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
所屬欄目:模擬課、微型課及試講
視頻課題:第五屆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視頻《鐘擺的秘密》鄭州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第五屆全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微課視頻《鐘擺的秘密》鄭州市金水區南陽路第三小學小學科學
用科技的力量助力科學教學
——《鐘擺的秘密》實驗教學說課設計
鄭州市金水區南陽路第三小學 李毓
一、選用教材
本課使用的教材為大象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2006年6月第一版,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時間的腳步》第二課《鐘擺的秘密》。
《時間的腳步》這一單元屬于“探究過程能力訓練”單元,由《精確時間的步伐》《鐘擺的秘密》《小水鐘》《小小鐘表設計師》四組相互聯系、融會貫通的主題探究活動組成。二級目標是:“能對搜集到的眾多資料和數據進行分析和整理”。
《鐘擺的秘密》是一節通過測量探究活動,發現科學規律的課。教材從發現問題出發,通過觀察分析“鐘擺是怎樣工作的”和“擺在鐘表里的作用”,進行實驗探究“擺速與擺線和擺錘的關系”,在實驗中發現“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實際上,擺的運動規律包含了地球引力、重力勢能、動能轉化、摩擦、阻力等大量知識點。對于小學階段,不需要讓學生掌握這些比較深奧的知識理論,只要學生能夠通過實驗知道“擺的擺動快慢和擺線長度有關,與擺錘輕重無關,與擺幅大小無關。同一個擺,擺線越長,擺動越慢;擺線越短,擺動越快”即可。
二、學情分析
四、五年級的學生經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基本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假設猜想——實驗探究——數據分析——得出結論。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能夠進行小組分工合作,完成簡單的實驗操作,進行實驗記錄,并根據實驗數據作出分析判斷。基于此,本節課采用學生自主實驗探究的學習模式,通過動手操作,在實驗中發現“擺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三、實驗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
(1)通過研究擺鐘的構造,發現擺是擺鐘的“控制核心”。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擺速與擺線、擺錘、擺幅之間的關系,驗證擺的運動規律。
2.科學探究目標
(1)能推測擺的擺動快慢與什么有關。
(2)能設計并做實驗進行研究。
(3)能對實驗的數據進行分析推理,并根據有效數據得出科學的結論。
3.科學態度目標
(1)初步意識的精確數據是需要反復測量的。
(2)認識到實驗中團隊合作、操作規范、發現推理是很重要的。
(3)對新問題有繼續研究的愿望。
4.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明白人類的好奇和社會的需求是科學技術發展的動力。
四、實驗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1)自主設計影響擺速因素的對比實驗。
(2)通過對比實驗探究出擺速與擺線、擺錘之間的關系。
2.教學難點
對實驗數據進行邏輯推理,根據有效數據得出科學結論。
五、實驗器材和創新要點
本課是一節非常經典的實驗教學課,通常在教學中是以鐵架臺作為實驗器材(如圖1),以單擺的形式進行,測量同一個擺在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是否相同,通過控制實驗條件,改變擺線長度和擺錘輕重進行變量實驗,從而找出影響擺速的因素。使用單擺進行對比實驗有一定的局限,易產生誤差。
圖1 傳統實驗器材
因此,我們對實驗教具進行了創新性設計(如圖2),使對比實驗能夠在近似條件下同時進行,盡量排除干擾因素,保證實驗結果的科學性。這個教具的使用,能夠降低學生動手操作的難度,控制實驗的精確度,便于學生自主進行實驗探究。
圖2 自制教具:智能組合擺
教具創新設計如下:
(1)采用光電感應門。通過教具上的光電感應門實現擺動時自動計數,將數據傳輸到電腦上同步顯示,有效地降低了人工計數的誤差。光電門還可以測量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更準確地比較擺動快慢。
(2) 單擺使用時,還可以電腦同步計時,省去了秒表手工計時的環節,進一步降低了誤差。
(3)實驗教具以多擺并列的架構呈現,減少了實驗的次數,提高了實驗的效率,三個不同變量的實驗一次完成,對比實驗的準確度大大提高,也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對實驗過程進行觀察對比。
(4)實驗教具采用統一釋放裝置,減少手工操作帶來的誤差。
(5)實驗教具整合了量角器、擺繩長度測量裝置,便于使用,進一步減少誤差。
通過這個創新教具的使用,不同擺的對比實驗同步完成,能夠避免實驗過程中人為因素的干擾造成的實驗誤差,學生可以借助實驗教具,通過實驗探究,進行數據分析,從而得出結論。這樣的科學探究過程才能更具有科學性。
六、實驗原理
實驗用控制變量的方法進行。通過三組實驗,驗證擺速和擺長有關,與擺錘輕重無關,與擺幅大小無關;同一個擺,擺線越長,擺動越慢,擺線越短,擺動越快。
七、實驗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共分為五個環節。
第一個環節為“創設情境,游戲導入”。
首先老師進行游戲介紹:“在上一課的學習后,同學們都選用不同的材料制作了自己的擺,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玩一玩!我給你們計時,20秒的時間,數一數自己的擺擺動了多少次?”這樣的游戲形式,能夠迅速調動學生的興趣。游戲結束后,詢問學生:“你們的擺都擺動了多少次?”由于學生自制的擺長短不一,20秒鐘的時間,擺動的次數也不相同,由此引出問題:“都是20秒,為什么大家的擺擺動的次數不一樣?”學生交流時猜測,大家的擺有差異,長短不同,擺錘材質、形狀不同,擺動幅度大小也不一樣,這些因素可能導致了擺動次數的差異。此時老師并不對學生的猜測做評價,將學生猜測的因素板書后,告訴學生:“我們通過實驗來驗證。”
接下來進入課堂的主要環節“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首先老師給學生介紹實驗器材:“這是智能組合擺,上面可以同時懸掛三個擺。側面的量角器可以測量擺動的幅度;標尺可以測量擺線的長度;特別是下方的三個可調節高度的光電門,我們的擺從這里經過一次就計一次,同時還能在電腦屏幕上同步顯示。”除了介紹功能,由于光電門計數與計算擺的次數方法不同,此時老師對這一點進行強調,避免學生在實驗當中混淆。老師介紹:“需要我們注意的是,我們計算擺的擺動次數是來回一次計作一次,光電門是通過一次計一次,所以電腦上顯示的數據實際上是擺的擺動次數的兩倍。實驗中為了準確記錄,我們按電腦顯示數據來記錄。”
接下來進行實驗。實驗共分三組,每組實驗都需要學生先制定實驗方案,再進行實驗,實驗完成后對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并做好實驗記錄。三組實驗都采用對比實驗的方法,實驗過程相似,所以老師著重指導學生進行第一組實驗。在進行第一組實驗時,老師指導學生使用智能組合擺的各項功能,適時提醒學生注意實驗中控制好各項條件,實驗數據才能更科學準確。特別是對于數據的處理分析,引導學生借助其它學科學過的柱狀圖、折線圖的方法,使數據更加直觀,同時也增強學生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學習的能力。通過第一組實驗,學生已經基本能夠熟練操作智能組合擺,第二、三組實驗由學生自主完成。
第三個環節是“數據分析,得出結論”。
實驗記錄表清晰明了(見表1)。表頭記錄每次實驗的內容,“不同條件”一欄填寫每次實驗的變量,如擺線的長短、不同種類的擺錘。除了三次實驗數據的記錄,還設計了“合計”一欄。因為學生在操作實驗時,計時會存在一定的誤差,數據可能會出現一定的上下浮動,增加了“合計”欄,能夠使實驗數據更明晰,便于學生對數據進行分析。
對擺速的影響
不同條件 |
30秒鐘通過次數 | ||||
第一次 | 第二次 | 第三次 | 合計 | ||
擺1 | |||||
擺2 | |||||
擺3 | |||||
我的發現: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