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圓柱的認識
所屬欄目:小學數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小學數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的認識》北京大學附屬小學
《圓柱的認識》
教學案例基本信息
對應信息技術主題
T20移動學習環境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T21 技術支持的探究學習任務設計 T23 技術支持的學習過程監控
學科 數學 學段 小學 年級 六年級
課題名稱 《圓柱的認識》
教材
書名:義務教育教科書 出版社:人教版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
信息技術使用軟硬件 Pad平板電腦、幾何畫板和oCam_370.0軟件
教學案例設計參與人員
角色 姓名 單位
設計者實施者 霍趁趁 北大附小石景山學校 課件制作者1 霍趁趁
北大附小石景山學校
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結合方面的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現代學習理論為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提出,提倡給學生提供建構理解所需要的環境和廣闊的建構空間,讓學生自主、發現式地學習。如利用信息技術進行適當的內容重復,幫助學生記憶知識。通過信息技術設置情景,讓學生便于意義建構。
何克抗教授認為:所謂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就是通過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于各學科的教學過程來營造一種新型教學環境,實現一種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教充分地發揮出來,使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結構發生根本性變革,從而使學生的創造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真正落到實處。整合的三個基本屬性:營造新型教學環境、實現新的教與學方式、變革傳統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環境軟硬件要求及搭建情況簡介:
信息技術通過“人機互動”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得以 充分實現。 尊重學生差異,讓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長和發展,信息技術改變了教學內容的顯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方式。與學生進行“無縫溝通”,把學生共性的問題用實景及時切換到屏幕上,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是學生個性的問題教師與學生及時溝通得以解決。本課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創設移動終端的網絡學習環境,利用幾何畫板或者3D效果直觀展現各種平面圖形平移或者旋轉后形成立體圖形的過程,學生可以利用移動終端自主選擇操作或者驗證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借助信息技術在頭腦中搭建準確的表象,并且自主
2
認識圓柱的特征。通過終端的操作、提交、展示的過程實現生生交流,在合作、探究、交流中學習。 教材目標:
1.從實際情境中抽象出圓柱,認識圓柱的各部分名稱。經歷觀察、操作的認知過程,認識圓柱的基本特征,
2.利用信息技術操作,通過圖形的空間運動,經歷圓柱從靜態觀察到動態運動的認識過程,感受二維平面圖形到三維立體圖形的聯系。 3.積累學生的活動經驗,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材過程:
教學階段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置意圖 技術應用 時
間安
排
喚 起 舊 知、 情 境 引 入
師:老師這有很多的圖片, 你能從中找出我們認識的立體圖形嗎? 1.出示ppt:
現實生活中的圓柱形建筑物和生活
用品
2. 抽象立體模型 3.摸一摸 師:你們怎么知道這些圖形是圓柱體
呢?
(1)觸摸實物,建立感知: 從學具筐中,拿出一個圓柱體,說說它有什么特點? (2)揭示名稱,引出課題
小結:我們了解了圓柱的各部分名稱,那么它還有什么別的特征,我們今天繼續研究圓柱體。
學生回顧已有知識 生1:牙膏盒是長方體的,魔方是正方體的。
生2:杯子的形狀也是圓柱形的。
學情預設: 生1:因為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底面,側面是曲面的。 生2:它的側面展開圖是一個長方形的。
從實際
情景中抽取圓柱體,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認知,辨認圓柱體。在操作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圓柱的特征,認識各部分名稱。
ppt:出示生活中的圓柱
5分鐘
Pad 拍 照 ; 生 生 互 動
1.大膽猜想,建立二維平面圖形與三維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
(1)師:如果讓你用我們學習過的平面圖形制作一個圓柱體, 你打算用什么方法呢? 圍 平移 旋轉
(2)我給大家在準備了平面圖形,(PPT出示)猜想一下,哪個圖形能
學生看著平面圖形進行猜測: (平面圖形有:直角
經歷從二維平面圖形轉化為三維立體圖形的過程,經歷猜
Pad拍照:活動中的拍照功
能,
8分鐘
3
圍成圓柱體呢? 出示小組合作要求
(1)圍:任選一個平面圖形,動手試一試圍成圓柱體。
(2)照:把你們圍成后的圖形用Pad拍照上傳
小組合作,驗證一下你們的想法。 2.小組交流,Pad匯報交流 (1)哪個小組先來說一說你們驗證的過程。
(2)你有什么發現? 小結:
這些圖形通過首尾相接,對邊重合可以圍成不同的圓柱體。
3.師:如果將圓柱體的側面展開,根據剪開的方式不同,得到的展開圖也會不同,都可能是什么圖形呢? 小結:看來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
三角形、等腰等邊三角形、長正方形、梯形、平行四邊形) 小組合作交流,匯報,將圍成后的圖形用Pad拍照上傳。 學情預設1:
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通過不同邊的重合可以得到圓柱。
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圍的方法不同,得到兩種不同的圓柱體, 正方形只能圍成一種圓柱。 學情預設2: 三角形、圓,梯形、平行四邊形無論怎樣圍,都得不到平行四邊形。
想驗證反思的過程,初步發展
空間觀念。
再現 學生 面動 成體的過程,并且實現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
Pad 驗 證 ; 小 組 合 作 探 究
1面動成體,逐步形成空間觀念 師:圖形的平移,圖形旋轉后的軌跡也會形成圓柱體。先猜想一下,哪些
圖形通過平移或者旋轉能得到圓柱體呢?
師:大家有了猜想,你的猜想是否正確呢?
讀讀小組合作要求:
(1)想一想,再動手試一試,看看哪個平面圖形能旋轉或平移得到圓柱體。
(2)利用Pad中的資源包進行自學,驗證自己的猜想。
(3)說一說,選擇其中一個平面圖形,說說與圓柱各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
2.對比辨析,初步建構
學生 Pad動終端,驗證猜想。例如:學生用Pad進行操作平面圖形的運動做平移運動或者旋轉運動的操作,并將運用后在空間形成的立體圖形轉播。
小組合作交流。 匯報交流:例如:我發現 圓通過平移可以形成圓柱;長方形
和正方形沿著一條邊旋轉360度可以形成圓柱; 學情預設
長方形旋轉方式不
通過動手操作,初步感受圓柱高相等,底面相等的特征,初步感受二維平面圖形與三維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
Pad移動操
作:幾何畫板
的有效運用再現平面圖形成體的過程。 學生通過
20分鐘
4
(1)師:哪個平面圖形可以通過旋轉或者平移得到圓柱體呢? (2)說說你們的發現?
(3)能具體說說,各個平面圖形與圓柱體的各部分之間有什么關系嗎? 小結:
看來立體圖形不僅可以圍成圓柱體,也可以在動態的移動過程中形成圓柱體。
3.回歸反思 ,小結收獲
師:回歸這個過程,哪些圖形是你之前沒想到的?或你有哪些收獲嗎?小結:通過動手操作和Pad演示,反思我們的研究歷程,我們先經過猜想,然后動手操作,最后進行了驗證,這也是一種特別重要數學研究方法。
同,也會高矮,粗細不同的圓柱體,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圓柱體之間的對應關系是不同的。
想象并用移動終端進行驗證,Pad的3d顯示效果直觀的再現、驗證、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能力 分 層 練 習 , 感 受 應 用
1. 練習
猜一猜如果把一個圓柱分割開,它的截面有可能是什么樣子呢? 小結:事實上,通過不同的切法,截面也會不同,我們有時間繼續來進行驗證。 2.實際生活應用 欣賞:生活中圓柱實物。
聯系圓柱的特征,想想這些物品為什么設計成圓柱的
1.利用圓柱體的特征解釋圓柱的截面形狀 2.欣賞辨析生活中的圓柱。
回歸生活,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
通過Pad中的
試卷,進行實時效果評價 ppt呈現生活中圓模型的實物。
5分鐘
5
學習效果評價
評價方式:
一、知識性檢測,課后的練習檢測
1. 下面哪些物體是圓柱體?為什么是?為什么不是?
2. 判斷題:
①圓柱體的高只有一條。 ( )
②上下兩個底面相等的圓形物體一定是圓柱體。 ( )
③圓柱體底面周長和高相等時,沿著它的一條高剪開,側面是一個正方形。 ( ) 二、其他評價
課堂中,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匯報展示,以小組的合作完成任務的情況進行評價
本教學設計與以往未使用信息技術教學設計相比的特點
1.移動終端的多樣化使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感悟二維平面圖形與三維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
本課中,信息技術多多樣化使用,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1)作為個別輔導工具
學生根據自己的空間想象,進行驗證反思,每個孩子可以充分利用課中的資源包,將自己的猜想重現,進行驗證,糾正,充分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不是想過就忘了,而是想到見到,真正建立二維平面圖形與三維立體圖形之間的聯系。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尊重學生的差異行學習,讓學生相對獨立的自學圖形的平移和旋轉,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提供資源環境
建成使學生的學習資源由單調的文字教材變為信息密集、形式多樣的資源包。充分利用幾何畫板和錄屏軟件以及PPT中的動畫效果,在這種豐富的資源環境下學習 ,能夠極大擴充教學知識量,使學生不再局限于學習課本上的內容,而是能開闊思路,接觸到豐富的信息。學會利用網絡通信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移動終端的使用,真正的改變了教師一個個講解,學生一個個接收的學習方式。學生通過移動終端的操做就可以在小組中大膽的交流,并通過操作進行闡述自己的觀點。
(3)作為測評工具
課堂效果進行實時評測,出示正確率的統計圖,及時教師提供學習效果的反饋信息,同時使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長處與不足,進行有針對行的講解,便于有目的地調整學習。
2.經歷多次猜想、驗證、反思的過程,理性的認識圓柱體特征,逐步發展空間觀念。 感性的認識到理性的認識。和一年級一樣,把眾多圓柱形實物中的其他屬性剔除,從而只保留形狀上的一致屬性,進而抽象出圓柱的一般性直觀模型,再給出這一模型的名稱,使
6
學生經歷由具體到表象的抽象過程,感受生活中圓柱的運用,把幾何圖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實際物體,把抽象的“圓柱”具體化,也是空間觀念的重要表現。
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幾何圖形3D運動的手段突破了以往教學中僅讓學生空想幾何圖形平移或者旋轉形成立體圖形的過程, 讓圖形的運動真實直觀,尋找平面圖形和圓柱體關系的過程中,認識圓柱的特征,幫助學生準確在頭腦中建立表象,有效的培養空間觀念,并且借助平面圖形的運動形成立體圖形的過程,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截面。根據幾何圖形想象出物體相互之間的關系,從二維平面圖形到三維立體圖形的變化過程,學生從認識靜態的圓柱到認識動態的圓柱的思維形成過程,讓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象的過程豐富學生的活動經驗,進一步感受圓柱的特征,從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