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列強侵略,救國探索,新媒體新技術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列強侵略與救國探索》2016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暨第九屆全國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列強侵略與救國探索》2016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暨第九屆全國中小學創新課堂教學研討會觀摩課
附件3:
2016年新媒體新技術教學應用研討會教學設計表
一、基本信息 | ||||||||
學校 | 上海龍柏中學 | |||||||
課名 | 專題復習:列強侵略與救國探索 | 教師姓名 | 尹積洋 | |||||
學科(版本) | 初中歷史(華東師大出版社) | 章節 | 七年級第二學期大事年表 | |||||
學時 | 第一課時 | 年級 | 八年級 | |||||
二、教學目標 1.掌握中國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侵略我國的主要戰爭及其結果(不平等條約);掌握面對列強侵略,我國人民進行的抗爭和救國探索的史實(代表人物、歷史事件、救國主張、結果等)。 2.對列強發動的侵略戰爭、我國人民的救國探索進行分析比較,學會從多角度、多視角看待歷史問題,從而學會分析、歸納、解釋、解決有關歷史問題,發展學史智慧。 3.從列強發動侵略戰爭所造成的嚴重后果中,認識閉關自守、腐敗落后的危害;從救國探索的分析中,認識救國道路探索的艱巨性,增強熱愛祖國、為祖國富強而拼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
||||||||
三、學習者分析 七年級學生經過一年的歷史學習,對于大事年表這一歷史學習工具已經比較熟悉。但在打破章節順序后,學生又往往感到這樣的歷史是散亂的,無法形成全面、正確的歷史認識。因此,基于大事年表,學生通過課前預習,對同一條歷史線索進行了圈劃、整理,但整理的坐標曲線圖基本不太正確,說明學生得專題歸納分析能力還非常欠缺。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大事年表,用思維導圖進行知識梳理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必要的分析,加深認識,從而提高學史能力。 |
||||||||
四、教學重難點分析及解決措施 教學重點:整理中國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侵略我國的主要戰爭及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 教學難點:列強侵略的階段性與救國探索的艱巨性。 措施:以“激情—高效”課堂教學流程為指導,基于AISCHOOL教學平臺,發揮其交互生成功能,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
||||||||
五、教學設計 | ||||||||
教學環節 | 起止時間(’”- ’”) | 環節目標 | 教學內容 | 學生活動 | 媒體作用及分析 | |||
激情導入 | 0’00”-1 ’40” | 從材料中提取信息,引出課題。 | “習近平的講話” | 從這段話中你能提取哪些取有效歷史信息?。 | 屏幕廣播材料,引問提取有效信息。 | |||
自主學習與互動 | 1 ’40” -22’26” | 學會利用大事年表整理歸納“列強侵略”有關史實,分析其影響 |
以“列強侵略”為線索交流圈劃的有關內容,完成思維導圖。 推送課堂練習,比較分析不平等條約,認識“列強侵略”方式的變化及對我國產生的嚴重影響; |
小組交流,自主完成思維導圖,并嘗試完成坐標曲線圖,分享交流。 思考:從列強侵華戰爭的結果中你發現了什么? |
利用課前在PAD電子書上圈劃同一線索的大事;編寫思維導圖。完成課堂練習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 同時嘗試自選其中一條線索完成坐標曲線圖,拍照上傳。 |
|||
22 ’26” -38’00” | 學會利用大事年表整理歸納“救國探索”有關史實 |
以“救國探索”為線索交流圈劃的有關內容,完成思維導圖。 從學習西方的“技術-制度-思想”由表及里逐步深入中理解其必然性。 |
小組交流,自主完成思維導圖,并嘗試完成坐標曲線圖,分享交流。 從曾左李、康梁、孫中山、陳李胡魯的救國探索中你又發現了什么? |
|||||
魅力精講 | 38 ’00” -42’48” | 從坐標曲線圖中學會分析,揭示歷史規律,提升學史智慧。 |
坐標曲線圖 |
聆聽思考。 |
利用板書形成的曲線圖,引導學生加深理解,形成知識結構 |
|||
達標檢測 | 42 ’48” -43’46” |
檢測學習效果 |
課堂檢測練習 |
完成課堂檢測,反饋學習效果 |
利用aischool平臺推送課堂檢測練習,有效反饋 | |||
小結 | 43 ’46” -44’03” | 及時小結,加深記憶 | 歌訣 | 閱讀“列強侵略”“救國探索”歌訣,加深理解記憶。 | 推送資源,激發興趣,鞏固效果 | |||
學校 | 上海市龍柏中學 | ||
課名 | 《專題復習:列強侵略與救國探索》 | 教師 | 尹積洋 |
學科 | 初中歷史 | 年級 | 七年級 |
1.應用了哪種新媒體和新技術的哪些功能,效果如何? | |||
在教學中,利用天聞數媒公司提供的AISCHOOL電子書包教學平臺,以學習者為中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精講重點、有效檢測反饋: 1.發布預習作業,實現先學后教,自主建構。 通過學校電子書包實驗平臺向同學們推送了預習任務:閱讀數字教材P151-152頁的大事年表,用紅色波浪線圈畫“近代史上西方列強對我國的侵略的有關史實”;用紅色實線圈畫“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的有關史實”。并用“筆記”與課本相應章節建立聯系,以此為基礎完成“1840年-1919年”歷史發展的坐標示意圖(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條線索),拍照上傳與同學們分享。 2.利用思維導圖,梳理核心知識。 通過要求同學們充分利用好“大事年表”,從中圈劃出“列強侵略”與“救國探索”兩個專題的大事,以思維導圖的方式完成專題知識的歸類,提交全班同學交流,完善自己的思維導圖。很好地幫助同學們完成了專題知識的歸類、自主建構。 3. 推送檢測練習,分析歷史聯系,提升學史智慧。 通過檢測練習,系統自動反饋結果,為學生調整認識提供支持。但練習并不因此而結束,教師引導學生對練習有關內容進行深度比較、學習,從而不斷推進學習,發現其中的區別與練習,加深對歷史事件影響的理解,提升歷史學習智慧。 4.推送學習資源,拓寬學習視野,提高學習興趣。 |
|||
2.在教學活動應用新媒體新技術的關鍵事件(起止時間(如:5'20''-10'40''),時間3-8分鐘左右,每節課2-3段),引起了那些反思(如教學策略與方法的實施、教學重難點的解決、師生深層次互動,生成性的問題解決等)。 | |||
課前:通過預習,大多數同學均通過圈劃的方式完成了“近代史上西方列強對我國的侵略的有關史實”,“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的有關史實”這兩條線索的知識梳理。但在完成“1840年-1919年”歷史發展的坐標示意圖(可以選擇其中的一條線索)上明顯感到困難。為教師開展課堂教學提供了最好的生成性資源。 課中: 1 ’40” -22’26 在課堂學習中,教師在了解、反饋學生預習成果的基礎上,推送了“列強侵略”、“救國探索”兩個思維導圖,請同學們在自己預習圈劃的基礎上用最簡潔的詞匯梳理出“列強侵略”、“救國探索”的核心知識點。即五次侵略戰爭,六次救國探索。最終兩條線索的最核心的信息就落實到“五”、“六”兩個數字上,使知識最簡化。 在學生交流分享“列強侵略”思維導圖后,教師適時推送了第一份檢測練習。學生提交后,系統自動反饋結果,為學生調整認識提供支持。但練習并不因此而結束,教師引導學生對三個條約的內容進行比較,發現了什么?為什么?將學習引向深入。 22 ’26” -38’00” 在學生交流分享“救國探索”思維導圖后,教師同樣推送了一道課堂檢測題。 通過這道檢測題,將近代史上中國人民的救國探索的歷程(學習西方的“器物——制度——思想”)進行了明晰,這樣也就理解了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運動的救國探索的發展軌跡,理解每一次救國探索的偉大意義。在此基礎上完成“救國探索”的坐標曲線圖。 |
|||
3.新技術應用于教學的創新點及效果思考(教學組織創新、教學設計創新等)。 | |||
AISCHOOL電子書包教學平臺為我們改進教學、創新學習方式提供了無限可能。關鍵在于作為教師是否能夠有效、靈活應用好切合學科教學需求的功能和技術。 其中: 思維導圖對于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有效建構學科知識結構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中,教師對思維導圖的應用也有多種應用方式。在本節課中我主要是要求學生在教師推送思維導圖的基礎上添加子節點,形成“列強侵略”、“救國探索”兩個知識歸類。這是歷史學習的較為基礎的第一步。每位同學根據自己的理解添加子節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開展個性化學習的過程。提交后閱讀其他同學思維導圖的過程又是分享重構完善的過程,學生自主建構的過程得以體現,學習的實效批性得到保證。當然隨著今后平臺功能的完善,教師可以推送完整的思維導圖,引導學生開展主題閱讀;也可以推送不完整的思維導圖,讓學生完善;更可以教師提出學習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形成個性化、多樣化的思維導圖。這樣為我們創生更為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提供了可能。 課堂練習的應用,教師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并為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了大量的生成性資源:普遍有問題的需要在課堂上集中討論交流;小組同學有問題的則放在小組內解決;個別同學有問題的則關照各小組進行相互交流指導,解決個別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在有效反饋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基于課堂練習,將學習引向深入,開展基于技術反饋數據的深度學習,發展學科核心素養。課堂練習的功能應用絕對不應該是僅僅局限于數據反饋。作為教師,應對此有彈性化的教學設計,將基于新技術的課堂練習的功能更好地服務于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 |
|||
4.對新技術的教學適用性的思考及對其有關功能改進的建議或意見。 | |||
AISCHOOL電子書包教學平臺應用于課堂學習,對于互聯網+環境下變革創新教學方式提供了一條全新路徑。 課前:預習任務的推送,同學們可以通過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提交預習成果,同學之間還可以相互學習、交流、評價,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習。當然也為教師提供了開展課堂學習活動設計的最為基礎、最為有效的生成資源。基于學生發展的課堂學習得以真正實現。 課中:資源推送(文本、圖片、音頻、視頻)、屏幕廣播、課堂提問、思維導圖、課堂練習、主題研討等功能,激發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為師生設計、開展多樣化的學習活動提供了技術支撐,為學生自主建構學科知識結構、提升學科核心素養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課堂學習方式由此而實現有效變革。 課后:推送拓展資源和課后作業,將學習引向課后,真正實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學習。 但是AISCHOOL電子書包教學平臺的應用,也給教師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如優質資源的選擇;其次課堂上如何兼顧技術有效性與師生對話、生生互動,不斷提高技術駕馭能力、課堂調控能力和關注每一位學生適時學習狀態的能力,再次平臺功能技術的不斷改進和完善,以滿足學科教學的有效需求。 |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