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秦統一中國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部編)第9課《秦統一中國》湖北省 - 宜昌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版七年級上冊(部編)第9課秦統一中國-湖北省 - 宜昌
第9課 秦統一中國
【課程標準】
知道秦始皇和秦統一中國,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統一措施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秦朝的統一及秦朝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內容。 2、了解秦鞏固統一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 3、探討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史料和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統一漢字》《統一貨幣》等圖片材料,學習和運用搜集與利用歷史信息的方法。
2、通過動手制作秦朝疆域示意圖,培養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通過了解秦統一的過程和掌握秦鞏固統一的措施,認識統一對歷史發展影響,統一是歷史的主流,進行維護國家統一觀念的教育。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秦統一全國及其鞏固統一的主要措施。 2.難點: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一措施的作用。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活潑、好動,喜歡參與,因此本課抓住七年級學生的此特點,用“明星撞臉兵馬俑”的圖片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整節課通過 “給秦王把脈”、“ 畫一畫”、“ 連一連”等活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由于七年級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大多數來自于影視作品,思維以感性思維為主,缺乏一定的史料解讀能力,本課用豐富的圖片和符合學生認知水平的史料呈現鮮活的歷史,符合學生認知的學習方式,有助于他們積極參與探究學習。
【教法與學法】
對話教學法、討論法、圖示法、情境體驗分析法、材料解析法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整合教材
教師:現在流行一個詞,叫“撞臉”,有一種撞臉叫 “穿越千年的緣分,明星撞臉兵馬俑”,展示相關圖片,同時引出余光中先生第一次到看到秦兵馬俑時激情創作的《秦
俑》一詩,講述了秦從完成統一到鞏固統一的過程,并以此詩將課文整合為四幕。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第一幕 金戈鐵馬 一統天下】
課件展示第一幕詩歌內容,提出問題:戰國 “沙場”征戰不斷,此時秦國統一天下具備了哪些有利條件?
自主探究:秦國統一天下的有利條件 多媒體展示課件上的史料
材料一:“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
—— 《孟子·離婁》
材料二:“秦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 《史記·李斯列傳》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秦國統一天下具備的有利條件。
教師闡述:秦王隨即著手最后的統一戰爭,從公元前230年開始,秦用了十年時間,先后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課件展示秦滅六國示意圖)。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王朝——秦朝。 【第二幕 新皇用計 鞏固統一】
課件展示第二幕詩歌內容,出示問題一:秦王嬴政統一中國定都咸陽后卻憂心忡忡,你知道秦王的心事是什么嗎? 活動1:給秦王把脈
課件展示秦王的三個癥狀,學生閱讀材料“秦王的心事”,給秦王開處方單。
嬴政的心病 藥方
稱號不夠尊貴 確立皇帝制 國事繁重 中央設立三公 國土管理 推行郡縣制
活動2:連一連,秦朝政治人物關系示意圖
課件展示秦官吏名稱,學生連線,請一位學生代表在黑板上粘貼出正確的秦中央領導機構和官吏秩序。
學生觀察《秦朝政治建制示意圖》,教師引導解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課件展示第二幕詩歌內容,出示問題:
1、“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包含了秦始皇鞏固統一的 哪些措施? 2、這些措施對國家的發展有什么重要意義?
學生思考回答:文字的統一便利國家政令的發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展。貨幣的統一解決了賦稅征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濟交流。度量衡的統一,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濟的發展。
課件出示各國文字、各國貨幣、度量衡圖、秦古道、長城、靈渠等圖片。 【第三幕 帝國疆域 今非昔比】 活動3:畫一畫,設計秦朝疆域示意圖
課件展示第三幕詩歌內容,出示問題:隨著秦始皇對國家的不斷治理和開疆拓土,秦朝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秦朝的疆域到底有多大呢?
課件出示《秦朝疆域圖》。
學生在紙上畫出秦朝疆域四至示意圖。教師展示優秀作品。 【第四幕 開創世紀 評說統一】 合作探究:秦統一的歷史意義。
課件展示第四幕詩歌內容,出示問題:請結合秦鞏固和維護統一的措施說說秦朝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學生閱讀教師下發的補充資料,學生結合材料,討論、分析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分組發言。隨后,教師出示斯塔夫里阿諾斯對秦朝的評價,進行課堂小結。 【結束語】
“六王畢,四海一”。無論歷史長河如何蜿蜒曲折,無論時代潮流怎樣潮漲潮落,統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的主流,統一始終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