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
所屬欄目:初中化學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題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福建省廈門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人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課題 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
第二單元 我們周圍的空氣 課題1 空氣(第一課時)(人教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空氣的主要成分,能說出空氣中主要氣體的名稱及含量大小的關系; 2.初步認識純凈物、混合物的概念。 過程與方法
1. 學習運用觀察、實驗、收集資料,從日常生活中進行總結等方法獲取信息;
2. 初步學習利用科學實驗的方法進行觀察、記錄實驗現象并分析獲取結論。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拉瓦錫關于空氣的成分發現史,樹立對待任何事物都必須有一個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驗科學研究是一個勇于質疑、勇于創新的過程; 2.體驗化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和聯系,保持對生活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該內容之前已經對空氣的成分有所了解,知道空氣中有氧氣、二氧化碳等氣體,從熟悉的事物入手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加深對物質的了解,使學生對化學學科的特點和科學探究的過程有更深刻的認識。
【教學重點】
1.空氣的組成
2.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對實驗的觀察能力和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實驗輔助教學 【教學方法】
學案導學教學法、實驗法、啟發法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導入】(展示廈門美景圖片和校園圖片) 我們生活在一個美麗的城市——廈門,藍天、白云、綠樹、陽光是我們經常看見的景象。能夠在美麗的校園環境中學習生活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每個人時刻都離不開一種物質——空氣。 【提問】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實驗或實例來說明空氣是確實存在的嗎?(師舉例:用一個透明的塑料袋,在空氣中抖開,塑料袋中有物質嗎?) 感受城市和校園環境的美好。 答:空氣 體會空氣對
人類的重要性,激發學習興趣。 從身邊的現象著手,體會化學學習與
(可提問學生)
【引入】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空氣形影不離地伴隨著我們,但因為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它是由一種物質還是多種物質組成?空氣的成分是什么?很多科學家在研究它,但直到近二百年才有所突破,其中最具歷史意義的當屬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的研究。(展示拉瓦錫的照片和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所用裝置的圖片)
請大家自主閱讀課本P26相關內容,填寫學案相應內容。 【學案導學內容】
1.拉瓦錫用什么方法研究空氣組成,裝置的特點是什么?
2.所用藥品和反應條件分別是什么?
3.實驗現象是什么?最終得出什么結論?
【分析引導并板書】
1.拉瓦錫用定量的方法研究空氣組成,裝置的特點是密閉。
2.所用藥品為金屬汞和反應條件是連續加熱12天。
3.實驗現象是銀白色液體轉變為紅色粉末且容器內氣體體積減少1/5。最終結論空氣主要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其中氧氣占空氣體積的1/5。 【過渡】拉瓦錫的實驗室在二百多年前做的,那么我們能不能通過實驗來重現他的實驗結果呢?答案是肯定的。 【演示實驗】利用改進實驗裝置進行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并在學案上記錄實驗現象。
舉例:風的形成、動植物呼吸、空杯子倒扣水中而水無法占滿杯子等等。
閱讀課本相關材料,結合教師講解充分了解拉瓦錫研究空氣成分的歷史。
填寫學案相關內容
分析,小結回答
觀察實驗現象,并記錄。 實際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一步引入課題。
了解科學研究是一個嚴謹而又漫長的過程,要勇于質疑、勇于創新。
通過學案對所閱讀材料有目的性的分析和歸納。
結合實驗增強學生對科學探究的認識,了解實驗探究的過程,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分析。
分析說明:利用一個兩端開口的玻璃管,一個帶軟木塞的燃燒匙,一個盛有水的水槽,燃燒匙上放有紅磷。點燃紅磷后迅速將帶軟木塞的燃燒匙伸入玻璃管內,觀察現象。待玻璃管內冷卻至室溫,再次觀察。
【引導思考】水面上升的原因是什么? 【追問并分析】為什么會產生壓強差?紅磷燃燒實際是和空氣中的氧氣反應,氧氣被消耗,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固體,密閉容器中的氣體體積減少,壓強變小,管內氣壓小于外界大氣壓,導致玻璃管內液面上升。根據等量代換的原則,進入玻璃管內水的體積就是原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即:氧氣約占空氣總體積的1/5。 【討論】從定量實驗的角度分析,本實驗要得到準確的結果需要注意哪些方面?進水量接近1/5和超過1/5都有可能是哪些原因所導致的?
解釋,并提出思考:與拉瓦錫所用金屬汞相比,紅磷在氧氣濃度低至一定時就會熄滅,無法將所有氧氣都消耗完,因此只能算是半定量實驗。但同學可以思考能否換用其他藥品或進行改進,將裝置中的氧氣
回答實驗現象:
1.紅磷燃燒,產生大量白煙。
2.玻璃管中水面緩慢上升。待冷卻至室溫時,上升高度約占原管內空氣體積的1/5。
回答:壓強差導致。 思考
討論,得出結論
回答:1.與拉瓦錫實驗相比,藥品消耗的都是一定量空氣中的氧氣,因此裝置要密閉。 2.氧氣要盡可能被消耗完,即紅磷要足量。
利用所學知識對實際問題進行探討,加深理解和應用,綜合開發學生的能力,突破本節的難點。
培養科學嚴謹的實驗態度,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反思的能力。
全部消耗完,從而得到更準確的結果?
【分析對比】(展示課本實驗所用的裝置)本裝置與課本實驗裝置相比,有何優點? 若請你預測課本實驗裝置的現象應該是什么?
【實驗】實驗結束,取下軟木塞,迅速將一根燃著的木條伸入玻璃管。觀察現象。 (提醒學生由現象可獲取的結論:剩余氣體的性質?)
【過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實驗儀器的不斷精細化,空氣中的其他成分也被科學家通過實驗逐一發現并測定出來。閱讀P27,填寫學案的導學目標2。
【小結,升華概念】由此可知空氣是由多種成分組成,像這樣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混合而成的物質叫做混合物,而空氣中的氮氣或氧氣只由一種物質組成,我們稱之為純凈物。舉例說明。(如空氣、飲料、海水等混合物,N2、O2、H2O等純凈物。) 【分析】純凈物有固定的組成,且成分單一,可以用專門的化學符號表示,如紅磷P,五氧化二磷P2O5等,混合物沒有固定的組成,各成分之間不發生化學反應,保持各自的性質。 【課堂練習】學案導學目標3的遷移應用 【小結歸納】本節課重點內容是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及物質的基本分類。 【布置作業】學案相關作業
3.待裝置冷卻后再讀取數據。(熱脹冷縮導致實驗誤差)
回答:接口少,實驗結果更為準確。 課本實驗現象:燒杯中的水倒吸,進入集氣瓶體積約為原空氣體積的1/5。
觀察到木條熄滅且水面不再上升。 回答:管內氣體不支持燃燒,難溶于水。
歸納小結:空氣的成分按體積計算,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0.03%。
認識生活中的混合物、純凈物。
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并學會遷移應用相關知識,促使學生更本質的理解實驗原理。
提升對材料的分析能力, 認識空氣的成分,突破本節的重點。
加深對混合物、純凈物概念的認識,通過空氣這個典型的例子強化理解 。
通過練習深化概念理解。
練習鞏固知識,拓展延伸。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