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詠鵝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小學音樂人音版一年級《詠鵝》北京市海淀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小學音樂人音版一年級詠鵝-北京市海淀區五一小學
《詠鵝》唱歌課
一年級音樂課教學設計
教學基本信息
課題 《詠鵝》 學科 音樂
學段
低段
年級
一年級
相關 領域 感受與欣賞領域,表現領域
教材
書名: 音樂 出版社: 人民音像出版社
是否已實施 已實施
一.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
本課基于融合性課程的設計以及《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強調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聆聽、綜合性藝術表演和即興編創等各項音樂活動„„”為理論依據。根據學生的能力和認知特點,以“按照譜例準確演唱歌曲,結合古詩詞與音樂節奏的創編”為本課的指導思想。 二.教學背景分析 (一)教學內容分析
《詠鵝》是一首古詩新唱的歌曲,2/4拍,民族調式,情緒歡快活潑,富有情趣。歌詞是唐朝詩人駱賓王七歲時創作的一首古詩。歌曲分為兩個樂段。
第一樂段:
第一樂段音域僅在c1—b1 音之間,以同音重復、級進、跳進的創作手法進行創作,表現了歌曲歡快的情緒以及兒童見到白鵝時的高興心情。第二樂段:
第二段第一、二小節,仍采用同音重復的方法進行創作,但使用的是第一樂段“do”音上方五度音,好似在表現詩人在觀察白鵝在水中嬉戲后發出的興奮喊叫聲,將歌曲推向一個小高潮。從第三小節開始,繼續采用跳進、級進的創作方法展現詩人看到的白鵝水中嬉戲的景象以及詩人歡暢、純真、追求簡單質樸的心境。
中間有2小節的節奏讀詞,在連接2段中更加生動、富有趣味性。
音樂旋律的創作在尊重古詩詞內容的基礎上,通過音樂特有的手法,將少年兒童見到白鵝的喜悅心情以及細致觀察白鵝在水中嬉戲的場景刻畫得生動、充滿童趣。 (二)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熟知這首歌曲的歌詞,并且能夠很好識讀二分、四分、八分、四分休止符等音符,并對這些音符組成的節奏能夠準確讀譜。學生經過一學期柯爾文手勢的接觸,80%具備良好的音準,旋律感較好,能夠隨手勢、動作表現簡單的旋律。 (三)教學方式與手段說明
通過聆聽歌曲、感受歌曲的韻律,學生自主進行旋律的填空,學生自己演唱歌曲完成知識的傳授。 1. 學生聆聽熟悉歌曲旋律 2. 歌譜填空識讀樂譜 3. 學生自己演唱歌曲 (四)技術準備 ①課件制作軟件ppt。 ②《詠鵝》的音頻。 ③打譜軟件over ture。 ④音響剪切gold wave。 (五)前期教學狀況、問題與對策
問題1:識讀樂譜對于一年級學生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看到太多的樂譜會產生一種逆反的心理,整首歌曲讓學生識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失去對歌曲學習的興趣。
對策:通過反復聆聽,對歌曲的旋律、節奏有所記憶和認知。用樂譜填空代替直接識讀,削弱學生識讀樂譜的難度。
問題2:為古詩詞進行節奏創編,對于一年級學生有一定難度, 在兩個領域融合方面,學生會錯亂、會無從下手。
對策:通過歌曲2段之間節奏的識讀上入手再到整首古詩的節奏完整識讀,并在已知的節奏中提取各種不同的音符,再次進行組合,根據不同的節奏以小組的形式進行古詩詞的二度創編,有效的將兩個領域有效結合,開拓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喜歡、聆聽并演唱歌曲《詠鵝》,樂于參與本課的實踐活動,感受白鵝的音樂形象。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聆聽、模唱、對比等方法學唱歌曲,體驗歌曲的情緒及歌曲音樂要素的變化。 (三)“知識與技能”目標
將歌曲中節奏與古詩詞內容進行有效創編,體現音樂與古詩詞的融合。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用輕快、自然的聲音演唱歌曲《詠鵝》,并能背唱歌曲。 2.將歌曲中節奏與古詩詞內容進行有效創編,體現音樂與古詩詞的融合。
(二)教學難點
區分并唱準歌曲兩段中一房子與二房子兩個二分音符音高。 五.教學過程 (一)詩詞導入
【設計意圖】通過聆聽、朗讀、配樂朗誦等熟悉歌曲。 1.完整聆聽歌曲演唱的內容,揭示課題《詠鵝》。 2.出示古詩,學生讀一讀,加入音樂配樂詩朗誦。 3.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 (二)學唱歌曲 1.學習第一樂段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已知經驗,這首古詩學生是已經學習過的,歌曲的節奏從吟誦古詩的韻律上而來,對于歌曲的節奏不需要進行單獨的訓練,所以把學習的重點放在樂譜的識讀。由于識讀樂譜對于一年級學生存在一定的難度,學生看到太多的樂譜會產生一種逆反的心理,整首歌曲讓學生識讀會讓學生感到枯燥無趣,失去對歌曲學習的興趣。所以采用樂譜填空識讀的方式,引導學生多去聆聽,在聆聽辨別旋律的過程中進行樂譜填空識讀。
(1)播放歌曲第一樂段,看老師進行肢體律動。 (2)播放歌曲第一樂段,模仿老師進行肢體律動。 (3)隨音樂小聲哼唱歌曲。
(4)提問:第一段結尾中兩個“波”的音高相同嗎?哪個高?哪個
低?師彈琴,學生聽辯。
(5)回到曲譜進行尾音接唱、填空,個人與集體相結合進行反復練習。練習中加入手勢re、do幫助準確演唱。
(6)完整演唱第一樂段 (7)個別人進行演唱展示 2. 學習第二樂段
【階段目標】學唱歌曲第二段,感受第二段的旋律走向,聆聽感受歌曲第一段與第二段音樂要素的變化,展開聯想根據音樂的變化想象鵝群的畫面,視聽結合用歌聲表現歌曲的意境。
(1) 聆聽第二樂段,學生思考與第一段唱的一樣嗎?哪不一樣? (2) 出示一、二段曲譜,師生共同在樂譜上找變化。
①歌曲第二段比第一段音區升高了5度。 ②第二段比第一段節奏緊湊了。
(3) 引導學生唱第一句,加入動作表現音樂形象。
(4) 觀察二段結尾處的2個音符,和第一樂段結束的音符相同。加
入手勢唱準結尾旋律。 (5) 二樂段完整演唱。
(6) 提問:“音區變高了,節奏變緊湊了,這些鵝群還是在湖面上靜
靜的游嗎?”
啟發、引導學生展開聯想,描述自己的想象。
(7) 看著嬉戲、高歌的鵝群圖片再來唱一唱,個人與集體相結合。 3.完整演唱歌曲 (三)節奏創編
1.出示兩段之間2小節節奏譜例,按節奏讀一讀。 2.將整首古詩節奏出現,按節奏讀一讀。 3.找一找節奏中都用了那些音符? 4.背誦其它古詩(五言、七言) 5.分小組選擇節奏卡片進行古詩創編 6.小組匯報展示 (四)演唱結束
再次演唱歌曲《詠鵝》,邊唱邊走出教室,師生再見!
六.學習評價方式 (一)評價方式:
采用形成性評價為主要評價方式。教學中運用多元化的評價方法,如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評價. (二)評價量規:
能夠準確背唱歌曲
能夠掌握歌曲的情緒變化
能夠積極參與創編學活動
A組 B組
在音樂藝術的學習中,重視學生的興趣、參與、實踐、體驗。普通學生的藝術學習,關注興趣、重視參與的程度,只要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都以一個標準(合格)來衡量學生的音樂藝術學習。
七.教學設計特點
(一)在不斷的形體動作中,感受歌曲的旋律走向,引導學生肢體參與,體驗歌曲旋律的變化。
(二)巧妙的歌譜填空代替樂譜識讀,培養學生內心聽覺,削弱難度。使學生始終保持一個學習的興奮點,讓學生掌握一種學習歌曲的方式。 (三)本課以《詠鵝》這首古詩歌曲的演唱為切入點,通過古詩歌曲演唱、綜合表演、配樂吟誦、學生自主創編節奏吟誦等形式把中國古詩詞與音樂教學中的音樂感受、音樂形象、音樂知識和音樂創編相結合層層深入地開展教學活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