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科技文化成就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江蘇
教學設計、課堂實錄及教案: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8課科技文化成就-江蘇省 - 淮安
第18課 科技文化成就
【課標要求】
了解“兩彈一星”和雜交水稻等,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
掌握“兩彈一星”及載人航天飛船的名稱和發射時間,并能分析其成功研制的意義; 了解“秈型雜交水稻”與青蒿素的推廣價值; 了解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狀況;
知道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等科學家的突出事跡。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歷史文字資料、視頻資料設置問題,促使學生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老一輩科學家為振興中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歷程,增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決心和信心;
知道國家取得的科技文化成就,增加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與自豪。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和“秈型雜交水稻”、青蒿素培育推廣、莫言獲得諾
貝爾文學獎。
2、 教學難點:國家與人才之間的關系。
【學情分析】
本課的授課對象是初二學生,他們思想活躍,對多姿多彩、內容豐富的歷史十分感興趣。同時,這些孩子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對歷史人物事跡介紹的方式為他們樹立一個典范,有利于他們的人生發展。中國現代史的部分內容對于學生來說,不僅是歷史,更是現實。通過這部分內容能夠很好的拉近他們與歷史的距離,達成教學目標。在教學中應用創設情景、啟發式談話法和討論法,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也利于培養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
【課文簡析】
本課介紹了建國后中國取得的科技與文化方面的成就,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兩彈一星”、載人航天工程、袁隆平與秈型雜交水稻、屠呦呦與青蒿素以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莫言。 本課處于八下教材第六單元,是在完成了前三單元時間主線教學后的主題教學單元。本課跨度大,從建國初期的“兩彈一星”一直介紹到了獲得諾貝爾獎的莫言。從內容看,跨科技文化兩大版塊;從時間看,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知識點較多,但難度不大。
【設計思路】
本課內容偏向知識性,對于初二學生來說記憶這些科技文化成就并不困難。如何在課堂跳出知識教學的藩籬,站在更高層次上體現歷史學科的學科特色,利用本課內容對學生進行有意義的歷史教育成為了這節課的追求目標。 本課內容零散,難以用一個主題進行有效整合。但每一個歷史事件都有其存在的特殊的時代背景,不同的成就都反映著那個特殊的時代。所以,我選擇以時間軸為線索,串聯起所有的事件。同時,在對課文文本進行梳理時,我發現無論是鄧稼先、錢學森,還是袁隆平、屠呦呦,甚至是莫言,他們的成就的取得都與國家有著莫大的關系。國家與人才的關系——就成為了我設計這課的核心思路。
【教學流程】
導入
多媒體播放《厲害了,我的國》視頻。
(設計意圖:以國家近年來取得的科技成就創造一個學生熟悉的情境,并點明歷史與現實的聯系。同時,也是整堂課線索的第一步——厲害了,我的“國”。)
第一版塊:以身許國鑄重器
創設情境:三則材料構建歷史情境。
(設計意圖:讓學生感知中國對核武器的迫切需求。)
活動一:閱讀課本“人物掃描”部分,結合所提供的材料,讓學生了解鄧稼先的事跡。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及論從史出的史學素養。)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與氫彈爆炸成功的基本信息。
過渡:以美國媒體“有彈無槍”的說法來幫助學生理解原子彈與導彈的關系,引出錢學森,并播放錢學森事跡介紹的相關視頻資料。 活動二:找出鄧稼先與錢學森的相似之處。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發現鄧稼先與錢學森這一代科學家在國家最需要人才的時候,排除萬難,放棄了優渥的國外生活回到國內,參與建設。這是一代人的選擇,也是值得后來人學習的精神。同時,也是整堂線索的第二步——在困難時期,國家與人才的關系。)
學生閱讀課本,找出中國導彈試驗與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的基本信息。 活動三:展示材料,歸納“兩彈一星”的歷史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對“兩彈一星”的歷史意義的分析,幫助學生認識到“兩彈一星”研制這一歷史決策的必要性與正確性,引導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和對老一輩科學家的敬佩。)
活動四:閱讀課本,找出“載人航天工程”的重要成就。 第二版塊:憂國憂民謀福祉
創設情境:教師補充袁隆平進行水稻研究的具體經歷來幫助學生理解科研成就取得的不易。
(設計意圖:學生對于袁隆平的相關知識已經在生物課堂有過學習。所以,基于對于學情的把握,我以簡單的提問方式確保學生對基礎知識點的了解,將更多的時間留給了學生更加感興趣的歷史細節,以細節體現科學精神。)
圖片資料展現袁隆平獲得的成就及榮譽。
創設情境:以屠呦呦團隊惡劣的科研環境來展現這一代科學家在科學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難。
(設計意圖:以袁隆平與屠呦呦濟世醫國的事跡來讓學生理解科學家的責任與擔當。)
圖表直觀展現青蒿素在治療瘧疾中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以及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相關事跡。 第二版塊:百花齊放揚國威
活動一:閱讀課本,找出建國后推動中國文化發展的兩個重要事件。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展示莫言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演講》的片段。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理解改革開放對文化事業發展的進步。同時,也是整堂線索的第三步——在新時代,人才與國家的關系。)
總結升華
活動:將三個版塊——“以身許國鑄重器”“憂國憂民謀福祉”“百花齊放揚國威”展示在同一頁面中,引導學生思考三個版塊的相同之處,即“國”,三個不同的版塊都展現了國家的形象。
情境創設:《厲害了,我的國》中港珠澳大橋的總工程師林鳴的一段話來引出國家對科技的投入:以圖表展示“2010年以來全國科技經費投入”,圖片展示“863計劃”與“973計劃”。
(設計意圖:收尾呼應,導入環節《厲害了,我的國》幫助學生走進歷史,總結環節《厲害了,我的國》幫助學生回到現實。同時,將教材中的“863計劃”與“973計劃”整合到本環節,讓學生體會到國家對科技的重視。)
情境創設:展示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幫助學生理解文化對國家的重要作用,國家對文化的重視。
思考活動:人才_____國家,國家_____人才。請用兩個詞將空白處補充完整,并說明理由。
(設計意圖:本節課的成果展示環節。在完成了基礎知識的學習后,學生對于不同時代的國家與人才的互動關系有了了解,這道填空題就是考察學生對這種關系的理解,較為開放。學生可以選擇過去人才對國家的支持與奉獻,也可以選擇現在國家對人才的幫助與扶持。同時,陳述理由就是講述論據,培養論從史出的史學素養。) 【教學反思】
本課是作為大學生的觀摩研究課而準備的。課后,回收了上課學生的調查問卷。學生反映本課在時間軸這一工具的幫助下,能夠較為清晰的掌握不同科技文化成就的時序性,符合核心素養中的時空觀念。同時,最后總結升華環節的國家與人才的關系也令課堂有了發展的可能性,這種開放的思考題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將學習延續到了課后。 課堂設計中,時間線是一條明線,“國”是一條暗線。導入中的《厲害了,我的國》,三個版塊的暗藏“國”,在總結環節的一并呈現讓學生將線索串聯進行升華,有助于課堂統一性與完整性的達成。 但是,本課在實際授課中也有一些不足。例如,時間的控制。在最后一個“國家與人才的關系”這一思考題中,由于時間的不足未能很好地展開,只能留做課后的思考題,這是這節課最大的遺憾。一些內容講的過細,缺少課堂的留白,使得課堂有教師主導的傾向,并且,教師的口頭禪偏多,這些問題需要在以后的課堂教學中注意。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