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五十六朵花,月光下的鳳尾竹
所屬欄目:小學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五十六朵花-月光下的鳳尾竹-黑龍江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五十六朵花-月光下的鳳尾竹-黑龍江
“月光下的鳳尾竹”教學設計
一、教學內容:人教版小學音樂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五十六朵花 二、課標要求:
1.學段目標:
∮保持對音樂的興趣。
∮培養音樂感受與欣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能自信地、有表情地瘸唱,樂于參與演奏及其他音樂表現、創造活動。
∮培養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增強集體意識,培養合作能力。
2.課程內容:
∮能發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模仿喜歡的音響。能哼唱熟悉的歌曲或樂曲。
∮能夠聽辨歌唱中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音色,說出人聲的分類。能夠認識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并能聽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樂的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體驗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律動感。
∮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能夠感知音樂主題,區分音樂基本段落,并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做出相應的反應。 三、教材分析:
《月光下的鳳尾竹》是根據倪維德作詞、施光南作曲的同名歌曲改編的,這是一首節奏舒緩、優美纏綿、富有傣族音樂風格的樂曲。樂曲為四三拍,宮調式,兩段體,曲調清新流暢。葫蘆絲音色婉轉、優美,有較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使樂曲的旋律得到更突出的表現,民族特色也更加濃郁。
第一樂段由四個樂句組成,旋律流暢,節奏緊湊,大量的小三度音程使旋律具有小調的風格,柔和、優美。一、二樂句完全相同,第三樂句的節奏變化,使得優美的情緒變得活躍起來,第四樂句是第三樂句的變化重復,也就是同頭換尾。
第二樂段由三個樂句構成。第一、二樂句沿用第一樂段的方法,兩個樂句基本相同,節奏較為舒展,五度和六度音程的大量交替運用使旋律起伏具有跳躍性,給人以舞動的感覺,與第一樂段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三樂句是第一樂段第一樂句的變化重復,在變化中又呈現了統一,別具風格。 四、學情分析:
因為我們學校的選修樂器是葫蘆絲,所以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初步學習了葫蘆絲的演奏技巧,有了一定的器樂演奏基礎,同時,具備一
定的識譜、視奏的能力。
隨著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學生的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也不斷增強。教師應當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培養音樂欣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樂于參與演奏及其他音樂表現、創造活動,培養藝術想象力和創造力。 五、教學目標:
1.能說出《月光下的鳳尾竹》具有的優美情緒并哼唱主題。 2.認識葫蘆絲的形狀,能分辨葫蘆絲的音色,并嘗試視奏部分旋律。
3.知道《月光下的鳳尾竹》是一首具有傣族音樂風格的樂曲。 六、教學重難點:熟悉音樂主題,體驗感知傣族音樂特點。 七、教學用具:多媒體課件、葫蘆絲、頭飾等 八、教學設想:
1.學生在自由寬松的教學環境中,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2.通過聆聽等實踐活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感知音樂、表現音樂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喜愛和了解。
3.通過觀察、聆聽、視唱、視奏、表演、嘗試、探究等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發展創新意識和表現能力。鼓勵學生的個性發揮,引導學生將創新觀念轉化為具體結果探索各種音樂表現方法,以達到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創新意識的目的,提高學生知識的運用能力。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音樂活動,充分體驗音樂活動的樂趣,提高音樂學習的興趣和能力。 九、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引入課題
1.教師示范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
教師身穿孔雀裙隨音樂邊舞邊演奏《月光下的鳳尾竹》,學生欣賞。
2.談話:同學們,大家上午好!請你猜一猜老師穿的是哪個民族的服裝?演奏的又是哪個民族的樂曲呢?
3.學生匯報搜集資料
師:說說你對傣族的了解。(學生匯報: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云南省,他們大多住在竹樓里,喜歡跳孔雀舞;傣族人最喜歡的節日是潑水節……)
4.課件介紹傣族風景民俗
師:同學們了解的可真不少,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一起來走近傣鄉,去進一步了解那里的民俗,那里的音樂。(播放傣族風景圖片) 師:接下來讓我們共同聆聽一首不同風格的傣族樂曲《月光下的
鳳尾竹》。(貼示課題) (二)新課
1.初聽樂曲錄音,提問:這首樂曲的主奏樂器是什么?葫蘆絲的音色究竟有什么特點呢?
生:葫蘆絲音色柔和、優美 生:圓潤、婉轉,略帶有鼻音。 師:聽到這么優美的音樂,你的腦海中會浮現出怎樣的畫面呢? 生:我能想到寧靜的夜晚、傣家的竹樓、小橋流水、傣族人在夜晚散步…… 2.分段欣賞
1)聆聽第一主題,思考:這段主題帶給你什么樣的感受?生:優美、柔和等
2)觀察樂譜,數一數第一主題有幾個樂句?總結每個樂句之間的聯系。
生:一二樂句完全相同,三四樂句是變化重復,前兩小節一樣,后面的小節不同
師:這樣前面小節相同,后面不同的也可以叫做同頭換尾。 3)揮拍唱一唱第一主題,注意連音和斷音的唱法。
師:了解了樂句間的聯系,讓我們一起來唱一唱這段熟悉的旋律 教師彈琴,學生視唱曲譜
4)小組活動:用葫蘆絲視奏第一主題
a小組內合作練習(提示學生注意聲音的連貫性和音準) b指定四個小組隨琴展示,一組一個樂句
c我是小小演奏家:指定一生隨音樂演奏第一主題 5)節奏練習(貼示節奏譜)
復習三拍子的強弱特點,請同學們用× 0 0 |× 0 0 | 的節奏隨音樂為第一主題伴奏
6)聆聽第二主題,邊聽邊思考:這個主題與第一主題在情緒、節奏上有什么不同?
生:情緒更加熱烈、激動,節奏更加舒展 師:不僅如此,這段旋律也更多的出現在高音區
7)觀察樂譜,數一數第二主題有幾個樂句,說一說它的旋律與第一主題有什么聯系?
生:有3個樂句,最后一句跟前面的樂句相似 師:說的很好,其實最后一個樂句就是第一主題第一個樂句的變化重復。
8)用la模唱第二主題,注意第一、二樂句用連貫的聲音演唱,第三樂句用連、跳結合的聲音演唱
9)節奏練習(貼示節奏譜)
請同學們用 0 0 × | 0 0 × | 的節奏隨音樂為第二主題伴奏 3.完整聆聽音樂,綜合感知
聽到第一主題時按× 0 0 |× 0 0 |的節奏為音樂加伴奏,聽到第二主題時按 0 0 × | 0 0 × |的節奏為音樂加伴奏。
4.我是小小舞蹈家:(動作編創練習) 1)跟學生一起學習幾個簡單的傣族舞動作 2)集體隨著音樂跳一跳 (三)拓展與延伸
1.聆聽《月光下的鳳尾竹》合唱版 師:同學們,這首《月光下的鳳尾竹》不僅有葫蘆絲演奏的形式,還有獨唱和合唱的形式,下面我們來聽一聽合唱版的《月光下的鳳尾竹》。
2.課堂總結:
優美的音樂總帶給我們無限的遐想,希望同學們有機會走進美麗的西雙版納,了解傣族人民的生活變化,同時也保護好我們的民族音樂文化。最后,讓我們用小孔雀的方式來相互再見吧!(擺造型)
十、板書設計: 月光下的鳳尾竹
3/4 × 0 0 |× 0 0 | 3/4 0 0 × | 0 0 × |
十一、教學效果預測: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表現能力和分析能力,它以音樂作品為媒介, 以樂器為載體,以美育為核心,引導學生去參與、去發現、去體驗與創造,最終達到提高學生素質及完善自我的目的。
本節課以教師的演奏和表演創設情境、引入課題,通過觀察、聆聽、分析、視唱、視奏等實踐活動來開展教學過程。
首先教師邊演奏邊表演樂曲《月光下的鳳尾竹》來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同時引導學生初步感知傣族音樂風格,通過學生匯報及教師的傣族民俗課件介紹,拉近學生對傣族人民極其音樂的認知范圍,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在欣賞過程中,教師有步驟的引導學生按“整體-分段-整體”的模式分步驟展開聆聽,通過談聆聽感受、分析樂曲結構、揮拍唱譜、器樂演奏、節奏練習、動作表演等一系列的實踐活動,幫助學生感知音樂的韻律,在愉悅中了解《月光下的鳳尾竹》是一首具有傣族音樂風格的樂曲,喜愛民族音樂。
為了開擴學生的思維,更好的解決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課件從多角度、立體性的展示了傣族人的生活和音
樂特點,清晰的節奏圖譜、優美的民俗畫面、動聽的迷人旋律……從多感官入手,循序漸進的推進教學過程,揭示教學重點,拓展學生的思維,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突破教學難點。 教師的專業表演、頭飾的精彩亮相、師生唱奏及舞蹈活動的積極配合,使得本節音樂課呈現出柔美、溫馨的氛圍,增強了學生參與學習的成就感,拓展延伸部分的合唱版《月光下的鳳尾竹》,則大大拓寬了學生們的聆聽途徑和想象空間,利于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逐步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積累感受與欣賞音樂的經驗,同時也促進了他們對民族音樂的了解和喜愛。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