資本主義社會小人物時刻難以自保的精神狀態和在充滿敵意的環境中的孤立絕望的情緒。 美國詩人奧登評價卡夫卡說,“卡夫卡對我們至關重要,因為他的困境就是現代人的困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卡夫卡的一篇小說《騎桶者》,看看《騎桶者》表現了現代人的什么困境。 三.文本分析
(一) 、課前我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請問文中的”我”遭遇了怎樣的生活困境?
明確:天冷無煤 ,生存告急,孤立無援
齊讀第一段,感受一下在那個寒冷的冬天“我”窮困潦倒,困苦不堪的處境。
(二)、在困境面前,“我”求生的欲望強不強烈? (我得弄些煤來,我可不能活活凍死。) (三)、“我”是怎么解決困境的?結果如何? 困境:天冷無煤,生存告急
方法:(借煤)騎著桶 呼喊 ( 怪誕)
結果: 被老板娘的圍裙扇到了冰山區域,永遠消 失,不復再見(與世隔絕)
(四)、思考討論:緣何騎桶 ?PPT
1、“ 我”為什么要騎著桶去賒煤?或者說是出于什么原因、什么心理,“我”決定騎著桶去賒煤?也可以拎著桶去?(分析一下拎著桶去和騎著桶去的區別。)
騎著桶去
(1)“飛”比走快,更說明我生存告急, 必須快馬加鞭;2)騎著桶去可以向老板娘表明我確實缺煤,從而博得同情; (3)我能騎著桶飛翔,說明我是何等的輕飄;
(4)騎著桶飛去,如此輕盈的動作、浪漫的舉動,承載的卻是借煤最卑微的生存需求。以“輕”寫重,更能讓我們感覺到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拎著桶去: (1).慢。
(2).必定要面對面的與煤店老板發生交流,可能被挖苦,被嘲諷,被呵斥被譏笑,然后直接被拒絕,勢必會顏面丟盡,處境尷尬,自尊受辱。這樣設置,拎著桶去主題就是抨擊煤點老板的冷漠,麻木不仁,屬于一種很常規的表達方式。
(五)PPT我騎著桶去,卻用呼喊與煤店老板完成交流,作者這樣虛構,用意是什么?
呼喊(反復的呼喊,在寒冷中呼喊,急切的呼喊,流著眼淚呼喊,一遍又一遍的呼喊,生存的渴望多么強烈,同時也說明我們之間距離遙遠) 我在哪里?
升到二樓那么高,在冰冷的天空飄著
保持著距離,沒有靠近。
是不屑于靠近還是不需要靠近還是不敢靠近?(是傲慢還是親切還是自卑)
害怕被拒絕,害怕交流,內心自卑,充滿了恐懼 (六)請問煤店老板聽到了沒有 (1)聽到了?理由? (2)沒聽到理由
(七)其實他還是有一種方法是可以借到煤的?文章哪里有交代? 裝乞丐。想象結果,是可以得到殘剩的咖啡,甚至還能得到一鏟煤.(喪失尊嚴,自卑)
(八)PPT通過分析,放棄裝乞丐這樣最有效的方式去借煤,而是騎著桶去借煤,通過遠距離的呼喊來完成交流,這折射出“我”什么樣的心理、性格特征?
明確:“我”渴望溫暖,渴望幫助,但卻自卑又膽小,自尊又敏感,惶恐又不安;, 對這個世界充滿渴望充滿幻想,卻又害怕與之交流。面
對一個強大的外部世界全然無能為力,面對一個脆弱的內心世界也無法突圍;
“我”想要獲得幫助而不得, 想要擺脫困境而不能,想要保持尊嚴而不能。
“我”像一只老鼠,在地洞口,畏畏縮縮的逡巡; 像怯光的蝙蝠,只能在黃昏孤獨的扇動翅膀。“我”的內心充滿了恐懼 焦慮,孤獨,痛苦,絕望。
四、主題概括
虛構騎桶這一個情節,不光暴露了騎桶者生活上的困境,更暴露了騎桶者精神上的困境。騎桶者可謂“四面楚歌”。
(1)來自生存的壓力
(2)來自人際關系的冷漠 隔膜 (3)來自自身的 自卑、膽小、恐懼、
魯迅在黑屋子前吶喊,對社會是金剛怒目式的批判,而卡夫卡騎著桶呼喊,對蕓蕓眾生卻是菩薩低眉的悲嘆。
五、虛構的力量 借助騎桶這個情節,表現的卻是真實的生活,借助騎桶這個輕盈浪漫的動作卻表現的是如此沉重的主題,這就說到了一種一輕寫重,表現了生命的不能承受之重,把一個沉重的主題寫的幽默,增強了反諷的力量,而且,通過虛構,使文章情節荒誕而有趣,使內涵更豐富,主題更深刻。
一個人總得有個名號,可“騎桶者”有名字嗎?沒有?有性別嗎?沒有?有外貌嗎,也沒有?作者為什么這樣塑造人物?
看來作者寫這篇小說的目的不僅僅是寫一個人的孤獨、無助、無奈、可憐,而是要揭示一類人的孤獨、無助、無奈、可憐,表現現代人普遍的困境。 • 六、 拓展延伸
• 1、現代人面臨著怎樣的人生困境呢?
• 在戰爭時代,應用科學給了人們相互毒害和相互殘殺的手段。在和平時期,科學使我們生活匆忙和不安定。它沒有使我們從必須完成的單調的勞動中得到多大程度的解放,反而使人成為機器的奴隸;人們絕大多數是一天到晚地厭倦地工作著,他們無法享受勞動的樂趣,而且經常提心吊膽,唯恐失去他們可憐的一點點收入。——愛因斯坦
• 2、 暢所欲言,我們身邊的騎桶者
• “卡夫卡困境”是世界性的, 至今還在延續------- (刁斗) • 明確
• 辛勤工作的白領,發現再怎么努力,工資也趕不上飛漲的房價,找不到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 涌向城市的的農民工,在城市建起一座座高樓大廈,卻沒有一間是自己的,回到鄉下,發現自己成了一個邊緣人,再也沒有歸屬感; • 空巢獨居的老人,電話連不通親情的線,發現自己不再被需要,內心充滿絕望感,
• 刻苦學習的學子,發現無論怎么努力,也達不到父母的期許,內心充滿失落感等等 • 七、總結。
• 所以騎桶情節是虛構的,但他表現的心理卻是真實的,情節是虛構的,細節卻是真實的,讀的是小說,悟的是人生;看的是虛構,品的卻是真實。讀《騎桶者》,虛構中悟真實,荒誕中品人生。 • 真心的希望我們不需要騎著桶在空中呼喊;
• 真心的希望我們可以在任何一個晚上站在任何一個地方碰到任何一個人能自由的交流,而心中沒有任何恐懼;
• 真心的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喂馬、劈柴、周游世界,我們都有一個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