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東漢的興衰
所屬欄目:初中歷史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初中歷史部編人教版《中國歷史》第一冊第《第13課東漢的興衰》山東省 - 威海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第13課 東漢的興衰》教學設計
一、課標分析:
1.課標要求: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
2.認知提示:了解東漢的建立,知道東漢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局面。
3.課標解讀:秦漢的大一統在中國歷史發展上具有重大的意義。它確立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和中華文化共同體的觀念,造就了全民族的政治文化認同心理。光武帝劉秀順應了統一國家建立與鞏固的歷史潮流,結束了西漢末年以來長期混戰的局面,重整封建統治秩序,推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出現了繁榮景象。東漢中、后期,外戚宦官專權造成的社會動蕩局面,導致了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二、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13課。以東漢王朝的興亡為主線,展示了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的歷程。從西漢滅亡講到東漢建立,并出現光武中興的局面,到東漢中明以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再到東漢時期的黃巾起義,清晰地再現了大漢王朝在東漢時期統治的全過程。在整個封建社會歷史中占據重要地位。
《東漢的興亡》在部編版新教材中單獨列為一課,既展現了整個大漢王朝的全景,也體現了新課標中對歷史時序性的把握。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王朝,漢王朝無論在政治、經濟、文化制度,還是在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中,都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學情分析:
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歷史,求知欲強,好奇心重,但歷史知識儲備較少,對歷史時空概念、歷史專有名詞理解比較困難,歷史思維能力有待提高;學生年齡較小,對文言史料理解有較大難度。因此需要老師將課堂內容進行整合,充分運用影像紀錄片、文物圖片,化繁為簡,深入淺出,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科素養。 四、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和黃巾起義等基本史實,熟悉東漢興亡的基本脈絡;學生思考光武中興局面形成的原因,以及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2、過程與方法:
探究光武帝改革措施的內容,分析其歷史作用;通過比較漢初休養生息政策和光武帝的統治措施,學會比較分析法,了解推動歷史發展的原因,感悟東漢興亡的歷史啟示。
3、情感與價值觀:
根據東漢興亡的基本史實,認識光武帝調整統治政策,對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起了促進作用,能夠歷史的、客觀的看待東漢的興亡; 認識社會發展的曲折性和前進性,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教訓。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光武中興
教學難點: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六、教學方法:
史料探究、講解法、對比法、感知法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同學們,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秦漢時期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你知道這一時期的時代特征嗎?(大家可以翻開目錄,尋找答案)秦漢時期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時期”。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開創一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影響深遠。西漢建立之后,經過幾代人休養生息政策,繼續鞏固統一,出現經濟繁榮景象,大家還記得有哪些繁榮局面?(文景之治、漢武帝大一統)那么承接著西漢之后的東漢,在歷史長河中又呈現出怎樣一副畫卷呢?今天就讓我們穿越時空,走進第13課,從興與衰這兩個角度,了解東漢的興衰事。
【設計意圖】聯系本單元知識,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形成秦漢時期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鞏固時期的整體意識。 新課講授:
第一篇章:興盛篇——光武中興,與民安 (一)王莽篡權:
1.出示材料:“大興徭役,重增賦斂,征發如雨…(民)饑饉…死于道,以百萬數”。
學生據材料分析西漢末年賦稅徭役重,人民生活困苦,由此得出:西漢統治已窮途末路!這也成為王莽篡權的背景。
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存在了200多年的西漢滅亡。 教師講解:新朝、公元紀年法、外戚等名詞,幫助學生理解歷史名詞。
【設計意圖】通過研讀史料、教師講解,學生對西漢末年社會悲慘狀況形成認識,更好理解歷史專有名詞。
2.(過渡):建國后,王莽試圖緩和社會矛盾,推行一系列改革,史稱“王莽改制”。然而王莽改制的效果怎么樣呢?出示兩段材料:
材料1:農商失業,食貨俱廢,民涕泣于市道。
——《漢書·王莽傳》
材料2:王莽末,天下旱蝗,黃金一斤易粟一斛。
——《后漢書•光武帝傳》
學生理解:王莽改制不但沒有解決社會問題,反而加重社會危機,引起各地農民起義,王莽政權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
【設計意圖】通過研讀史料,學生初步形成論從史出能力,明確王莽改制加劇社會動蕩,被農民起義推翻,成為短命王朝。
(二)光武中興:
1 .學生自主閱讀課本P63,提煉東漢建立三要素(時間、建立者、都城)。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即學習一個朝代,應從三要素入手。
2.小組合作探究:東漢建國后,光武帝采取哪些措施解決社會問題,穩定政局?
出示面臨的問題材料,學生討論,提出解決方案。
教師針對學生提出的解決措施,進行講解。強調:光武帝親自參加推翻王莽統治的農民起義,親身體驗到農民的巨大力量,因此建國后,將儒家仁政與道家柔弱勝剛強方略結合,順應民心,實行寬松統治。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光武帝的寬民政策,了解其對國家發展的重要作用。
3.出示圖片:《東漢人口變化表格》、《東漢彩繪陶擊鼓說唱俑》、《東漢宅院畫像磚》,學生感受東漢的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引出“光武中興”。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圖片,感受到光武中興局面下的東漢社會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對鞏固秦漢以來大一統的國家也起到促進作用。
4.出示表格:《光武帝措施與西漢初年措施對比表格》,比較兩者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比較思考,學會比較法的運用,能從背景方面和措施方面進行分析歸納相同點,得出結論。從措施上看,都面臨建國經濟凋敝情況,都注意吸取前朝滅亡教訓,采取積極措施;從措施看,都通過減輕農民負擔,來恢復發展生產。
【設計意圖】通過表格對比,學生明確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的重要性。
(過渡):劉秀統治時期出現的“光武中興”局面,使我國秦漢時期統一的局面進一步得到鞏固和加強。但是到了東漢中期以后,又出現了怎樣的變化呢?我們進入第二篇章:衰亡篇——漢運漸終,人心亂。
(一)衰亡篇——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 出示:《東漢后期10位皇帝的繼位年齡和壽命表格》,由表格發現了什么問題?繼而思考這個問題會導致東漢統治出現什么樣的局面?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歸納:他們的繼位年齡和壽命對朝政產生了重要影響。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大權由皇帝的母親太后主持。太后重用自己的親戚,導致外戚的權力膨脹;实坶L大后,不甘心被外戚擺布,想親自行使君權,就依賴身邊的宦官,設法除掉外戚。宦官由此得到寵信,把持朝政。如此循環往復,形成了東漢后期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
出示《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示意圖》,幫助學生分析“外戚干政”和“宦官專權”根源在哪?
教師點撥:外戚和宦官本身沒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他們都是依附在皇帝的身上,利用君權作亂,究其根本原因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皇位世襲制度。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表格和示意圖,幫助學生理解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這一現象,形成分析歷史問題能力。
2. 針對外戚宦官專權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出示三則材料: 材料一:外戚梁冀先后廢立三個皇帝,獨攬朝政20余年……梁冀居然毒死質帝。
材料二:漢靈帝被迫稱宦官張讓為父……導致東漢后期的官吏如狼似虎,搜刮百姓。
材料三:“直如弦,死道邊。曲如鉤,反封侯。” 學生思考: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使當時出現了怎樣的狀況? 教師歸納: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惡性循環使得政治統治腐朽不堪,正直的官員受到排擠陷害,社會混亂,人民遭殃。
3. 出示材料:“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 小民從來不可輕。
學生體會由于朝政腐敗,加上自然災害,百姓深仇苦難,引發反抗情緒,繼而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材料,引導學生明確,由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的惡性循環,使朝政腐敗,人們出現反抗情緒,繼而導致農民起義的爆發。
(二)衰亡篇——黃巾大起義:
播放《黃巾起義》視頻,學生觀看視頻,提煉信息:黃巾起義的原因、時間、領導人、口號、影響?
教師講授:黃巾起義經過10年的準備,精心策劃,是一場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雖然最終失敗了,但是黃巾起義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黃巾起義最終被東漢政府鎮壓,但地方州牧趁機擴大勢力,割劇混戰,局勢動蕩不安,東漢政權岌岌可危,歷史即將進入三國時期。
【設計意圖】通過觀看視頻,學生了解黃巾起義的相關情況,認識到黃巾起義沉重打擊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的巨大作用。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