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標簽:沂蒙山小調
所屬欄目:初中音樂優質課視頻
視頻課題:人音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沂蒙山小調》教師說課及實錄-湖北省 - 宜昌
本視頻配套資料的教學設計、課件 /課堂實錄及教案下載可聯本站系客服
課題:《沂蒙山小調》
領域:唱歌課
年級:七年級下冊
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音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五單元,單元標題是“小調集萃”。教學內容包含三首演唱曲目《無錫景》、《沂蒙山小調》和《小放牛》以及多首聆聽曲目《一根竹竿容易彎》、《桃花紅杏花白》、《龍船調》等。作者意圖通過演唱、聆聽等方式,讓學生感受不同地方小調的韻味與魅力,并對小調等民族民間音樂產生興趣。此外,在知識與技能方面,主要編排了小調和民族民間音樂類型的學習,結合不同地方的小調作品,讓學生了解小調的主要特點,從而使學生更準確的唱出小調的韻味,并喜歡上民歌小調,進而激發學生對其他民族民間音樂的學習興趣。
《沂蒙山小調》是一首典型的“山東民歌”。全曲為一段體結構,采用3/4、4/4的變拍子,只有4個樂句,全曲短小,但曲調非常優美抒情。前三句采用了中國民族音樂所特有的“魚咬尾”創作手法,增加了旋律的歌唱性、抒情性。通過對單元作品和編者意圖的分析,我將本單元劃分為三課時,其中《沂蒙山小調》為第二課時,重點在通過歌曲的學習了解小調這種音樂體裁的主要特點并努力唱出小調的味道。
學情分析:
1、歌曲總共只有4個樂句,旋律優美抒情,學生易于上口,但如何唱出山東小調的韻味還需要老師的引導。
2、老師把魚咬尾這種創作手法與詞語接龍游戲相結合起來,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由于學生目前掌握的樂理知識有限,所以魚咬尾的旋律創編還需要老師有效的引導。
教學目標:
1、學生能夠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激發學生對幸福生活的熱愛之情。 2、采用聆聽、模仿、體驗、合作、對比等方式參與學習。
3、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認識并理解魚咬尾這種創作手法,并嘗試按首尾呼應的方式與老師、同學合作創編小旋律。
教學重點:
1、用優美、連貫的聲音有感情的演唱; 2、認識魚咬尾這種創作手法。
教學難點:
1、對歌曲中襯字襯句、地方語調、前緊后松及一字多音的正確演唱。 2、嘗試加入合適的裝飾音唱出小調的韻味;
3、魚咬尾的創編。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趣味游戲,復習舊知,導入新課。 1、導入。 2、練聲。
[設計意圖:以詞語接龍游戲導入,與已知的學習內容結合,使學生將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新的學習內容里來。]
二、充分聆聽,學唱歌曲,情感升華 。 1、第一遍聆聽歌曲《沂蒙山小調》,哼唱并熟悉旋律。 2、第二遍聆聽歌曲《沂蒙山小調》,熟悉歌詞并對口型。 3、跟范唱齊唱第一段歌詞,師指導。 4、跟琴唱,解決問題。
5、師范唱,生感受不同韻味。 6、嘗試有味的演唱。
7、全班完整有感情的演唱。
[設計意圖:遵循學科特點,在充分聆聽、模仿體驗等方式中感受體驗歌曲。注重教師引導,在教師的示范、指揮下逐步唱好歌曲,并理解前倚音等裝飾音與歌曲韻味的關聯。]
三、借助手勢,合作探究,創編展示。 1、老師采用科爾文手勢引導學生唱音名。 2、師先唱,生看手勢并從尾音接唱,師指導。 3、生按首尾呼應的方法自主創編,師指導。 4、分組展示評價。
[設計意圖:從老師用科爾文手勢逐步引導再到學生合作展示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當中首尾呼應的趣味性,保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同時有效的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了魚咬尾的創編方法。]
視頻來源:優質課網 www.jjlqy.cn