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海峽,兩岸的交往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吉林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初中歷史人教部編版八年級下冊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吉林省 - 長春
第14課《海峽兩岸的交往》
一、[設計理念]
依據新課程標準的教育理念,是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要求把教師的“獨角戲”角色轉變為師生的互動,在教學方式上,注重發揮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學習的主體性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愛國主義的情感。
在教學中運用史料和相關圖片視頻,將歷史還原為鮮活的現實,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學習的“起點”。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為學生學習創設更多的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產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鳴。人本主義要求我們在教學上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個性和個體的特殊性,尊重學生的個人情感。此外,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輔助作用,積極運用我校所提出的先學后教、少教多思、學思結合的快樂學習思想,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拓展、延伸,圍繞教學目標進行‘二度開發’和靈活的創造性應用,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師生共同研討等多樣探索性活動。
二、[課程資源重組] 教材分析:本課是部編人教版歷史八下第四單元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的內容,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顯著成就以后外交上的發展史,是繼香港、澳門回歸之后的又一重大歷史事件。臺灣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歷史問題,關系著國際的交往、國家的發展、兩岸人民的幸福生活。所以,本課是這一單元的重點課,也是初中歷史教學關注的焦點問題,更加具有現實性,也更加容易與學生產生共鳴。
學情分析:學生已了解港澳回歸的歷史史實,并對一國兩制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對于分析兩岸關系的變化,探索解決臺灣問題的途徑提供了知識基礎,但對臺灣問題的了解還比較膚淺,對于對臺政策從怎樣的背景下提出,怎樣提出等問題不太清楚。因此,需提供更多的有關臺灣問題的資料。這些資料將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樹立祖國必將實現完全統一的堅定信念。
這階段的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和較強的求知欲。在學習方面已經具有接受較為系統的知識、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但同時他們看問題還不夠全面深刻,評價事物往往喜歡帶自己的主觀色彩和個人的喜惡,所以在教學時對學生的情感要正確的引導。針對此,教師應該利用其對歷史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盡量做到講課內容新鮮、充實、饒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說教。
三、[目標分析]
根據課標以及學生的認知基礎我制定學習目標如下: 了解“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方針;“汪辜會談”及“九二共識”;海峽兩岸交往概況
教學目標要在知識教學的基礎上貫穿情感價值教育和能力培養。我確定本課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和掌握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的對臺政策;“汪辜會談”及“九二共識”;海峽兩岸交往概況等。通過問題的解決,培養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客觀評價歷史現象等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充分利用多媒體和教學案,通過個人自學、師生合作交流、小組合作學習等,開展探究式學習,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鼓勵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同時學會解決歷史問題的一些基本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中國共產黨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方針的歸納和
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樹立愛國愛黨的思想,也對統一前景充滿信心;通過對兩岸交往信息的交流學習,認識到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樹立起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學重難點]
我依據課程標準對本節課的要求以及對學生的對本章節的認知基礎和學生對之前學習的去認識狀態,我確立本課的重難點為:
重點:1.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方針
2.促進海峽兩岸關系發展的措施
難點:推進祖國統一大業
五、教學過程
活動1【創設情境,激趣凝神】海峽兩岸的交往
出示《祖國江山一片紅》郵票的圖片(注:郵票圖案為工農兵手持《毛主席語錄》),背景中“革命委員會”的紅旗匯成的紅色海洋和工農兵群眾熱烈歡呼的場面,上方為一幅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地圖上除臺灣省外全部繪成大紅色,上面印有“全國山河一片紅”金字),并設置懸念:這張郵票于1968年11月25日郵票首先在北京發行,發行時間不到半天便急令全國各地郵局停售,郵票要全數退回但已有個別郵局提前售出了這枚郵票,致使有少量郵票流出。‘一片紅’發行存世數量少,成為新中國郵票中著名的珍郵,并名列世界珍郵之中為什么國家要停止銷售這張郵票?
接下來的教學再談分離的現狀和統一大業,學生的印象就會更深刻一張小小的分寸郵票,使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會產生一定的學習和探索的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其求知欲。本課內容涉及學生熟悉又十分感興趣的當代重大歷史事件或熱點問題,學生既是學習者,又是見證者,所以容易理解正在發生的現實情境,更可以由學生創設歷史情境、展望未來情境等,以豐富的影像資料為依托,給學生充分的加工和理解創造的空間。
1.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學生在電子白板地圖中圈出我們今天所稱的臺灣地區包括哪些區域。教師再利用電子白板的放大鏡、聚焦燈等功能幫助學生明確臺灣的地理范圍。 這樣一來,學生在親身參與中形成了對于臺灣地理范圍及中國版圖的明確認知,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聯系已有知識,促進新知識的學習出示三國、隋元清時期的疆域圖,讓學生回顧已學知識填寫下表,了解歷史上的臺灣。
時期 當時臺灣的稱呼 相關事件 三國時期 夷州 吳國派衛溫率船隊到達臺灣 元朝時期 琉球 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 清朝初年 臺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康熙年間 臺灣 清政府在臺灣設臺灣府 教師:上面的表格說明什么問題? 用史實證明臺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
臺灣問題是一個現實感很強的問題。就在當下,它仍然沒有解決。同時,它還是
一個具有歷史感的問題。歷史上有很多個“臺灣問題”。所以首先要為學生分析清楚今天的臺灣問題的歷史淵源。 活動2【自主學習,獲取新知】
說的不錯。1949年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點。這一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隨即解放南京,國民黨政府倉皇敗退臺灣。正當解放臺灣準備就緒之時,朝鮮戰爭爆發,美國公然“扶蔣反共”,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蔣介石集團由此獲得了喘息生存的機會。從此,一灣淺淺的海峽,將兩岸同胞隔絕在兩端,“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遙”。兩岸同胞處于長期隔絕狀態:經濟隔絕、交通中斷、親人離散、音訊不通,給無數家庭留下刻骨銘心的傷痛,甚至是無法彌補的遺憾。從此,淺淺的海峽成為我們最大的國殤,最深的鄉愁。而我國政府為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的統一,進行著不懈的努力。新中國成立后,為了促進祖國統一,黨和政府在不同時期制定了不同的對臺政策。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內容進行概括(學法指導:表格歸納法)完成任務單。
完成下列黨和政府對臺灣問題的政策表格。完成學習任務單任務一
時 間 政 策
新中國成立初
毛澤東
解放
50年代中期 和平解放 “和為上計” 改革開放以后
鄧小平
和平統一 一國兩制
師:從這個表格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同時期對臺政策的變化是怎樣的? 生:由武裝解放—和平解放—“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不難看出中國共產黨一直以最大的努力爭取和平統一祖國的誠意。 師:對臺政策的變化原因是什么? 生:中共始終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位。 活動3【合作交流,小組匯報】
師:在海峽兩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兩岸關系逐漸發展起來。兩岸僵局被打破,請同學們以下列事件為線索,繪制時間軸 完成學習任務單任務二并在組內交流你的成果 閱讀教材,提煉信息,自主繪制,組內交流:【寶島獨家定制編年史】 活動4【質疑釋疑,分析探究】
在這其中除了官方的接觸,我們重點看一看民間的交往。“海基會”與“海協會”的會談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當年汪辜會談達成共識之后,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先生宴請海基會會長辜振甫先生。現在,如果讓你是當年的廚師長,你怎樣為這道宴席設計菜名? 生1:團團圓圓怎么樣? 生2:還可以有普天同慶。
師:不錯,寓意都挺好的。我們來看看當年的菜單。
材料4:情同手足(乳豬與鱔片)、龍族一脈(乳酪龍蝦)、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慶團圓(董園鮑翅)、萬壽無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種海鮮)、燕語華堂(官燕燉雙皮奶)、兄弟之誼(荷葉飯)、前程似錦(水果拼盤)。
師:這些菜名都是汪道涵先生親自設計的,把它們連起來,大家看看。 材料5: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龍族一脈”,今夕“燕語華堂”“琵琶琴瑟”和鳴,譜一曲“喜慶團圓”,祝大家身體健康“萬壽無疆”,海峽兩岸的“兄弟之誼”定能“前程似錦’,三元及第”。
師:汪先生在菜名里傾注了怎樣的感情?
生:兩岸人民都是中國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希望兩岸能夠統一。 師:從中表達出兩岸統一的前提是什么?
生:大家都是中國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
2015年11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與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先生,在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實現歷史性的會面。雙方圍繞推進和平發展、致力民族復興的主題,就兩岸關系坦誠交換意見,并就堅持“九二共識”、進一步推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達成積極共識。
這是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面,開創了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的先河,將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政治互信推到了新高度,確立了兩岸關系政治現狀的新標準,樹立了推進中國和平統一進程新的歷史坐標,成為兩岸關系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深遠的歷史影響。
教師:作為66年兩岸突破性進展,“習馬會”開啟了兩岸領導人會面的典范。回首過去兩岸合作交往史,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的指引下,經過海峽兩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的共同努力,兩岸人員往來以及經濟、文化等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你能想到哪些大陸和臺灣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呢?
出示材料1 臺灣商品行銷大陸。
材料2 兩岸“影視合作”。
春晚
出示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資料圖片,引導學生認識到加強兩岸經濟文化交流與合作,互惠互利,有利于增進兩岸同胞福祉,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政策下,如今海峽兩岸形成了“互補互利”的局面。為了讓學生認識到這一點,教師設問:“你身邊有哪些和臺灣有關的人、事、物?”這一問題從學生的身邊生活出發,學生在熱烈暢聊中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增強課堂的互動性。
史料3 2018年1月5日,“臺海中華文化交流中心”日前在北京四海孔子書院正式成立。該中心致力于海峽兩岸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領域的交流與溝通,通過推進海峽兩岸兒童經典誦讀工程,舉辦兩岸教師、學者互訪和學術交流活動,組織兩岸青少年游學互動活動,加強彼此之間的感情,以中華文化作為紐帶,把兩岸人民緊緊連接在一起,同心同德,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與偉大復興。
史料4 2017年12月25日,據香港中評社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前所長余克禮日前參加第三屆中華文化論壇時就蔡英文當局的“實質臺獨”政策主張發表看法,余克禮認為,從蔡英文執政一年多來各項政策意向的觀察,余克禮認為蔡英文當局的“實質臺獨”基本路線已臻于完善,主要表現在,一是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及“維持現狀”包裝“臺獨”,為避免重蹈陳水扁急進“臺獨”的覆轍,采行李登輝的“實質臺獨”路線,推動“臺獨”進程。
史料5 美國以臺制華,遏制中國發展,把臺灣問題當作牽制中國的一張王牌,既不支持“臺獨”,也不愿看到中國統一。
閱讀史料你認為阻礙臺灣回歸的因素有哪些呢? 學生:“臺獨”勢力作梗和美國、日本等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 教師: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該如何應對? 學生小組討論回答匯報:
(1)對“臺獨”分子決不妥協,堅決打擊。 (2)反對外國以任何形式干涉中國內政。
教師:臺灣問題是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的大事,它關乎中華民族前途命運與發展的希望。請同學們再來思考一下兩岸和平統一的有利因素。
學生1:改革開放以來,大陸經濟飛速發展,綜合國力增強,兩岸之間的力量對比越來越有利于大陸。
學生2:鄧小平“一國兩制”的方針,有很大的作用。
學生3:香港、澳門問題的順利解決,為臺灣問題的解決提供了范例。 學生4:和平統一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海峽兩岸人民都希望統一。 學生5:一個中國的原則得到了聯合國和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認同。
三個問題:由此進一步引出探究問題:影響祖國統一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有哪些?你的建議是什么?通過觀察、歸納、類比、猜側、交流、反思等活動,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切實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適當穿插師生的互動活動,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探究的求知精神,課堂學習氣氛濃厚,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愛國主義的情感熏陶。 活動5【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
(2018年3月20日)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共同愿望,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在這個民族大義和歷史潮流面前,一切分裂祖國的行徑和伎倆都是注定要失敗的,都會受到人民的譴責和歷史的懲罰!中國人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一切分裂國家的活動!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有一個共同信念,這就是:我們偉大祖國的每一寸領土都絕對不能也絕對不可能從中國分割出去!
視頻:十九大:報告內容令人深感振奮。整整3個半小時,文字總長57頁,約32385余字。在報告過程中,習大全程站著,中途沒有喝一口水,也沒有中場休息,講話桌上沒有鮮花也沒有果盤,有的只是最堅定的聲音和最震撼的語言。整場講話無數次響起熱烈掌聲,其中有一段講話迎來的掌聲最為密集。這段話總共只有短短一百余字,但卻響起了整整四次掌聲。讓我們再次回顧習主席的這段講話:這句話就是:“我們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掌聲)一切分裂祖國的活動都必將遭到全體中國人堅決反對。(掌聲)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挫敗任何形式的“臺獨”分裂圖謀。(掌聲)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掌聲)”
從現場直播視頻我們可以看到,這些掌聲不是形式化的,不是為了鼓掌而鼓掌,而是充滿激情和期盼的,是在所有人內心的高度認同下自發而起的。而這些掌聲,即是全國人民的共同的心聲,也是臺獨勢力頭頂不斷炸響的驚雷之聲。
活動6【總結梳理,情感升華】
三十年來,盡管臺海風云變幻、陰晴不定,但兩岸交流總能不斷克難前行。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人民是同文同種的骨肉同胞。加強交流、增進了解、促進合作,是兩岸關系發展的歷史必然,也是兩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如果我們把“China”中“i”上的小點比作臺灣的話,對偌大的中國來說,臺灣可以只算作彈丸之地,但是少了這一點,就不是一個完整的中國。臺灣問題是維護國家統一、捍衛民族尊嚴的大事,它關系到中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關乎中華民族前途命運與發展的希望。還好,我們也看到了兩岸同胞血融于水的血肉親情,求和平、求發展、求安定,希望改善、發展兩岸關系如今也成為臺灣的主流民意。海峽兩岸和則兩利,分則無益。這讓我們更加堅信祖國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讓我們對此充滿信心、充滿期待。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