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我是獨特的
所屬欄目:品德社會生活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我和我的同伴》第一課《我是獨特的》安徽省 - 阜陽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課題: 《我是獨特的》
科目:道德與法治 教學對象: 三年級學生
課時: 1課時
一、定理念
本教學設計基于以學生為主體,以情感為紐帶,以體驗活動為中心,以多媒體為手段,關注兒童成長中的困惑與問題,積極“在活動中給學生充分的體驗和思考”,寓教于樂,實現情感、態度、能力、知識等多種目標的整合。
二、悟教材
《我是獨特的》是人教版三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第一單元《我和我的同伴》的第一課。童年是一個蘊藏著巨大發展潛力的生命階段,參與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嚴的生活是每個兒童的權利。部編教材把《我和我的同伴》編排在三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是尊重兒童權利,堅信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長處,珍視童年生活的重要體現,更是順應了 “以人為本”的時代發展趨勢。
《我是獨特的》一課,旨在以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兒童更好地認識自我、接納自己,包括接納自己的不足,適應生活,形成真正的自信品質,促進兒童心理健康與身心和諧發展,快樂成長。據此,我把握生活中的有效資源,捕捉多種有價值的活動,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積極引導學生覺察接納,自信自愛。
三、知學情
都說成功的教育必須以對學生的認識為前提。每當我們向學生傳授知識時,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有困難及學習心理。我們知道,孩子們對自己最初的認識,開始于別人對他的評價,到了7—12歲,孩子開始自己認識自己,進入自我評價階段。三年級階段的孩子開始思考:我是一個什么樣的孩子?我完美嗎?別人怎么評價我?這符合事實嗎?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不斷發展,也促進孩子的人格形成,一個具有健康人格的人首先是一個正確的認識自我與接納自我的人。因此教學中我考慮幫助學生先從自己的身體特征和能力特點上來了解自己,認識自己,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
四、立目標
1、讓學生了解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我是獨特的;
2、讓學生懂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會客觀地評價自己;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認同自我、接納自我的態度,培養學生自信自愛的能力。
(其中,2和3也是本課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五、定方法
1、多媒體創設情境:在新課程中,教師必須要創設有意義的教學情境。因此,我借助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葫蘆娃》的視頻,讓學生在具體情境的啟發下,尋找發現葫蘆兄弟各自的不同,有效地認識“獨特”。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的最優化必須落實到學的最優化”,新課程標準指出:“在開展活動時,要創設條件,力求每個學生都能平等地體驗、經歷活動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在做獨立思考的同時,還通過小組的交流和分享達到認識自我、悅納自我的目的。這也是突破教學重難點的關鍵。
六、串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不一樣的音符——引出“獨
特”:道理只有讓孩子在體驗中悟出,才能入腦入心。因此,在課的開始,我拿一把尤克里里與孩子們交流:同學們認識這個樂器嗎?有誰會彈奏?你們聽到了什么?進而提出疑問:“我們每一個人是否相同呢?”
學生討論交流:每一根
弦發出的聲音都是不
同的,了解“獨特”。
進而思考:每個人是否
相同呢?
《道德與法治》
課的生活性強調:我們要從貼近學生的
生活出發。因此,本
環節通過身邊的樂
器入手,通過摸一
摸、彈一彈、聽一聽
等多種體驗,引入“獨特”,導入輕松自然。
(二)不一樣的我們——認識“獨
特”:教師引導學生先說說自己眼中的自己,順勢引導同學說說同
學眼中的自己。此處特別設計了
一個環節:課前先與家長溝通“父
母眼中的孩子”什么樣,給孩子
寫一封信,讓孩子有期待。同時,
先讓孩子說說自己覺得在父母眼
中會是什么樣?形成比照,從而
從他人的看法中了解自己的特
點,又激起了不同的情緒感召。
假如有些孩子不一定認可別人的看法,老師也可以趁機了解孩子此時會用什么樣的方式來溝通。
學生思考并說一說:
1、我眼中的自己;
2、同學眼中的我;
3、父母眼中的我。
學生表達自己,展示自己,呈現不一樣的
“我”。
通過師生問答、
小組交流討論的互
動方式,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不僅讓學生了解到每個人都
有自己的特點,更讓同學們對彼此有了更深地認識。
(三)不一樣的葫蘆娃——感受
“獨特”:《葫蘆兄弟》是我們家喻戶曉的經典動畫,教師通過視頻創設情境,讓學生感受每一個葫蘆娃的獨特,進而引起學生思考:我們每個人是否也有不一樣的超能力呢?
1、學生觀看《葫蘆娃》,感受每一個葫蘆娃的獨特;
2、思考:我們有沒有不同的能力呢? 《課程標準》指
出,要重視教學資源
的運用,在課堂上,以教材資源為范例,以課外資源為補充,
使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獨特”的理解,懂得正視自己的缺點。
(四)不一樣的能力——分享“獨特”:教師設計了一個體驗活動,規則是這樣的:
1、2分鐘的時間,每個人想出至少一種特別的能力,寫在你手中的樹葉紙上;
2、每個分享的同學要用“我很棒!我有與眾不同的……能力”的方式來分享。
3、當前面的人分享完之后,其他人要一起大聲地說:是的,你真的很棒!
1、學生想自己的特別的能力,并寫下來; 2、分享自己的“獨特”; 3、把寫在樹葉紙上自己的獨特的能力貼在黑板上。
在教學過程中我積極營造每個學生都得以自由發展
的寬松氛圍,這個時候,特別鼓勵那些平
時比較羞澀或不敢
主動表現自己的同學,真正做到讓每個孩子能夠覺察并接納自己,學會自信、自愛,解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
(五)、不一樣的風景——認可
“獨特”:緊承上一環節,學生在黑板上貼滿了各自“獨特”的能力,教師相機設疑:為什么原本光禿禿的黑板會變得
五顏六色?進而升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愛上自己,悅納自己,做不一樣的“我”。
1、學生思考:為什么原本光禿禿的黑板會變得五顏六色?
2、學生意識到自己的獨特能力,讓自信自愛深入內心。
實踐是《道德與法治》落地的根。覺察自己、正視自己、悅納自己、自信自愛,孩子們的健康成長是一個漫長的過
程,走進集體,讓孩子的各種品性慢慢浸潤。
七、畫板書
本課板書,我設計了一個獨特
的課題板貼,在教學過程中設置情境,
引導孩子們在事先準備好的樹葉紙上
寫下他們的“獨特”,貼在光禿禿的黑
板上,讓原本光禿禿的黑板變得五顏六色,生機無限。
設計意圖:師生共同合作,體現我們創
作的“獨特”,緊扣課題,又簡潔明了,
富有生機。
八、教學反思
上完了《我是獨特的》,我心里還是比較高興,這節課雖然有一些缺點,但還是比較成功的。在本節課的構思設計和講授過程中,我感觸最深的是本課所涉及的內容,來源于學生,最后又回歸于學生,不是老師想當然,一言堂的。所以在教學的各個環節我都盡量做到時時處處考慮到所任班級學生存在的具體問題,然后有的放矢,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同時,我在課前、課中都讓孩子在活動中來體驗、切身感受。整節課,我做到了遵循新課改的理念,課堂上面向全體學生,以輔導和活動相結合,尊重學生、體現主體性原則。而且在教態上、語言的組織和整理上比較注意,那種和諧、自然而親切的氛圍影響著孩子們,是使得課堂能產生良好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課堂上,我盡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討論發言,在這樣的寬松環境下,孩子們也就自然地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心聲。
當然,也存在許多不足,比如:有些環節交流時間長,浪費了時間,又因為課堂時間有限,所以有些活動也沒有關注到全體學生,我會在以后的實踐教學中一邊摸索一邊提高。教學路上,雖“路也漫漫,遙遙其途”,但我“心向往之,雖遠莫阻。”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