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酸和堿,中和反應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課題2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第1課時)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化學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十單元課題2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第1課時)
校公開課 第十單元課題2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第1課時)教學設計
課題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 單元 第十單元 課型 新授課 時間 2017.04.06下午第7節
地點
六樓錄播室
班級
初三(4)
教學 目標
顯性教學目標:
1.設計并完成實驗:驗證酸堿能否發生反應(重點);
2.會判斷中和反應,理解其微觀實質,會書寫化學方程式,(難點); 3.會運用中和反應原理解釋生產生活中的現象(了解)。 隱性教學目標(與顯性教學目標相對應):
1.以指示劑指示溶液酸堿性的知識為載體,培養學生基于定性到定量的實證推理,在切身體驗中領悟驗證酸堿發生反應的研究方法,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以核心概念“中和反應”為載體,建立起“宏觀-微觀-符號”三維表征的化學思維;
3.理論聯系實際,會運用中和反應原理分析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結構-性質-用途”的正確結構觀。
教材 分析
本單元教材從生活和實驗室中常見的酸和堿出發,介紹了幾種常見酸和堿的性質及用途,并說明酸和堿各有其相似性質的原因,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介紹了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溶液的酸堿度等。
本課題教材內容呈現的順序是:驗證酸堿發生反應(實驗)——酸堿反應微觀本質——酸堿反應化學方程式——中和反應(含“鹽”的概念)——中和反應的實際應用。本課題的教學內容,教材沒有穿插安排在酸的化學性質或堿的化學性質中,單獨列為一個課題,其目的是:通過核心概念“中和反應”的形成,完善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驗證沒有明顯現象反應的實驗設計能力,完善學生完成這類實驗設計的思維模型建構,優化實驗方案,培養學生基于實證、運用知識從定性到定量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發展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和水平層級;從酸堿反應的宏觀現象到原子水平上的反應過程模型建構,再到中和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書寫,旨在幫助學生建立起“宏觀-微觀-符號”三維表征的化學思維;從鹽酸和氫氧化鈉類推到其他酸堿反應,幫助學生學會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類屬的研究物質性質的學習方法;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旨在幫助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從化學走進生活,學以致用,了解化學的學習價值,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結構觀(結構-性質-用途)。
教材顯性的教學內容是:驗證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的實驗操作及技能;鹽酸和氫氧化鈉反應過程的微觀模型理解;中和反應的概念、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及中和反應的實際應用。教材隱性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生結構決定性質,性質決定用途的結構觀;建立“宏-微-符”三重表征認識化學反應的思維視角;完善學生研究化學反應定性到定量的意識。其中,對于沒有明顯現象的反應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優化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建立起結論、觀點和現象之間的邏輯推理關系,是教材隱性內容的難點,是學生面臨的難題,也是本課的重點。
酸和堿的中和反應在中學化學學習過程中起著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為十二單元鹽類的性質、用途及高中選修4中和滴定作鋪墊。
2
學情 分析
本課之前,溶液酸堿度的測試方法——pH試紙的使用,已經整合到本單元酸堿指示劑變色的教學部分,鹽的概念在第八單元學習金屬化學性質時已經提及。即學生已經具有了常見酸堿的性質、構成、用途、酸堿指示劑的變色規律、pH試紙的使用、鹽的概念等知識儲備;學會了一些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會用對比的方法設計實驗,并對獲得的信息用歸納、概括的方法進行加工。
此外,學習本課之前,學生也曾遇到無明顯現象的反應,如: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鈉溶液的反應,學生初步具有借助轉換思想驗證發生反應的意識,但尚未形成思路和模型,如何設計實驗、建構原子水平上的化學變化過程模型以及符號表征(化學方程式)可能是學生本課學習的障礙,也是本課學習的重難點。
教學重點 設計實驗優化方案,完成實驗:探究酸堿能否發生反應。
教學難點 設計實驗驗證酸堿發生反應的邏輯推理;建構原子水平上認識中和反應的微觀模型。
實驗儀器 用品 NaOH、HCl、酚酞、溫度計、燒杯、玻璃棒、鑷子、酒精燈、火柴、滴管、Zn、碳酸鈉溶液、pH試紙、標準比色卡 教學環境 多媒體支持 PPT 動畫播放 實物展臺 教學方法 問題導學 模型建構 實驗探究 學習方法 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